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歲末紹興游記

作者: 泥點子

導讀十二月廿八那天早上,雖然小雨淅瀝,我還是決定趁著年假難得的幾天空閑,前往紹興城逛逛。從寧波出發,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火車,到了紹興站。走出站台,我覺得紹興火車站台人氣冷稀,跟寧波站的人頭攢動形成顯明對比。後來我才知道,紹興因為東、南、西、北都設有車站,還有一個總站,所以旅客客流被分流、疏散,所以就不會像一般地方我們所見的車站那樣人潮湧� ...

十二月廿八那天早上,雖然小雨淅瀝,我還是決定趁著年假難得的幾天空閑,前往紹興城逛逛。從寧波出發,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火車,到了紹興站。走出站台,我覺得紹興火車站台人氣冷稀,跟寧波站的人頭攢動形成顯明對比。後來我才知道,紹興因為東、南、西、北都設有車站,還有一個總站,所以旅客客流被分流、疏散,所以就不會像一般地方我們所見的車站那樣人潮湧動。

自北而下,我循著紹興城的解放北路一路步行,一上路就看到有幾個戴著烏氈帽的紹興人在眼前騎行而過,頓時讓我倍感親切。我邊走邊瀏覽紹興的城市風貌和欣賞街頭風景。首先感覺到紹興的路標指示牌做得很是別致,黑底白字,外面鑲框雕有鏤空花紋,古色古香之味撲面而來,彰顯著紹興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風格特征。不知不覺,我就走到了紹興城最繁華的商業區——城市廣場,是一個集娛樂、休閑、集會、購物於一體的大型多功能城市廣場。廣場上有個透明玻璃堆砌構鑄而成的呈金字塔狀的建築物巍然屹立在那裡,成為紹興市中心一個標志性建築,極具時尚感。旁邊幾步之遙有一座高聳入雲的寶塔,曰“大善塔”。問了紹興當地人才知道,這個塔名源自於古代,相傳那個時候紹興當地的一些“為富且仁”者每至歲末之際,會在這裡聚積一些糧食接濟給窮人過年。如同我們現在在古裝電視劇裡常見到的情節:一些富紳大賈為了提升自己的社會美譽度,在市集之地對窮人作“舍施米粥”等善義之舉,以博取“大善人”的令名。這裡是紹興商業氛圍最濃厚的地段,大小商店、飯店林立。到了“古亭軒口”,更是車水馬龍,川流不息。讓我如同身處在我們寧波的中山路、城隍廟等喧囂之地。“古亭軒口”是“鑒湖女俠”秋瑾就義之處,昔日談之色變的刑場,今日已成繁華茂達之處,今昔之別,真有點恍然如夢。

我繼續朝南徒步前行,在“紹興古玩市場”的三叉口上方看到一塊大大的交通指示牌,分別通往“魯迅故裡”、“秋瑾故居”和“周恩來故居”,紹興不愧為名人之鄉。我折東由魯迅中路向“魯迅故裡”前進,沒走上幾步,躍入眼簾的就是“鹹豐酒家”的杏黃酒旗飄揚。斜對面便是魯迅筆下大名鼎鼎的“鹹亨酒店”,門前有一幅對聯:“小店名氣大、老酒醉人多”,倒是相得益彰。我這個人是不好酒的,不然倒可以進去喝上幾杯,來一碟茴香豆,燙一壺紹興老酒,醉上一醉。酒店前的招牌人物則是立在門前的“孔乙己”塑像,“孔乙己”著一件玄色長衫,身子側倚在櫃台上,櫃台上置放一只盛茴香豆的小碟子,他左臂抬至胸,右手握著一酒碗,一副潦倒又憂郁的神情。好多游客慕名上前來跟“孔乙己”合影留念。我駐步進內留意參觀了一下,購買了在鹹亨酒店自產自銷的茴香豆、霉干菜、糟雞等特產,到時帶回去讓寧波的朋友們嘗嘗紹興的土特產,也算是不虛此行。

前面就是“魯迅故裡”了。聽說這裡的“魯迅故裡步行街”才新建不久,門票也隨之水漲船高。步行街則是免費通行的。夾道兩旁都是一間間列開的商肆,做的買賣自然是紹興傳統特產:黃酒、霉干菜、臭豆腐等。有一家“棣雋閣”店專門經營藍印花布服飾,我進去看了一下,發現店內陳列的服飾樸素淡雅,散發出古純柔滑而自然的氣息。好多游客在店內看著喜歡,欣欣然給自家小孩買上一件用藍印花布做成的夾衫,或自己圍上一條藍印方格圍巾,穿戴起來果然古韻悠悠,仿佛回歸到了那個年代。我踏著步行街上的木板路,前面赫然打著“臭豆腐”的旗簾,店內又打著“潘大姐正宗臭豆腐”的醒目招牌。店內的空氣裡都洋溢著炸臭豆腐的味道,跑進來幾個隨大人一起來的小孩子,一進店就叫嚷起來“好臭!”,一邊卻乖乖等著吃臭豆腐。我卻感覺這種氣味並不難聞,反而有點“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我一個人要了一小份,端上桌來,咬上一口,發覺外面炸得微黃酥脆,裡面的豆腐是嫩滑的,蘸上一點花生醬或蕃茄醬,味道好極了。一小碟只有五、六小塊豆腐,不一會兒功夫就被我風卷殘雲消滅掉了,摸摸嘴,真有點意猶未盡。這裡臭豆腐還可以打包外賣,外面的包裝盒子制作精美整潔,可以作禮品贈送親友。不過為了保持臭豆腐的源汁源味,還得趁熱吃為好。這是一家值得推薦的美食小吃店,個人覺得比鹹享酒店的臭豆腐要來得好。

