大疆南北,西域風情---新疆篇(連載中)1.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徜徉在帕米爾高原

作者: 過客小魚

導讀線路: A.城內攬勝 B.騎行香妃墓,莫爾佛塔 C.塔縣篇 旅歷: 葉城―――喀什 昨天夜宿阿裡辦事處,20元/人. 一切都是新鮮的: 1.公交車專職負責兌換零錢的女司承人員 2.長途汽車上播放著維文配音的影片 在車上正好碰到一個以前在這兒當兵的轉業軍人,他有戰友在塔縣駐喀什辦事處工作,正好和他一道去辦邊境證(辦到紅其拉普口岸的),省時省力。 A. 城內攬勝 真� ...

線路:

A.城內攬勝

B.騎行香妃墓,莫爾佛塔

C.塔縣篇

旅歷:

葉城―――喀什

昨天夜宿阿裡辦事處,20元/人.

一切都是新鮮的:

1.公交車專職負責兌換零錢的女司承人員

2.長途汽車上播放著維文配音的影片

在車上正好碰到一個以前在這兒當兵的轉業軍人,他有戰友在塔縣駐喀什辦事處工作,正好和他一道去辦邊境證(辦到紅其拉普口岸的),省時省力。

A. 城內攬勝

真的難以想像,這座我心中遙不可及的土色城市,陽光竟然照耀了它2000多年。

在布拉克見西,干涸的泉眼見證了喀什悠久的歷史。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到達這裡時,就驚異地發現,這裡已經是有“市列的”的“王治疏勒城”了。

在修車攤租了輛自行車,5元/天,在城市中自由的溜噠從而有了保障。

市中心廣場的毛主席像,就我後來的經歷而言,應該說在新疆是獨一無二的。

艾提尕:

位於喀什新城中心附近的艾提尕,是新疆乃至全國最大的清真寺(新疆共有大小兩萬多座清真寺),全寺面積16800平方米。

去的時候很不湊巧,艾提尕清真寺正在維修中。還是在辦理邊境證的時候,遇到一喀什導游,她教我如何從別的地方進去的。來到所在地,外面不時有人招呼是否需要照相,立等可取,我只好笑而搖頭,順導游所指之方位,找到一偏門,進到裡面,只有幾個老外在那兒拍照,還有就是小孩,沒有其他人。至於寺內的情況,未能探個究竟。既來之則安之,繞著其轉游起來,高大拱門和塔形宣禮樓畢現在眼前,禮拜殿為穹窿圓頂,具有阿拉伯建築風格。寺內古柏蒼松,奇花異卉,顯得清雅而又肅穆。想起在日喀則未曾謀面的清真寺真面目,一了心願。

從清真寺出來就走進了老城。

老城:

一進入古巷就讓人產生超越時空的錯覺,老土牆,老木頭椽子,老土磚木屋和天橋……給人的感覺更深的是維族少年兒童,真的是充滿好奇的人,而且性格是那麼的外向,不時有維族小朋友衝我高呼“HELLO”,看來老外來的不少。而且主動要求拍照,拍完後,爭先恐後的湊到我跟前一睹自己的風采,這還不算完,尾隨嬉戲。比之後來在鄉間所見小孩,他們靦腆的多。

這裡保持著相對原本的維族生活狀態和生活環境,這裡的景色充滿了維吾爾族的韻味,民族服飾令我目不暇接,從早晨到晚上可以看到維族生活的全貌。維族老人和藹的面龐,女人們聊天的場面,小孩放學的熱鬧及玩耍的場面。最可惜是未能在這裡理個發,我的下榻地旁邊有個理發店,在女老板的慫恿下,解決了毛發長的問題。

