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悲觀音淚(下)

作者: ptssjn1

導讀第二天的一大早,我就開始了新的游走歷程。 從居民樓出來,過普陀山大酒店,相鄰不遠處就是普濟醫院。雖然這不是什麼景點,但我覺得出家人以慈悲為懷,這體現了佛家“濟世益人”的大悲情懷,應更值得一觀。“願將楊枝甘露水,救治人間四大身”,普濟醫院是由普陀山佛教協會出資興建的、管理現代化的慈善醫院,裡面擁有很多高檔的儀器設備,還與上海、杭州、� ...

第二天的一大早,我就開始了新的游走歷程。

從居民樓出來,過普陀山大酒店,相鄰不遠處就是普濟醫院。雖然這不是什麼景點,但我覺得出家人以慈悲為懷,這體現了佛家“濟世益人”的大悲情懷,應更值得一觀。“願將楊枝甘露水,救治人間四大身”,普濟醫院是由普陀山佛教協會出資興建的、管理現代化的慈善醫院,裡面擁有很多高檔的儀器設備,還與上海、杭州、舟山等地大的一流醫院建立了對口業務和電腦連網會診,而患者在裡面使用檢查儀器按國家規定價格50%收取,所有藥物皆按出廠價供應患者,並免收掛號費、診療費,據說這在全國為首創。我在裡面匆匆走了一圈,也許是時間太早的原因:6點多一點,我沒有看到幾個醫生或者護士,也沒有看到幾個病人。我想:這也許是地方位置所限,來普陀山多是游人,而不是病人,而真正的需要幫助的病人又心向望之但力不足或者不知道所致吧!但願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此處,也但願有越來越多的為病所困的人能來此感受普陀觀音的富佑,我也更希望其能走出去,發揚光大,普濟世人。

出了普濟醫院,我查漏補缺去過普濟寺周邊的磐駝庵、普慧庵,以及讓我難過不已的法華靈洞等,我就過玉堂街到了朝陽洞。此處附近有仙人井、六觀亭、像岩、朝陽閣、攬霞亭等。像岩以東臨海處轉折而下,就是一天然的洞穴,不是怎麼大,這就是朝陽洞。我到的時候,工作人員也剛到,正准備為數不多的香燭。朝陽洞無疑應當是個看海上日出的好地方,但是今天天陰的厲害,而且要下雨,因此對於普陀十二景之一的“朝陽湧日”我只能來日方長了。朝陽洞也是聽潮音的好去處。小時學過的作家王魯彥的〈〈聽潮的故事〉〉寫的就是這個地方!看著礁石千瘡百空但卻一言不吭,我為石岩的忍受與意志而沉默;聽著潮水一波一波的衝擊與咆哮,我為海水的堅持與執著而贊嘆。

“遠看海不興,近聽浪有聲。坐在礁上看,膽戰也心驚! “

在潮水與礁石的一次一次的衝擊與對抗中中,我深深地體會到了海的力量。這裡人很少,可是我卻在海邊的礁石上坐了很長的時間。普陀山的奇石真是無處不在的,在朝陽洞下面的海岸邊亂石從中,一塊黑黝黝的條狀石頭給我的印像特深,其隨著海浪互隱互現,特像一只在洶湧波浪中奮鬥的鱷魚,形似神似,惟妙惟肖。這是我冒險走下去的發現。不知道過了多久,又下起的細雨打斷了我與海的對話,中止了我的深思與停留。我沒有按原路返回到公路,而是直接沿岸邊礁石向北跋涉到了千步沙。出乎意料的是,長長的千步沙上在雨中只行走著我一個人。真是抒懷,沒有去百步沙,我卻獨享了千步沙。但很快,越來越大的雨、越來越急的風就打濕了我的竊喜,吹散了我的高昂的游興。我的傘杆斷了,我只得用手握住傘骨,使之勉強撐開;我的千層底布鞋也完全濕了。在密雨中,頂著海風,我艱難地走著,我突然想起了一個絕妙的上聯“遷步千步沙”。真是好,我為自己的偶得而極度的高興!可是下聯呢?馬上我又陷入了苦思冥想。但在風雨中,這卻讓我感覺不到身上越來越大面積的濕冷。在千步沙的盡頭,有兩塊巨石: “聽潮”與“觀海”。 “聽潮”猶在,靜臥在沙中,從內向外如一牛角浮於沙面之上,而從外向內,則如一個太陽帽;而“觀海”已在石牆中。在這裡,看水在沙上漫流,既猶如一層薄膜覆蓋其上,又像一面巨大的鏡子平放於沙灘上。由此兩石處上坡,就是望海亭,亭後為石室三間,為淨土堂,內有“五祖碑”石刻。我置身亭中,收了傘,抬放眼。啊!真是一望無際:億萬重浪、千步金沙、海上臥佛洛伽山均在眼中!

