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魔殿和鎮妖井

作者: qianchao

導讀伏魔殿和鎮妖井 yyt 大上清宮最具神秘色彩、最吸引人的,是伏魔殿裡的那口鎮妖井。 《水滸傳》第一回《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中說,水滸梁山一百零八條好漢原是三十六員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下凡轉世的,這一百單八個魔君本來被老祖大唐洞玄國師封鎮在伏魔殿裡,並下旨子子孫孫不得妄開,至宋仁宗嘉祐年間(1056—1063),已歷經八九代祖師。那一年 ...

伏魔殿和鎮妖井

yyt

大上清宮最具神秘色彩、最吸引人的,是伏魔殿裡的那口鎮妖井。

《水滸傳》第一回《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中說,水滸梁山一百零八條好漢原是三十六員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下凡轉世的,這一百單八個魔君本來被老祖大唐洞玄國師封鎮在伏魔殿裡,並下旨子子孫孫不得妄開,至宋仁宗嘉祐年間(1056—1063),已歷經八九代祖師。那一年因瘟疫流行,為禳天災,仁宗皇帝派內外提點殿前太尉洪信,到江西龍虎山宣嗣漢天師赴京師做三千六百分羅天大醮,其間游覽上清宮伏魔殿時,依仗權勢,強迫住持真人打開伏魔殿觀看,結果讓一百單八個魔君逃出鎮妖井,“社稷從今雲擾擾,兵戈到處鬧垓垓”,由此敷衍出一部水滸大戲。導游說這個伏魔殿和鎮妖井如今還在,你說能不去看看嗎?

大上清宮距離鷹潭市30公裡,位於上清古鎮以東0。5公裡處,是歷代天師闡教演法、傳道授祿的活動中心,前身是東漢和帝時道教祖師張道陵在龍虎山結廬煉丹時建的“天師草堂”,歷經唐、宋、元、明、清、民國,迄今已有1900余年,規模之大為中國道觀之最,整個面積約600多畝,有兩宮、十二殿、二十四院,建築面積約2萬多平方米,歷來被譽為“道教總會”、“百神受職之所”。可惜原來的建築幾經興廢,至解放初期已所剩無幾,再經“文化大革命”一折騰,幾乎成了一片廢墟。現在的大上清宮,是按照北宋全盛時期的建築風格在原址上復建的,目前只完成第一期工程,有福地門、下馬亭、午朝門、鐘鼓樓、東隱院和伏魔殿等。我們來到這裡時,見上清宮坐北朝南,北靠西華山,南臨瀘溪河,溪山環拱,果然氣魄宏偉,環境幽深,建築物散落在山谷盆地裡,古樹掩映,雜花鋪地,真有一種仙靈都會的感覺。

伏魔殿是目前最靠裡面的一座殿宇,歇山式屋頂,呈四方形,殿前有一大片草坪,施耐庵這樣描寫殿宇的外貌:“一遭都是搗椒紅泥牆;正面兩扇朱紅槅子,門上使著胳膊大鎖鎖著,交叉上面貼著十數道封皮,封皮上又是重重迭迭使著朱印;檐前一面朱紅漆金牌額,左書四個金字,寫道:‘伏魔之殿’。”今天的模樣和這個描寫大致相同,只是沒有了那把“胳膊大鎖”,封條和朱印也沒有那麼多,朱紅漆金牌額換成了黑底金字,門兩邊朱紅屋柱上還多了一副對聯:“千年歸匿風平浪靜,一旦現形地動山搖”。大門仍關著,但開了一扇側門。門裡的情況當然不同了,洪太尉命人打開大門後,“看裡面時,黑洞洞地,但見:昏昏默默,數百年不見太陽光,億萬載難瞻明月影。不分南北,怎辨東西。黑煙靄靄撲人寒,冷氣陰陰侵體顫。人跡不到之處,妖精往來之鄉。閃開雙目有如盲,伸出兩手不見掌。常如三十夜,卻似五更時。”“黑暗暗不見一物”。但現在光線很好,大殿內的一切,一目了然。迎面是一塊約高五六尺的石碑,下面石龜蚨坐,石碑未經打磨,表面顯得粗糙,正面是天書符箓,龍章鳳篆不可識,背面卻是四個陽刻真字大書:“遇洪而開”。《水滸傳》中描寫,石碑下的石龜“大半陷在泥裡”,現在卻是完整地平放在地面上。那時洪太尉命眾人“先把石碑放倒,一齊並力掘那石龜,半日方才掘得起;又掘下去,約有三四尺深,見一片大青石板,可方丈圍”,把石板扛起,石板底下,才是一個“萬丈深淺地穴”。而現在,石碑後面只有一口小小的水井,井口直徑不過兩尺左右,井圈也只有一尺來高,井口上覆蓋著一塊薄薄的石板,只露了小半個月亮那麼一角井口,而且在水井四周圍了一圈齊膝高的木欄杆,不讓游客走近去窺探井裡的奧秘,因而也無從知道那水井下面果然是“萬丈深淺地穴”,還是聾子的耳朵——蒙蒙人的樣子貨。當然也不會有“刮喇喇一聲響亮,……只見一道黑氣,從穴裡滾將起來,掀塌了半個殿角”。這倒也不奇怪,因為那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早在九百多年前就已經跑到梁山去了。