我發現魯迅故裡步行街周圍的商店名大都借用了魯迅作品中的人名、地名等。如“未莊酒店”、“阿Q酒店”、“孔乙己土特產商店”、“七斤嫂土特產商店”等等,不勝枚舉。看來這裡的商家則是充分利用並挖掘魯迅這塊無形資源來進行招攬及經營生意,收益應該不錯。這也算是紹興“魯迅經濟”的一大特色吧。

出了“魯迅故裡”步行街,向前500米左右就是著名的愛情名園――“沈園”,就像寧波的梁祝公園,是個愛情主題公園。一進園,我就耳聞到悠揚的古箏聲,這是我最喜歡的音樂旋律。一路聞聲前行,沈園裡的山水景色及園林景致的確美不勝收,曲徑通幽處更是鳥語花香。等我尋到絲竹之聲響處,是一間茶堂。原以為是這聲聲入聲的古箏之音,會是白玉案前,端坐著佳人,纖手拂琴。到了目的地,我才發現這聲音卻是CD裡傳播出來的,不禁隱隱有些失落。我信步經過幾個亭子,正前面的一塊碑上鐫刻著陸游那首膾灸人口的《釵頭鳳》,旁邊還有陸游表妹(前妻)的和詞。這是古來今往誦傳不絕的愛情名詞,讓我們來再次重溫一下這兩首耳熟能詳的愛情絕唱:

陸游《釵頭鳳》――

紅酥手,黃藤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杯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唐婉和詞――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干,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陸、唐倆人凄婉纏綿的愛情讓人可嘆可泣。沈園的山石嶙峋,景點環池而布。許是為了營造節日氣氛,幾個亭子裡掛起了大紅燈籠,為蕭條和冷寂的冬天增添了一抹紅艷。

游完沈園,碰上一位戴著烏氈帽的人力車夫,問我去老街玩否?見我躊躇,他攤開一本宣傳畫冊就向我滔滔不絕地介紹起了那邊的景致,還說可以一邊帶我逛完整個街區,一邊給我當導游一路解說,還可以順便幫我照照相。我見狀點頭應允出發。於是我乘坐上“烏氈帽”的黃包車,向紹興老街――“倉橋直街”進發。一坐上車,“烏氈帽”即向我介紹起紹興的“三烏”和“三缸”:“三烏”指的是烏篷船、烏氈帽和烏干菜(即霉干菜);“三缸”指的是酒缸、染缸和醬缸。“如果不知‘三烏’和‘三缸’,等於枉來一趟紹興!”等進入錯落有致的老街區域,“烏氈帽”向我解說道,這裡的牆體都是空心的,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因為這裡是紹興古建築保存得最完善的地方,故名“老街”,被評定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遺產保護優秀獎”。途徑一個當鋪,“烏氈帽”說這就是魯迅小時候家貧時曾經去當過東西的鋪子,我下去看了一眼,覺得並無出奇之處。“烏氈帽”再把我帶到一家古宅大門口停下,說是陳道明主演的《冬至》就是在那個宅院裡拍攝的。我走進去感受了一下,對照起電視劇的場景,是依稀有幾份熟悉感,頗有那麼幾分古色古香的味道。隨後“烏氈帽”把車停在一家酒鋪,介紹說這家酒鋪產的酒才是最正宗的黃酒,其他的地方,魚龍混雜,則很難說得清。紹興黃酒以花雕和會稽山最負盛名,這裡主要出產花雕酒。謂之“花雕”,源自裝酒的瓶子雕琢有花鳥蟲魚等圖案而得名。走入店家,我果然看到有一小姑娘正在那裡聚精會神給一個酒瓶雕花描金,就像在雕琢工藝品,說岔了,本來就是一個工藝品嘛。來到一個座椅前,聽說是某個大人物曾經坐過的,我也趕緊坐下沾沾貴氣,呵呵。出了酒肆,我們來到“寶珠橋”,古橋在雨濕寒梢中更顯得古遠幽靜。聽說這座七邊形拱橋的歷史已經上百年了。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曾來到這個橋頭上游玩時,一不小心把一顆寶珠掉落到橋下的小河裡,故名“寶珠橋”。登上古橋,觀小橋流水人家,詩情畫意盡在不言中。

老街的盡頭是水上戲台,就是魯迅筆下的社戲演義之處。“烏氈帽”介紹說,即使在現在,每年的正月初一這裡都會有社戲在此上演。我的眼前仿佛浮現出迅哥兒正和一幫小伙伴們坐在烏蓬船上一邊磕瓜子,一邊看著戲台上演戲。讓我仿佛回轉到我的童年。我小時候村裡每到年節挨家挨戶湊份子錢,去外面請來個民間越劇團,一般在祠堂的戲台上演上個三天三夜,熱鬧上個三天三夜。我們那裡叫“做戲文”。在戲場裡的觀眾以中老年和小孩子為主。老年人多是不折不扣的戲迷,隨著戲劇演義的情景時悲時喜。小孩子嘛,屁股是坐不住的,對他們來說,最富有誘惑力莫過於戲場角落裡擺設著的零食攤。嘴饞起來,小孩子就會央求大人們給零錢買零食吃。大人們這時正聚精會神看戲,怕擾了戲興,一般都會掏錢打發小孩。所以,小時候做戲文的日子,是我和小伙伴們的節日。

>
>
歡迎光臨我的個人網站:http://shiming.2000888.com


精選遊記: 紹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