從望海亭出來,我就沿公路向梵音洞景區走去。過飛沙岱,在此處不大、但此時雨大的祥慧淨院,我稍做了一下停留。寺內倒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廟前青石灣可以一觀:附近海岸皆沙,唯此處青石累累,沿灣鋪疊數百米。繼續東行,離開公路,向左沿山路爬山,即到“善財洞”。其型如龍首,洞口為龍嘴,洞內一石如龍舌,洞頂兩石聳立如龍角,內奉“西方三聖”。只是,我覺得其中修飾的全是人工的痕跡,沒有什麼天然本色了。

梵音洞其實是兩懸崖之間的一縫隙,高有百米,峭壁危峻,直若斧劈,氣勢磅礡,氣魄逼人。洞腰處、兩陡壁中間凌空有建於石台之上的兩層觀佛閣,令人嘆為觀止。走進梵音洞庵。其照壁之上“唵嘛呢叭咪吽”的六字大明咒特別醒目顯眼。大殿內奉為手持淨瓶、腳踩螯魚的飄海觀音立像。順石階迂回而下,就到了觀佛閣。看佛的人很多。我也渴望在這裡我能看到觀音現身法相而不虛此行,我相信這無形的、非銅非木、非鑄非塑的觀音才是真正的我想看的觀音。我低聲祈禱,我虔誠注目。洞隙中,光影疊加、明暗交錯,我真的隱隱綽綽看見了如一白衣女子的影像,我越看越像,我知道我看到觀音了。可隨著我也越看越清楚,我變得不知所措難以置信:因為,我發覺我所看到的觀音不是那永遠飄逸颯爽、神采飛揚的觀音,在我眼裡,她更像一個因懼怕外面的風雨而躲避其中的柔弱女子:神色凄楚,表情幽怨。這,這,可怎麼回事?這,這讓我不敢再看下去!我狠命地搖了搖頭,我急急摘下了眼鏡,觀音消失了!我眼中還是那明暗相間、深淺不一的山體石質。佛閣下,海潮入洞,推石拍崖,如龍吟虎嘯,震人發潰。我的如願、我的所見讓我的內心有些不安:也許,觀音在目前在普陀山過的並不好!!我不敢想下去,我害怕這不是我“杞人憂天”,我害怕這不是我替觀音多慮。

離開梵音洞,我原路走回,直奔法雨禪寺。法雨禪寺俗稱後寺,為普陀山第二大寺。寺前為一蓮池,有海會橋橫跨池上,將池分割為東西兩潭。橋為單孔石拱橋,兩側石欄板圖案雕刻精致,只是與普濟寺海印池相仿,其欄柱所雕石獅子也在文革中受傷。穿過“天花法雨”就進入巨樟濃蔭的寺內,首先看到的就是與天王殿面對的九龍壁。此壁與故宮等處陶制九龍壁不同為多塊青石雕刻拼接而成,但天衣無縫,猶如一整塊大石板。寺內的大圓通殿即九龍觀音殿,據說為國內目前國內建築規格最高的佛殿。殿內有一龍盤頂,八龍環八柱昂首舞爪而下,中間就是高大的毗盧觀音坐像,甚是威風,讓人不由肅然起敬。在殿前,與月台青石欄板上二十四塊明朝石刻浮雕精品的《二十四孝》圖無人注意相反,有兩株柏樹甚得導游和游人的青睞。一個為形態奇特的龍鳳柏,一個為曾是傳奇的“古木逢春”。只是前者是葉翠枝展,後者已不然:在前兩年的一次狂風暴雨後失掉了最後的綠色。樹旁有一牌寫著:“古木能逢春,人亦然也,年有春秋,人有老死,木亦然,……”當中具體文字如今我已經記不得了!反正意思就是古木逢春的不在與逝去是自然規律使然,留給人們也只不過“誠一憾事也”。看著滿院子的濃煙繚繞與接踵不斷祁福求財的匆匆游客,再看看眼前那無皮無心但曾發出新枝的樹干,我感覺讓“古木逢春”逝去的不是自然的風雨,而是人間的香火。因為自然風雨帶來的只有堅強與營養,而同社會香火與之俱生的卻是軟弱與受傷。“古木逢春”在香火旺盛中的消失真正是一種絕對的悲劇,這說明:人如果太強了,即使神都只有無奈,古樹即使逢春但還是要死,哪怕你就在神的面前。我想起我此前所看到的畏縮於梵音洞的觀音,我明白了: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

