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之春——我的正定行

作者: 我是麒麒媽媽

導讀二零零五年我的生活充滿變數。四月初本想去南京的,最後卻去了青島。五一長假早早計劃和Peter同游關中,結果卻陰差陽錯獨自去了正定。要說我早就該去正定的,畢竟那裡是我的老家。 實情卻是除了一歲和五歲時懵懂中回去過,之後的二十幾年我只在火車的酣夢裡經過過那片土地。 那個名字念在嘴裡總是很親切,聽多了長輩的描述腦海中模糊的片斷記憶也早就栩栩如生� ...

二零零五年我的生活充滿變數。四月初本想去南京的,最後卻去了青島。五一長假早早計劃和Peter同游關中,結果卻陰差陽錯獨自去了正定。要說我早就該去正定的,畢竟那裡是我的老家。

實情卻是除了一歲和五歲時懵懂中回去過,之後的二十幾年我只在火車的酣夢裡經過過那片土地。

那個名字念在嘴裡總是很親切,聽多了長輩的描述腦海中模糊的片斷記憶也早就栩栩如生。春節期間在中央四台很偶然的看到一期介紹正定古城的節目後,我的向往立刻抑制不住的強烈起來。

和父親商量好讓他陪我回家,可惜這次Peter卻不能加入我們。帶著半顆心,空著半個世界,我終於又來到那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小鎮。

旅途之中依然變數重重。頭天還不知第二天能否出發;等真正出了發卻買不到去石家莊的車票;只好先坐高速大巴到保定,再從保定繼續高速之旅前往正定。於是這一天雖然早上七點鐘就離開了家,一路上還馬不停蹄,仍然直到晚上六時才踏進正定姐姐家的院門。

這就是五一黃金周我們的交通狀況。雖說旅行中如果沒有變數就會失去很多樂趣,然而這種變數實在有些辛苦。

正定果然和我想像中相同,普通縣城的模樣,街道狹窄,沒有什麼超過兩層的建築,一切都質樸親切。

我迫不及待的要求父親陪著出門轉轉。穿過眼花繚亂的菜市場,各色鮮蔬和面食讓我胃口大開。爸爸兒時的那個青磚綠樹的古城今日已經幾乎蹤跡全無,只能偶爾看到一個幸存的院門或者屋脊,不過在柏油路邊緣,還有些舊時的大青條石路面,露出一點當年正定府的繁華。古跡大多集中在縣城南部,在姐姐家只能看到木塔的塔頂裝飾。

第二天姐姐全權安排了我的觀光,我們的游覽從南門開始。正定古城原來有堅固完整的城牆防御系統,城門月城甕城的獨特結構更是國內鮮有。沒看到北門,西門只剩城門,東門也已經變成一座“青塚” ,只能在南門看到一些殘跡。可惜城牆的覆磚已經在戰爭時期和解放後被周圍百姓陸續拆回家蓋房了,黃土牆芯裸露著,牆上長滿草樹。南門長樂門是不久前重修過的,城門附近還能看到明代舊磚,從前的驛路也保留在城門中間,一塊塊巨大的條石被歲月和過客研磨的光可照人。父親說正定的城磚都是一尺見方的,古時燒制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城牆下新建了正定名人塑像群,雕刻幾乎千人一面,但看看背後的介紹卻令人大長見識,原來三國名將趙雲竟是正定人氏,而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樸也曾經寓居於此。

南門上方有石匾“三關雄鎮”,據父親說,西門上的石匾是“秀意太行”,他兒時站在西門城上就可以望見遠處的遙遙太行;而回望城內,則是古木成行綠意蔥蘢,人家的屋頂在綠葉縫隙中露出幾角,凌於綠樹之上的只有四座造型各異的古塔身影。今天正定城中樹木明顯少了,在現代建築的包圍中,古塔們也顯得沒有從前那麼高大巍峨。

從南門信步踱到廣惠寺。廣惠寺中如今僅存華塔以及從前的殿基,門票十元,同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的應縣木塔卻要六十元。曾在藏羚羊書中看到觀賞廣惠寺華塔最好的位置是東側的田地,不過現在這裡周圍可都是房子和圍牆找不到田地了。姐姐在一城都有熟人,我們也就無需購票,雖然省了錢,卻也沒有門票作紀念,凡事都各有利弊。

