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間風塵的古村落--霞山

作者: 那天黃昏

導讀在浙江省開化縣城北唐宋古驛道旁鑲嵌著一顆江南村落文化的驪珠——霞山古迷宮。在歷史的滄桑巨變中,霞山奇跡般地保存了361幢較完整的明清古民居。古村落居民以鄭、汪兩大姓為主。據《鄭氏宗譜》記載:1052年,三國東吳大將開國公鄭平後裔淮陽令鄭慧公繼祖志喬遷丹山,元豐癸亥(1083年),律公因洪水毀村而遷居丹山對岸,因見霞蒸丹山、紫氣氤氳,故名霞山,迄今 ...

在浙江省開化縣城北唐宋古驛道旁鑲嵌著一顆江南村落文化的驪珠——霞山古迷宮。在歷史的滄桑巨變中,霞山奇跡般地保存了361幢較完整的明清古民居。古村落居民以鄭、汪兩大姓為主。據《鄭氏宗譜》記載:1052年,三國東吳大將開國公鄭平後裔淮陽令鄭慧公繼祖志喬遷丹山,元豐癸亥(1083年),律公因洪水毀村而遷居丹山對岸,因見霞蒸丹山、紫氣氤氳,故名霞山,迄今有951年的歷史。另據《汪氏會修宗譜》載:唐越國公汪華後裔六一公汪菘捕獵經此,因霞峰腳下多肥田,故定居於此,取名霞田,至今已逾千年。

2005年4月底,我們一行來到這穿越時間風塵的古村落。一幢幢黛瓦青牆、鱗次櫛比、保存完整的古建築群仍保留著19世紀的風格。整個村子小巷縱橫交錯、弄堂套著弄堂,曲折回旋,構成毗連式、隔巷相望的迷宮式村落。這些粉牆灰瓦的徽派民居、祠堂,與千山聳翠的自然風光融為一體。

從石撞嶺起步入青雲廟,越過213級台階,走在色調恢雅、古樸的街道,首先被建築這凝固的音樂所震撼。民居中有愛敬堂、永錫堂、中將堂等一大批風格獨特的徽派建築:外部多為馬頭牆組合,屋面覆蓋著青黑色陰陽合瓦;結構上多以廳堂居中,落地的照壁把前後隔開兩廳,左右廂房對稱。屋置天井,用以通風、排水、采光;工藝上講究雕刻裝飾,采用浮雕、透雕、鏤空雕等多種技法,其形像栩栩如生。古民居集磚雕、木雕、石雕之精工,彙歷史戲文、飛禽走獸、奇花異卉之大成。廳堂房梁、花格窗欞、扇門、額枋等處,也無不精工細制,玲瓏剔透,形像逼真。其中霞田汪氏宗祠是其中的代表,汪氏宗祠始建於元朝至元庚辰(1280年),面積1282.8平方米。其建築巍峨壯觀,重檐翹角,雕梁畫棟、描金繪彩。特別是牛腳、雀替上的每幅雕刻都代表了一戲劇場景。槐裡堂內有戲台、大廳、後堂三進,戲台的拱梁及飛檐上雕刻了李白醉酒、杜甫吟詩及大小人物百余名。現存的“汪氏宗祠”和“槐裡堂”匾額是民國元老於右任手書。大門外有一對旗杆墩,為大清舉人汪雲鶴所樹。據悉,霞山村居民為三國東吳大將開國公鄭平後裔,民居木雕內容多為三國故事,而霞田村居民為越國公汪華後裔,木雕以儒、道、佛、玄為主要元素。吳越文化和古徽州文化在這裡既相互獨立又互為交錯。

古鐘樓位於霞山村村口的霞山中學內,五脊重檐式歇山頂,正脊中二只獸,正吻(魚翻尾),滴水瓦當,擱板為“井”字三角形,周圍欄杆系檐柱和垂蓮柱。整個建築面積為108平方米。古鐘樓的三層中梁懸掛一口明弘治銘文大鐘,該樓始建於明萬歷年間,古詩《集書生》雲:“鐘聲包聲,女莫伴歌聲。”據悉,此鐘樓是為鎮“白虎”而建的,樓成後,霞山日益興旺發達,人才輩出,以致於霞山人常以“鐘樓底人”自居。

1300多年前,霞山的祖先因避戰亂走歙尾之道遷於此地,他們學習徽商的艱苦創業,勤儉持家,利用錢江源頭地理優勢,采伐、運銷木材,在家鄉的河畔開店,經營南北雜貨,肉屠酒肆,經過幾代人的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一個以古商埠、古驛道為依托,向四周扇形發射的大村落。明成化年間大學士商輅回鄉省親途經霞山,曾感喟嘆曰:“十裡長街燈光通明,百停木筏不見水道。”然而,曾幾何時,霞山經歷了歷代戰火的洗禮,唐末黃巢起義軍曾在這裡安營扎寨,留下“黃巢台”的遺跡;宋代方腊起義軍曾往這裡經過,摩尼教徒余五婆在這裡起義;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曾在這一代活動;二戰期間,霞山隸屬中共開婺休中心縣委第二中心區,本地人張春娜領導的游擊隊在這裡開展武裝鬥爭;抗戰時期,皖南事變突圍的新四軍經過霞山並留下抗日救國的宣傳標語;現在霞山烈士墓和石柱烈士墓中,長眠著12位革命烈士。這村莊見證著歷史的變遷,但它是那樣的沉靜、古樸,從中我們不難體會到一個村落以其頑強的韌性保持著對傳統的堅守。

霞山人走的是一條由商而儒、學而優則仕的道路。據記載,霞山“百萬巨產者眾,俱出資助學”。由是“進士、舉人年可幾人,稟生、秀才不計其數”。至今,村裡還保存著六對旗杆墩,是古人為表彰學子八股登科的表記。商文毅、方豪、馬一浮等文人墨客都曾在霞山留下了美文墨寶。

蹀躞於幽幽的老街古巷中,漫步在寧靜的唐代古棧道,遙望著那古民居升起的縷縷炊煙,聆聽古鐘樓的鐘聲伴著學子的書聲。霞山古迷宮像遙遠的燈盞,閃爍著歷史的慧光。

關於霞山景點照片 資料 更多.... 請看 衢州旅游論壇 www.qz888.net/bbs


精選遊記: 衢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