出法雨禪寺,過智渡橋,相伴青玉澗,人就到了直通佛頂山、有一千多石級、長約一公裡的香雲路。香雲路曲折多致,林木交柯,清流不絕,秀石險峰,應接不暇。香雲路中途有一香雲亭。此處兩澗相會,小亭連大亭,上下有洞有潭,甚是清雅。過了香雲亭繼續前行就到了一拐彎處,有一方形巨石矗立路旁,這就是“海天佛國”石刻所在。其上又累一長方形石,上書“雲扶石”。據說當年郭沫若在佛頂山上以“佛頂山頂佛”求聯,同行者苦思冥想無詞以對。後有山民以“雲扶石扶雲”對之,一時間傳為佳話。望著默不作聲的雲扶石,我感覺真的很羨慕被譽為才子加流氓的郭沫若,因為我現在還沒有“遷步千步沙”的下聯。唉!不知道我,或者何人,何時才會有下聯?在這裡,雲扶石邊、 “仙人鋸板石”下,有一潭如碗若缽,內有泉水,不期而遇 無獨有偶,又一個賣仙水的:不過與梅福庵不同:他是個男的,他也沒有按瓶計算,而是一元一杯。慧濟寺位於佛頂山中間的谷地,俗稱佛頂山寺。還未到山頂,我已聽到山上的佛樂陣陣,尤其是《觀音靈感歌》:南無觀世音菩薩,大發慈悲心,功行海洋深,駕慈航渡迷津,感化有緣人,十四種無畏,三十二化身,千手及千眼,降服眾魔軍,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靈感觀世音,蓮座湧慈雲,隨處現金身,楊枝水撒凡塵,甘露潤群生,朝念觀世音,暮念觀世音,念念從心起,念佛不離心,永離八難一切災殃,苦厄化為塵!”旋律婉轉悠揚,歌詞直指心靈,不絕於耳讓人感覺至深,一心向佛,此外,還有《快皈依佛陀座下》、《三世因果歌》等等,一遍一遍的不停的重復播放,與彌漫在山邊的雲、院落裡的香一起形成了海天佛國特有的空間氛圍。走盡蜿蜒的香雲路,就到了佛頂山天燈下的平坡。可是人卻看不到寺廟的影子,只見一條如巷的石板通道在郁郁森森的樹從中延伸。入口處“入三摩地”四個大字赫然在目。往前,兩邊綠蔭如簾,感覺幽深莫測。行走中,忽然一縷的黃色便直撲眼簾,寺廟就到了。“佛頂山頂佛”真的是給人不期而遇、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慧濟寺規制恢弘壯觀,是普陀山第三大寺廟。其布局因山制宜,天王殿後,大雄寶殿、觀音殿、藏經樓、方丈室等同列一平行線,與左右廂房相擁,頗具浙東園林特色。因本寺為山中最高的寺廟,因此與其他寺院不同,其主殿供奉的不是觀音而是釋迦牟尼佛像。觀音殿原為大悲殿址,為近年所建造,殿內除中間觀音聖像外,四壁也嵌雕了歷代名畫家所繪的一百多尊觀音菩薩石刻像,可謂是觀音薈萃集錦之地,讓我見到了前人心中不同印像的觀音,雖然我心中也已有了。出了佛頂慧濟寺後門,我急忙去尋普陀山三寶之一的普陀鵝耳櫪,我面對此當今世界珍稀樹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我感覺非常的意外:普陀鵝耳櫪樹看起來樸實無華,枝條棕色與其他相近樹種無異,葉橢圓形,頂端漸尖葉面被長軟毛,葉背被細柔毛,為雌雄同株異花。據說,此樹種為緬甸僧人引進,其原產地已經絕跡,世所罕有。我感嘆:真是不可貌相,人若不知其身份來歷絕對不以之為然。在我駐足照相的一段時間裡,人來人往,除了我,再無第二人留步或與之合影。看過刀劈石與猴子岩,我從香雲路原路下來。在法雨禪寺車站,我向右沿著一條僻靜的小路,我緩步走進了楊枝庵。廟小,少有人來,作為老年僧人活動處,楊枝庵是不收門票的。在最裡面的殿堂,一群老的和尚正在舉行法事。他們對我的到來很是目光詫異,不過我行我素,我來我覓,我在佛像的後面終於看到了楊枝觀音碑。碑高2.5米,寬1.2米,中間刻觀音菩薩:珠冠錦袍,瓔珞飄披,右手執楊枝,左手托淨瓶,袒胸跣足,端莊慈祥。上刻有“普陀佛像,摹自閻公,一時妙墨,百代欽崇”等字句。《步輦圖》作者唐初著名人物畫家閻立本傳世之作甚少,至於佛像,僅此一幅,此碑也是根據碑拓本所刻,數百年來,寺院幾經興廢,但仍能保存至今,足見其珍。我痴痴的看著碑上的楊枝觀音,突然我看到了觀音的左眼下面有一個點,那也許是拓本上歷史滄桑留下的痕跡,可此時,在我眼裡,那分分明明、真真切切卻變成了淚。唉!今天,為什麼呀!為什麼今天讓我在梵音洞看到了風雨中的幽怨的觀音,現在,又讓我在這裡看到了流淚的觀音?我不僅暗自嘆息,是的:時過而境遷,物是而人非,這兩天我所的所見全部展現在了我的面前:沒人注意的蓮洋午渡,漸被遺忘的短姑聖跡,高高的被挖了牆角的的山坡山立觀音銅像;不復存在的石與景,即將消失的法華靈洞;不見了古木逢春的法雨禪寺,以及許多已經名不符實、移作他用難以回歸與還原的廟和庵,……,是的,一切的一切,讓普陀山在失去原有,回不到從前,找不到本原 ,越來越淡漠與功利的人心,唯物的物質力量左右了對神的虔誠,沒法讓人不流淚呀!