從前正定有八座寺院,香火鼎盛,經歷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烽火以及各種風風雨雨,如今依然屹立不倒的,卻只剩這些寺中的高塔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迷上了中國的古塔:開封鐵塔黑暗狹窄的樓梯,嵩岳寺塔美妙的圓弧塔身,靈岩寺辟支塔精美的石雕都讓我深深迷戀。華塔與它們都截然不同。它身量不大,卻造型奇妙,四座小塔簇擁著雍容華貴的中央主塔,主塔上半部滿是雕刻,菩薩,大像,力士,張著巨口的獸頭,令人眼花繚亂。華塔上半部為實心結構,只能登到二層。

離開廣惠寺沿歷史文化街繼續北行來到臨濟寺,這是佛教臨濟宗的發源地,現在還有日本和尚來此交流留學。臨濟寺建築基本完好,據說這裡也是正定城燒香最靈驗的地方。寺中也有塔——澄靈塔——一座實心磚塔,這是臨濟宗創始人的舍利塔。因塔檐都覆蓋著青色琉璃磚,正定人都叫它“青塔”。

青塔的東北是正定八大寺之一的“開元寺”,寺中現在僅存一鐘樓一磚塔。父親的姥姥家就在磚塔下,兒時他常常來這裡騎“王八脖子”。走進開元寺,你會疑心來到了日本,因為那座鐘樓具有典型的日本建築風格,其實,這正說明日本的文化源於中國唐代,那座鐘樓其實是唐代建築。鐘樓已經按照原貌落架修一新,一口唐代巨鐘由裝飾著九條小龍的吊鉤高懸於樓上。登上鐘樓,你可以用手輕輕扣擊銅鐘,這是正定與我走過的其他地方的不同之處,在這裡,文物還沒有被高大的欄杆圈起來,歷史依然展現著她最自然的儀態。

開元寺也有塔,名為“雁塔”,建於唐代,與大雁塔同時代也同形制。因此塔全部由青磚建成,因此又被稱為“磚塔”。這是父親兒時唯一沒有登過的正定古塔,因為塔內全部中空,登塔的樓梯都是懸空架設的簡陋木梯,父親那時縱使膽子再大,也還不過是個孩子。我來時不巧,雁塔正在修繕中,腳手架圍著塔身搭了一層,我們只能在工地外遠觀。磚塔第一層每個角都裝飾著浮雕托塔力士,八個力士的造型誇張有趣各不相同,我倒是覺得他們看上去頗為孩子氣。塔門上的石匾刻著“須彌峭立”四個字。父親說他小時塔對面是一個池塘,塔影和樹影倒映在水中,美麗極了。

開元寺還有一寶,就是新近發掘出的一個巨型赑屃,大概有一人半高,父親兒時可沒騎過這麼大的“王八脖子”。

走完這幾處已是時值正午,我們說好明天再繼續觀光。

次日一早我們先到隆興寺,這裡就沒有昨日的清靜,人頭攢動,門外都是游動的賣香小販。隆興寺絕對是中國最大的寺廟之一,占地面積到不算太大,但寺中殿堂的體量和規格是在別處沒有的,遠勝靈隱那樣的大寺。

隆興寺的開場就是一個特別。朱紅的影壁後就是第一重天王殿,沒有山門。這裡還有個傳說,說隆興寺是程咬金修建的,還沒有修好山門,他就到了河南。底下人問,山門修哪?這個莽撞人隨便一指,修這好了。於是傳說中隆興寺的山門就建到了開封,不過我去年在開封可沒有見到一座單獨的山門。

天王殿正中供奉著一尊木雕彌勒,兩側有彩塑四大天王,彌勒背後本來有尊韋馱,現在不知搬到哪裡了。天王雖然是後來重塑的,仍可稱為精品,色彩和造型都及其生動,琉璃鑲嵌的雙目炯炯有神,腳下所踩小鬼更是形神兼備。

第二重摩尼殿是中國唯一的宋代十字殿。殿前的石香爐雖然有些殘破,但周身的一圈浮雕武士手持各種兵器,姿態各異,工藝精美。摩尼殿中的供奉的金身一佛二弟子二菩薩的造像形式只在敦煌和龍門才有。父親說原本菩薩兩側還各有一位武士,但後來損毀了。摩尼殿中滿壁的精美壁畫,人物眾多,筆力決不輸於永樂宮。可惜殿中光線較暗,不能一一仔細觀賞。佛座背面是一大片彩色懸雕,模擬大海以及海中的普陀仙山,修行的凡人,仙人和鳥獸羅列其間。中央那尊著名的倒座觀音,腳踏蓮花,姿態嫵媚悠然。其實摩尼殿前本來還有一重大殿,只看那幾間殘存的殿基柱礎和佛座就能想見其規模可觀。