每天只要有空,都會到這兒來轉轉,穿遍這兒的大街小巷,早晨,午間,黃昏甚至天色已黑,都曾轉悠過。

慢行在阿熱亞路,歐爾布克路,恰薩巷,闊納代爾瓦扎路,土坯房家家相連,彎彎曲曲。好幾次我深入到維民的家門口,而後知途迷返。一天黃昏,進入一條小巷,小孩在嬉戲,女人們在聊天。我佯裝打聽路,和一年輕維族少婦對上話,巧的是,她還略懂漢語,從而得以繼續交談。她問我從哪裡來,如實回答。有問必有答,有答必有問。在她的的應允下,我登堂入室。天井,大堂,臥室,床,一覽無余。天井不算大;大堂的布置也比較簡陋,卻顯得干淨;臥室的陳設普通,卻整潔艷麗。拍了這些,回過頭來就是人物,開始是婉拒,別有風趣。只好把先前拍的給她看,這才有所心動,異域風情的嫵媚就這樣留在了我的腦海裡。

當然也有失敗的事例,很碰巧,我已經走過了一段距離,回過頭張望,正好兩個女子,一個斜靠著牆,另一位則站在門前,兩人在閑聊,我舉起相機取圖時,被其中一位覺察到,遂停止交談,進入門內,我除了愕然,就是茫然。

去之時,老城有一部分正在維修中,顯的有點凌亂。還有就是老城旁邊的河水水位很淺,以及天空中布滿的蛛絲網,給構圖都帶來了不少的麻煩。

B.騎行:香妃墓――莫爾佛塔――喀什大巴扎

由於地圖的標識不是太清楚,只好一路走來一路問,很是辛苦。

路實在不是太好找,岔道口多,而且標志牌又少。

艾孜熱特路上今天的積水實在多,騎著自行車,打濕了雙腳,更別提褲腳了。

騎行一段時間,接近中午,來到了喀什火車站,我至今都認為,喀什火車站是比較富有特色的。尋的一飯館,解決肚子問題。在這,偶然碰到來自東北的老兩口,趁退休之際,人有余力,出來旅游。聽了我的吹噓,大表贊嘆。這還不說,硬是要給我點個菜,實際上我已經要了兩個,可是恭敬不如從命,好意俺領了,菜我也就不客氣了,前進畢竟還是需要體力的。

香妃墓:

香妃墓是一座典型的伊斯蘭建築,“香妃墓”正式的名稱叫阿帕霍加麻扎,是歷史上喀什地區伊斯蘭教白山派首領阿帕霍加及其家族的墓地,位於喀什東北郊約5公裡處的浩罕村。香妃本名葉爾羌和卓,因其身上散發有沙棗花香,故稱香妃。

傳說中,她死後遺體被運回喀什安葬在此地,如今陵墓內還擺放著當年運送遺體的馬車。當我說史料記載香妃真正遺體葬在清東陵時,講解員一幅不屑一顧的樣子。

來之前,別人早已給我打了預防針,帶著求知與論證的思想去了,還有就是種種動人的傳說。相傳,香妃乃乾隆皇帝的愛妃,系三千寵愛於一身,卻只想一縷香魂回故裡。林語堂在文中曾寫道基督教傳教士卡斯提利尼曾為香妃畫過構思離奇的頭戴戰盔的畫像……不一而足。

到香妃墓時,學生已經放學了。購的門票,步入其中,先繞四周一圈。整個景點由香妃墓,高低寺,清真寺等主要建築物構成。

香妃墓確實華麗、典雅、古樸:外表鑲著藍底白花琉璃磚;主墓屋頂呈圓形,外面是綠色琉璃磚貼表,其間夾雜一些各色花紋的黃色、藍色瓷磚,看上去既富麗堂皇,又極具民族文化特色。

進的裡間,說句實在話,還沒有我路途中看到的哈薩克族墓穴有美感,整一個棺材鋪,如有褻瀆,還請饒恕。不過,從整個布局,不同身份人的安葬物以及擺放,可以窺就其民族特性,可我非此方面的研究者或專家。一邊聽著講解員的口若懸河,一邊自問自答,它暗示什麼?曾經的輝煌?死後的虛空?還是我們最終的歸宿莫過如此。踱步而進,匆匆逃出。

