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東廊橋民居自助之旅(1)即將失落的美麗——修竹溪姊妹橋

作者: 陳閣老

導讀相關游記請翻閱:http://www.blogcn.com/user18/singell/index.html長瀨溪橋和張坑橋是壽寧縣兩條以高度著稱的木拱廊橋,架於縣西南部的一條名叫修竹溪的深澗之上,溪澗上游的下黨鄉還有兩座頗為壯觀的木拱廊橋——鸞峰橋和楊溪頭橋,是去年浙閩邊廊橋搜捕行動中的重點對像。二橋直線距離只有一公裡,稱修竹溪姊妹橋,但由於溪澗兩邊峭壁聳立而無法相通,頗具雞犬相聞而老死不 ...

相關游記請翻閱:http://www.blogcn.com/user18/singell/index.html長瀨溪橋和張坑橋是壽寧縣兩條以高度著稱的木拱廊橋,架於縣西南部的一條名叫修竹溪的深澗之上,溪澗上游的下黨鄉還有兩座頗為壯觀的木拱廊橋——鸞峰橋和楊溪頭橋,是去年浙閩邊廊橋搜捕行動中的重點對像。二橋直線距離只有一公裡,稱修竹溪姊妹橋,但由於溪澗兩邊峭壁聳立而無法相通,頗具雞犬相聞而老死不相往來之意境,一般人要看這姊妹橋要頗費周折。這次有浪子同行,這周折是不用了,但下山上山這種機械運動還是少不了的。

上午九點多乘縣城至芹洋鄉班車,一個小時後到達芹洋鄉。下車沿公路南行五六百米後,換上機耕路繼續步行,不遠處就是茶場。茶場很大,一丘丘茶園沿著小山包綠了一片又一片。經過夜雨洗禮的空氣很透明,不時透來青草和濕泥的味道,天空很高,但飄著鱗狀的烏雲,四周的大山呈現出一帶遙遠的青黛色。前面是岔路口。浪子說,右邊的機耕路是往江柚村,從江柚村沿古道下到谷底即張坑橋,左邊的古道下去後就是長瀨溪橋,走哪邊都行,反正這裡是行走姊妹橋起點又是終點。我們選擇左邊的古道。

從隔著古道外側稀疏的松木林鳥瞰溪澗,長瀨溪橋像是一枚受傷的蝦姑,在泛綠的溪水映襯下形容烏黑而無采。四周山野找不到現代文明的蹤跡,也看不到人的影子,只在下游水尾布滿枯草的山腳一帶有兩座黃牆黑瓦的民居,似是遠足歇憩的候鳥。與身前身後成片荒涼的蘆葦一樣,長瀨溪橋實在是破落的可以,上半身的裹板已所剩無幾,下半身的橋裙擋水板也是千瘡百孔,爬滿了深綠的絡藤,顯出一幅沉重的滄桑感。據正梁載,該橋為清道光九年(1829)建造,至今尚未兩百年。橋內的鋪板還比較硬朗,只是立柱稍有變形,廊屋內堆放著一捆捆干枯的老茶樹,應該是當地茶農改良茶樹時留下。廊屋15間,梁上都用黑墨書寫對聯,內容無非是一些贊美橋梁的詩句。正中脊梁書:“文林郎特授壽寧縣正堂周口口捐口壹拾兩”,“修職郎壽寧縣儒學教諭吳口口捐口壹十兩”,當中姓名的名部分和捐助數目字不知何時被紅墨塗去,這是當年這好心的縣長和教育局長大人想不到的吧。

兩頭的橋堍很高,用鵝卵石堆砌而成。橋堍兩側沒有下到溪邊的小路,這是當時建橋時不予考慮的,誰會想到一百多年後一群傻乎乎的年輕人吃飽了撐著要下到溪邊呢!還是浪子的指點,終於在西橋頭南側崖壁上找到落腳點,攀著古藤小心探了下去。辛苦總有報答,站在下游溪邊,長瀨溪橋高大雄偉的形像一覽無遺。橋面離水面很高,所以我不費力氣就拍到了橋底下的三節苗和五節苗的“龍骨”,這是在泰順任何一座廊橋底下難以辦到的,除非用上廣角鏡頭。