第三重是戒壇,戒壇不大,掩映在巨大的槐蔭中,現殿中供奉著一尊銅鑄雙面佛。

戒壇之後是全寺的精華,迎面高聳著主殿大悲閣與左右的集慶閣與御書樓由虹橋相連形成一個整體,高度都有三層,大悲閣前面左右兩側還分別有高度都是兩層的慈氏閣和轉輪閣, 此外還有鐘樓、鼓樓及康熙、乾隆御碑亭等建築,形成一個高低錯落的建築群。大慈閣中供奉著一尊宋代獨木雕刻的彌勒菩薩立像,高7米,周身的彩塑及身後背光雕刻精美色彩紛呈。大悲閣中供奉的宋代趙匡胤下令鑄造的銅制千手大悲菩薩立像是我國最大的,高21米。目前的大悲閣以及集慶閣與御書樓是1992年落架重修的,父親說解放前日本人還曾經對大悲閣進行過修繕。大悲閣二層是觀賞大悲菩薩的最佳地點,大悲菩薩有手臂四十二條,兩條合十於胸前,其余手持各種法器及武器,竟然還有弓箭。 除胸前的手臂外,其余手臂都在康熙年間鋸去鑄錢了,目前的這些都是後安的木臂,這些胳膊的形狀與姿態果然不如胸前的一對圓潤自然。父親說他小時佛像背後的須彌座上還有彩繪大山,調皮的孩子們可以從須彌座爬上大佛的肩膀。

在大悲閣二樓俯瞰,寺院中古木林立,檐牙重重,寺外各具特色的四塔齊齊佇立在西南方。

第四重的毗盧殿是自徹底損毀的八大寺之一崇因寺移來,殿中供奉一尊明代千佛雕塑,也是隆興寺一寶。

除御碑外,隆興寺中還有體現中國文字從隸書到楷書過渡階段的代表“恆州刺史碑”,元代書法家趙孟頫的碑刻,以及朱熹的題字等。父親說他小時還有慈禧題寫的匾額,可惜在文革中被破壞了,現在寺中所懸的匾額幾乎都是簇新的,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極大的憾事。

離開隆興寺前往天寧寺,這也是正定八大寺之一,但現在僅存凌霄塔,因其上半部多木結構,又被稱為“木塔”。它是四塔中最高大的一座,而且塔頂的裝飾也非常特別。木塔四層以下的樓梯結構很像開封鐵塔,狹窄幽黑,只容一人通過,好在有工作人員免費提供的手電。父親小時登過木塔,那時他們幾個孩子在黑暗的塔裡互相呼喊著一路爬上去,終是膽小只到達三層。其實木塔四層往上的部分就變得開闊了,樓梯也都是堅固的木梯,從塔頂的窗戶四望,視線所及都是一片誘人的綠色。

回老家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拜親訪友,因此我的觀光就到此結束了,還有很多地方只能留給下次。真得很開心,我的老家竟有如此眾多的歷史文化古跡,令這次短暫的旅行給我留下一份甜蜜的回憶。

正定小吃:

崩肝:將豬肝切成細絲用香油爆炒,正定名菜。

灌腸:澱粉混合碎豬肉丁灌入腸衣蒸制,肉香盈口而不膩。

豆面:早餐,豆面中加入五香粉熬制成粥狀,不一定每個人都喜歡。

胖麻花:很像北京所謂的台灣蜂蜜麻花,軟軟甜甜。

缸爐燒餅:用特制缸爐烤制的長方形死面燒餅,香脆可口,我的最愛。

馬家雞:有些像保定燒雞,現在不知口味是否還正宗。

正定其他景點:

正定,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考古資料證明,早在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這裡繁衍生息。商、周文化遺址展示著商、周文化的博大氣勢。春秋時期。鮮虞國曾在境內新城鋪定都。戰國、秦、漢相繼歸屬中山、恆山、常山。自北魏皇始三年(公元398年)拓跋硅在此置常山郡治所至清代中葉的一千余年間,這裡一直是河北中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正定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給古城正定留下了眾多風格迥異的文物古跡,素有“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的雅稱,現存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其中隆興寺尤為著名。 正定是我國縣級唯一擁有7處國保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隆興寺始建於隋,占地面積8.25萬平方米,主要建築分布在南北中軸線及其兩側,院落南北縱深、重疊有序,殿閣高低錯落、主次分明,是研究宋代佛教寺院建築布局的重要實例。寺內摩尼殿、倒坐觀音、轉輪藏、龍藏寺碑、銅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千佛墩等六處文物堪稱全國之最。