幸好裡面的花草樹木,高低寺,還有禮拜間給了我一絲的安慰,不然,我可是冤死了,雖然是自找的。

離開了香妃墓,騎行往下一站:莫爾佛塔

(關於騎行的全過程,會在《在中國的大地上做“外國人”》一文中作進一步的介紹)

莫爾佛塔

在一片荒涼的大地上,有一個殘缺與落寞的物體,在太陽光的強烈照射下,更顯的其滄桑。從香妃墓到莫爾佛塔由於不停問路,花去了4H的時間。

要想知道什麼叫滄海桑田,人的滄桑,物的滄桑,最好是徒步之後見到你心目中和現實中的莫爾佛塔之區別,今天只有我一個。坐南疆鐵路,也能見其真容。

沿途觀察:

1.男人和男人扎堆,女人和女人成群

2.農村的孩子比之城市而言,害羞了許多

3.我到之日,是杏成熟之時,鄉間的公路旁滿是曬著的紅杏,天地裡也有不少剛收獲的。

國際大巴扎:

新疆的巴扎,有點類似於現在北方仍舊存在的趕集,以前到北方去的時候,第一次看到趕集的場面,很是驚奇,後來再到鳳凰的三湘苗寨看趕集,也就見怪不怪了。巴扎又會給我留下哪些東西呢?

喀什最大的巴扎離清真寺和老城都不是太遠。

“巴扎”,是維吾爾族的傳統貿易集市。趕巴扎,趕巴扎,就像集市是用來趕的一樣,巴扎也不例外。每到特定日期,這裡就是人流、物資雲集。在喀什,一般在周日。至今依然是鄉鄉鎮鎮有巴扎,在喀什到塔縣的途中,在車上再次目睹了趕巴扎的場景,真是全家出動,毛驢車是少不了,還有不少鐵玩藝,堵的路上水泄不通。

來到巴扎中,店鋪櫛次鱗比,一圈下來,產品的品種不少,從一般的農副產品到價值很高的工藝品,應有盡有。出售的有本地產的英吉沙小刀、地毯、圓帽、馬鞭、雪蓮、頭巾等,境外的主要來自周邊國家和中東地區的產品。像巴基斯坦的冬不拉、葡萄干…印度的首飾,自阿拉伯諸國的披肩和衣料,俄羅斯的望遠鏡(好像很多地方只要賣望遠鏡,逢必稱俄羅斯),有來自土耳其的掛毯、絲毯…還有一些搞不清楚名字的東西。給我印像最深的是地毯還有帽子,精美的圖案,鮮艷的色澤,還有那異域的情調,無不在刺激著我的神經。我徜徉其中,百看不厭,愛不釋手,可也不能壞了俺規矩,我一般是只看不買,沒有太多的鈔票和過高的欣賞水品,更不具有收藏之癖好,所以只有讓它們活躍於記憶了。

生意人個個笑容可掬,手中拿著物品叫賣,手舞足蹈的嚷嚷著“十個、十個”的,雖然不知所雲,相比等同於“出血啦,便宜大甩賣”之類的意思。人們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在行人中還有婦女蒙著面巾,維族大媽的形像,類似俄羅斯大嫂,在旁人的眼中,作為一個維族男人,不能把自己的婆娘養好,是一種窩囊和沒用的表現,也是很沒面子的事情,這是不是有點奇怪?在老城,也經常能看到整個頭都蒙上面巾的,據說是信仰伊斯蘭教的某個分支,至今也沒弄明白。

話說民以食為天,出發前,曾在這兒吃過冰的酸奶茶和一點水果。這時,正好逛到一個賣烘烤馕的小店,馕大小不一,一律金燦燦的,色香俱全,不由得人不流口水。吃到嘴裡,正好磨練牙齒,夏衍是以柔克剛,練就一副好牙,俺以硬碰硬,不知後果如何?,仔細嘗嘗,香甜中帶點鹹味,是不是色香味俱全了?在從新疆返回途中,碰到外出的新疆人,他們隨身帶的就是馕和烤肉,據說幾天不變質。

穿梭其中,總有離去的那一刻,再見了!喀什大巴扎!