在橋上匆匆用過午餐後,順著古道來到長瀨溪村。說是村子,其實只有兩座房子,前方是一大片冬閑的農田,再前面就是小溪,房子的後面是一片梨樹,一派枯枝的模樣。我們先遇上一群雞然後遇上一位大娘,大娘說現在村子只有她一戶人家人,中午就她一人在家。我們問,村裡沒有電線杆,是不是村裡還沒有通上電啊?大娘說原先是有電的,電線被人偷了後就索性將電線杆也拔了,現在我們點的是煤油燈……正當我們對這個幾乎被世人遺忘的村子感慨萬千的當兒,大娘已將泡好的糖茶和花生瓜子端到田中央。蜘蛛俠很感動,臨走時悄悄將五元錢壓在杯子底下,但路過門口時也沒有忘了向大娘要一斤農家茶葉。當我們告別大娘上古道走了一陣時,就聽到大娘在梨樹底下喊:……你們誰掉錢了……

上山的路比剛才對面山的來路要平緩一些,但因為少人走,古道埋沒於荒草野榛之中。上到嶺頭,回頭東往,只見群山莽莽,村舍星布其中,近山茶園簇簇,綠意盎然。沿公路北行1公路即到達尤溪村。尤溪是修竹溪的支流,尤溪下橋位於村落的水尾,溪水於水尾的不遠處以瀑布的形式泄入上瀨溪。與長瀨溪橋比較,顯得又短且矮,周邊環境雜亂得很。繼續沿公路北行1公裡,然後順右邊古道下到谷底,就是長瀨溪橋上游張坑橋的所在。

以我拙眼,從觀賞角度看,壽寧廊橋排名第一的應屬楊梅州橋,第二就是眼前的張坑橋了。張坑橋的周邊環境與下游長瀨溪橋相比,雖然沒有了那份原始古樸的氣息,卻多了一份生機和親和力。橋身南北走向,南面是陡峭的山面,北面較為平緩,是層層梯田的茶園,山頂就是著名的旗山。古道穿過南面山腰,經廊屋後,沿北山茶園盤桓而上,然後沒於視線的盡頭。現在正是載種茶苗的季節,只見三三兩兩的茶農挑著滿裝茶苗的筲箕在茶園中上上下下,就這樣將幾個春天的希望種了下去。

張坑橋為清道光八年(1828)建造,比長瀨溪橋早了一年,現橋是1954年修繕,長40米,比長瀨溪橋僅長1米。因為經過修繕,橋身保持的非常完整而穩重。南面橋堍建在岩石上,北面橋堍用河卵石砌築,橋面離水面近15米,氣勢超過長瀨溪橋。作一個不是很恰當的比喻,長瀨溪橋是個家境不佳的村姑,而張坑橋是富家的小姐。沿北橋堍西側的石壁小心探身下去,就到了一片可愛的鵝卵石溪灘。側身躺在溪灘上,沫足清澈的溪水,聆聽細細梭梭的流水,抬頭東望,虹橋如掛,此意此境,誰之能屬?我見過楊梅州橋,其碧綠的潭水無人能及,但唯獨缺少了眼前可親可愛的溪灘,真可謂憾也!

浪子說,下游的水庫工程已經過半,蓄水也馬上要開始了,這意味著長瀨溪橋和張坑橋這姊妹倆的生命即將到了盡頭!看著眼前美麗的廊橋和廊橋身邊同樣美麗的溪山,我不相信這是真的,我希望明年重新回到這裡時,美麗的修竹溪姊妹橋還在繼續美麗著。


精選遊記: 寧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