如果說隆興寺是正定古城中的明月、那麼分布在城內的四座古塔和其它古建築,就是天際中的顆顆明星,與隆興寺遙相輝映。天寧寺凌霄塔是一座木質結構為主的樓閣式塔,高十八丈,威武雄壯,粗獷奔放,好似古城的守護神,其穩定塔身的塔心柱式結構在早期木塔中屢見不鮮,而國內現存實物則僅此一例。廣惠寺華塔的造型獨特,主塔雕塑華美,聳立正中,四隅小塔環繞,高低錯落,主次相依,猶如雍榮華貴的貴婦人,是我國現存花塔類型中之佼佼者。臨濟寺澄靈塔造型簡潔,頗具輕靈之氣,宛如婷婷玉立的少女。它是佛教臨濟宗的創始人一一唐代高僧義玄禪師的舍利塔;故而被視為臨濟宗的發樣地,吸引著海內外佛教信徒,在中國佛教史上寫下了不朽的一頁。開元寺是研究唐代佛教寺院布局的典型實例,寺內須彌塔樸實無華,頗具唐風,恰似老成持重的長者;寺內鐘樓為我國現存唯一的唐代鐘樓,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去年發掘的五代時期重107噸的巨型赑屃,也在此寺保護。

另外,國內現存最早的五代時期的文廟大成殿,綿延12公裡的古城牆,“大唐清河郡王紀功載政之頌”碑,以兵部尚書梁夢龍和清代大學士梁清標為代表的梁氏家庭之宗祠,梁清標的“蕉林書屋”,民國時期國務院代總理王世珍舊居及王氏雙節祠等,都以不同形式記錄著古城的滄桑。正定不僅有著絢麗多姿的地上文物,地下文化遺存亦很豐富。縣文物保管所自1953年成立至今,已收藏文物4000余件,其中,屬國家一、二級文物就達173件。它們以其特有的方式記載了正定新石器時代以來數千年的文明史。

趙雲廟: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正定)人,三國名將,歷史上的常勝將軍。

為宏揚民族文化,重現趙子龍雄姿,正定縣旅游局在原道光年間遺址上重建的趙雲廟已於97年4月13日正式對游客開放。新建的趙雲廟氣勢恢弘,占地12畝,總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采用仿明清古建築結構,其格局分為一進院、二進院。主要建築有廟門、四義殿、五虎殿、君臣殿和順平侯殿組成,新廟基本保留和豐富了原廟的歷史風貌,並與周圍的隆興寺、榮國府等著名景點連成一片、相得益彰。趙雲廟的落成開放為中外游客及趙雲的海外後裔提供了一處瞻仰憑吊、游覽觀光的場所。

縣文廟大成殿:正定縣文廟,尚存照壁、泮橋(已埋地下)、前殿、東廡、西廡和大成殿。

據清版本《正定縣志》卷十一《學校》記,正定公文廟,建於明洪武七年(1374年)。從此志所刊“學宮圖”和志文記載可知,正定縣文廟座北向南,中軸線南端為一照壁,向北依次為根星門、伴池、城門、大成殿、崇量祠、文昌閣、 鄉賢祠、名宦相位於戟門前東西兩側。興文閣在伴池東側,東西圍牆南端設義路、禮門。大成殿前東西廡各十三楹。現廟內僅存照壁、戟門、東西廡和大成殿,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照壁殘缺,城門與西廡北半部為灰瓦小式建築,東廡翻修為15間硬頂建築,主體建築大成殿為單檐歇山頂,建在58釐米高的台基上,面闊五間,通面闊2353釐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080釐米。前出東西寬1861,南北深1295釐米的月台。大殿在梁架、用柱、鬥拱等方面均保留早期風格。梁思成先生鑒定為五代時期遺存,並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文廟大成殿。專家疑為古寺佛殿所改。

大成殿,面寬5間,進深3間,面積650平方米。單檐歇山頂,頂部坡度平緩舒展。柱子有明顯卷剎,柱頭不施普柏枋,僅用欄額。柱頭鬥拱奇大,補間鋪作無華拱,只有柱頭枋,上面刻影拱。梁架由駝峰及斜柱構成。

縣文廟大成殿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代風動碑:大唐清河郡王紀功載政之頌碑 俗稱風動碑,位於舊大公館(今常山影院北側)。碑身高578釐米,寬230釐米。唐永泰二年(766年)刻立。王佑撰文,王士則書。1956年加修碑亭。同年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精選遊記: 石家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