今天終於辦到了邊防證。可是總有點意外要發生,銀行卡居然取不出錢來了。我的媽,這不是要命嗎?問工作人員,磁卡的磁性失效了,補救措施必須回到原地才能解決。

沒辦法,只有麻煩朋友,在這兒辦了張卡,讓對方把錢彙過來。

朋友的錢今天中午收到了,不然,我只有靠出賣自己來度日了。

有錢了,也就打算結束在喀什市區的逗留。先前由於貪吃水果而造成的拉肚子,現在也好像好多了。

C.塔縣篇

出發,前往塔縣,紅旗拉甫。

在西域大道搭上了一輛工程車,50元,一般拼車的話,60元/人

來之前,我對帕米爾高原的印像僅限於曾看過的一部電影《冰山上的來客》:冰天雪地、戰士阿米爾、塔吉克美女古蘭丹姆,別的知之甚少。

一路過來,山,公路,河床,山,一字排開。

前期,綠意盎然。過不久,消失殆盡,水滿公路,泥石流也從路上而過。行至離塔縣100KM處,也就是1640KM/G314,卡拉庫裡湖,慕士塔格峰映入眼簾,由於天氣不是太好,合景大打折扣。也有可能是先前看的雪山湖泊太多,所以對卡湖和慕峰就沒有了多少感覺,當然就山湖草原牛羊氈房構成的畫面而言,還是蠻不錯的。

隨之而來,草原盡現,只是缺少了頭戴小花帽的柯爾克孜牧羊少女。草原也有消失殆盡的時候,之後又是在山間穿梭,風景單調,乏善可陳,在睡眠中抵達塔縣――與五國(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坦,印度)接壤的小城。

從喀什到塔縣,一路經過了公格爾山,慕士塔格峰,卡拉庫裡湖等,

在塔縣安頓好後,漫步縣城。置於其中,語言不通,文字不通,國外感覺比之在喀什更甚。“塔吉克”意為皇冠,他們屬於歐羅巴人種。整個城市不大,有兩三條主要街道,但非常整潔和干淨。在城中心廣場,屹立著塔吉克民族的圖騰――鷹的雕塑。

第二天早起,去了石頭城。很不湊巧,收費的已經在那兒等著我了,除了我,依然沒有其他人。怎麼辦?繞道而行,下去後,走到柏油路上,右邊是一大片的草灘,阿拉爾金草灘,左邊是居民的房子。向前,再回過頭來,眺望石頭城,確定爬行的路線。迂回曲折進去了,也就是進去了。站在上面,看阿拉爾金草灘,真是水清草綠牛羊肥。

從石頭城下來,又在草灘上曬太陽,呆了一會。下午在店老板的幫助下,去邊防那兒辦了紅旗拉甫的邊境證。車輛也是他幫我聯系的,去的時候坐老毛子的車,多數時間用香煙來交流。車行駛在中巴公路上,只好憑窗眺望走馬觀花。藍藍天空上,白雲朵朵,路邊河水與天同色,淺歌低吟,歡奔而下。綠色的草地,紅色的土地,黃色的山體,黑白相間的雪峰……由近及遠,從我身邊飛馳而過。到邊檢處,我和老毛子就分手了。過了邊檢,來到山口,4800M的紅旗拉甫山口。這兒立著兩塊界碑,一塊鐫刻中文字的銘文和鮮紅的國徽,一塊是英文銘文。很多人在此地留下了他們的光輝形像,這也可能是他們到此的主要目的吧。其實國門就是國門,還能是其他嗎?下來時坐上了中國司機的車,在塔縣下車,准備返回喀什,坐今晚的火車前往庫車。