我這樣拿今天的景觀與幾百年前《水滸傳》中的描寫比較,未免可笑,《水滸傳》是文學作品,豈能完全按生活中實物來寫作?我只是想表達一個疑問:這個伏魔殿和鎮妖井是施耐庵那個時代就有了的,還是上清宮裡的人讀了《水滸傳》以後才建築布置起來吸引信徒和游客的?我問了幾個人,回來後又查閱了一些資料,都得不到答案。不過這也沒有關系,它並不影響今天的游客帶著探秘的心情來觀賞伏魔殿和鎮妖井。前面已經說過,現在的伏魔殿裡光線很好,無須打著火把就能看清,正對鎮妖井後面的牆壁正中,掛著一張道教祖師張道陵的大幅畫像,張天師掃帚眉豹子眼獅子鼻絡腮胡,騎著一只老虎,右手舞著一柄寶劍,四周祥雲繚繞,威風凜凜,與慈眉善目的釋迦牟尼的性格迥然不同;而左右兩邊牆上卻是滿牆的壁畫,畫著梁山一百零八條好漢,形像生動,且各有個性,應是當今畫壇高手的作品。殿內這樣安排,當然是為了讓游客了解伏魔殿和鎮妖井的來歷,但原來那種陰森森的神秘色彩卻蕩然無存了。這也是有一得必有一失吧。

兩幅壁畫下面各有一個道士和道姑,黑衫黑帽,面前擱一張小長方桌,桌上擺著一疊五寸長兩寸寬、用朱砂寫畫過的黃表紙符咒,我們從右邊的年輕道姑桌前走過的時候,道姑站起來對我們中間的一個說:“先生,買一張仙符回去吧,趨吉避凶,很靈的。”朋友拿起她遞過來的符紙看了看,問:“多少錢一張?”道姑說:“十五元。”我們吃了一驚,說:“這麼貴!”道姑說:“不貴的,你買去以後,我們還要為你念一百九十五天經,祈福消災,按一天一元錢算,也得要一百九十五元呢!”那朋友本來就是隨便問問的,便說了句“謝謝你,不要了”,便走了。路上,我們閑談起這件事,有人就嘆氣說:“唉,宗教本來是救苦救難,助人為樂的,如今也變成商品,不但賣錢,而且宰客了。”我說:“你們知道道教初始時叫什麼嗎?”有人問:“叫什麼?”我說:“五鬥米道。因為入教的人每個人都要先交五鬥信米,像如今有些人進某些公司工作先得交押金一樣。你們看,一兩千年前的祖天師就已經有經濟頭腦了,何況現在商品經濟時代?”有人說:“這倒也是,如今人都成了商品,何況符咒?它還能替你祈福消災呢。”我說:“所以十五元錢,其實不貴。”朋友反問:“那你為什麼不買?”我笑笑說:“她不說念一百九十五天經,我倒是可能買的,她一說要念這麼多天經,我就不買了,她明顯是在說假話麼。話既是假的,符咒還能真麼?符咒不靈,我買它干什麼?”大家說:“有理。”於是又談到了伏魔殿和鎮妖井,有人說:“那肯定也是假的。”我說:“那倒不一定。妖魔這東西說不定真是有的,就好像關在監牢裡的搶劫殺人犯,有人不也叫他們殺人魔王麼?這些人一旦越獄,為害必然更大。施耐庵大概就是因為這樣的事情見得多了,才借著宋江起義這件事,敷衍出這麼一本書來,妖魔雲雲只是一種藝術化的處理,本質上其實還是人。你看從這裡逃出去的妖魔,後來不全變成人了嗎?”有人問:“依你這麼說,那伏魔殿和鎮妖井也是真的了。”馬上有人回答:“千把年前的事情,誰能說得清楚?”我笑道:“姑妄信之吧,旅游本就為了找樂,那麼認真干嘛呢!”大家哈哈一笑,便走出上清宮,上車往天師府去了。

2004.6.19.


精選遊記: 龍虎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