從楊枝庵出來,雖然按圖索驥我還有大乘庵等極少的景點沒有去,雖然時間還允許,現在只是下午2點鐘左右,可是我已經決定回去了,不是因為普陀三寶我已經全看過了,而是因為此時我覺得我的心情異常的沉重:我居然發現無所不能,有求必應,神通廣大的觀音流淚了,在我的面前流淚了。原來在今天這個飛速發展與膨脹的時代:觀音也感到了無奈,觀音也有難處,觀音也有苦楚呀!

坐在去碼頭的小巴上,我一次次回頭向海中的海中的臥佛洛迦山望去,我不再渴望觀音能為我而現一次海市蜃樓,因為今天來的人太多了,而不是觀音所希望的,如果今天為我而現一次海市蜃樓,那麼勢必會給普陀山帶來不盡的游人與投資,會給普陀山帶來更多的喧囂與干擾,而豈不是觀音自尋煩惱,這是觀音不願意接受的,這也更不是我所希望的,我理解處於這個時代的觀音,我同情已經陷於現狀的觀音:

觀音當年不肯去,只因此處好淨土!

隔海隔島遠路途,清心寡欲離凡俗。

如果人間唯利圖,利潤熏心興土木。

縱有香火燃無數,要留恐也難留住。

矗立在返程的船上,我懷著游歷中的憂郁,我回首普陀:掠過碼頭,掠過山門,掠過短姑道頭,當我的目光停留於與短姑道頭附近的慈雲庵時: “辭雲慈雲庵”:我脫口而出。終於在我即將告別普陀,告別觀音的時候,讓我自己完成了自己的“遷步千步沙”的下聯。此時雨又細細的下了起來,我知道這也是觀音的淚 ,我明白這也是觀音的淚!觀音呀,不要哭泣,不要傷悲,佛在心中,住在什麼地方並不重要,淨土關鍵是意味著靜心,對嗎?人類發展了,自然人到的地方也就多了。小隱隱於林,大隱隱於市。觀音呀!我想:即使普陀山變成了一個繁華的都市,你也不要感到不快,因為普渡眾生,是你的願;順其自然,利樂有情,人們總有一天會皈依與明白的!況且,人間還有許多尚未為塵俗所完全蒙蔽的心靈,比如我,已經感應到了你近來的心情!觀音,過去的歲月請多多珍重,未來的日子請多多保重,只是你不要走,這裡畢竟曾是你當年不肯離去的地方.

張春耘


精選遊記: 普陀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