從喀什往塔縣的時候,天氣不是太好,回程途中,天氣也不如人意。

天灰蒙蒙的,沒有一米陽光。出了縣城,依然是綠意盎然。

沿途風光:草原-湖泊/雪山-沙漠化比較嚴重的戈壁灘――綠樹成蔭――公路兩側是山,山遠觀好似土林,只是造型比較單一罷了,依然存在水泥一起過馬路的局面,只是較上次的局面減輕不小,坐的一輛鄭州日產NISSAN越野車,不知是駕駛員技術問題,還是車本身有毛病,在柏油路上行駛,一個字,顛。

在中國的大地上做“外國人”(外一篇)

騎著自行車從駐地出發,經過滿是積水的艾孜熱特路,很快就來到香妃墓。不參觀,你來干什麼?參觀,你又參觀什麼?這就是香妃墓的感受。

匆匆而去,奔向莫爾佛塔。

沿途的公路兩側,滿是新疆楊。在新疆是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不是平凡的樹。它筆直的杆,筆直的枝,連寬大的葉子也是片片向上,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在風的作用下,葉子摩擦著葉子,唰唰作響。陽光透過葉子的縫隙灑落在地,斑駁成影,隨風游移。

學生放學了,三五成群的走在路上,當我舉起相機拍照,她們一哄而散,沒辦法,人家不願意,我也不強求,超越她們而去。

邊走邊停邊看邊問路,騎行在鄉間的小路上,深入到維族聚集區,很少有人能聽得懂普通話。與他們的交流更多的是通過手勢和我所攜帶的地圖相冊,在似懂非懂中體會揣摩各自的意思表示。

進到鄉村,不時會出現十字路口,往哪轉,對我而言,確實是個問題。當問題解決後,繼續上路。又不便也會有驚奇。

又到了一個十字路口,張望中,一輛三輪車在旁邊停了下來,司機出來售賣他的紅杏。還好,能聽能說普通話。正好他與我順路,我就上了他的車。三輪車廂內填滿了紅棗,我的小車很是不好放,只好架在上面。即使這樣,也沒走多久,碰傷了不少紅棗,我於心不忍,賠或不賠都麻煩,謝過他的好意,我堅決地下了車。在途中也有好幾次碰上他,借助他的翻譯,和村民聊天。他的熱情省去了我的很多麻煩。

在疏附縣伯什克然鄉首次見識了葡萄架長廊,到一小店去買點水,碰到的是小店女主人和她的女兒。她的女兒今年上初二,現在這個時間為什麼在家裡,我很是疑惑。問路是引子,交談是目的。向她們詢問起葡萄方面的相關知識,收獲不小,她們很細心的向我講解如何到莫爾佛塔,在什麼地方應該如何走,真是事無巨細,面面俱到。我離開之時,她們在自家院子裡摘下甜蜜葡萄給我,深表謝意。

快接近接近莫爾佛塔時,遇上了健談的新疆老漢。老漢年輕時,曾出去闖蕩過江湖,後來告勞還鄉。看見我這個陌生人,想起了他那已逝的歲月,不由得感慨萬千,後來還陪我走了一段,直到看見莫爾佛塔的身影。

最後一段路,完全是土路。自行車行駛在上面,蹦蹦跳跳的,給我按摩哩。曠野上布著幾排磚瓦房,在這裡,就能清晰看到莫爾佛塔的孤單身影。不過要到它的跟前,還要走上一程。在那兒坐一小會,時光在我身邊溜走,莫爾佛塔又經過了多少這樣的歲月,余下的歲月還是這樣孤零零的度過?

7:30PM,鄉村想起的大喇叭。真的是久違的聲音,就是在內地農村,現在也很少見了。播音員高昂的聲腔,有點類似夏青的風采。

趕著毛驢車的維族少女,間或可見的打鐵鋪也是途中一景。

晚歸途中,買了點水果,回來睡覺。


精選遊記: 喀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