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觸澳新之七----與鳥共舞

作者: 快樂老謝

導讀感觸澳新之七 ---- 與鳥共舞草原雨虹 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我特別驚喜地發現,有非常非常多的鳥,海鷗、鴿子、鷺鷥,還有水裡的野鴨子。我一直生活在大城市,除了動物園,從來沒見到過這麼多的鳥,更沒有這麼近距離地觀察過鳥。第一次和鳥類親密接觸,讓我非常高興。 在澳大利亞,我最先去了著名的悉尼Manly海灘。剛坐下,就飛來一群海鷗,一掏出面包,它們立即� ...

感觸澳新之七 ---- 與鳥共舞草原雨虹

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我特別驚喜地發現,有非常非常多的鳥,海鷗、鴿子、鷺鷥,還有水裡的野鴨子。我一直生活在大城市,除了動物園,從來沒見到過這麼多的鳥,更沒有這麼近距離地觀察過鳥。第一次和鳥類親密接觸,讓我非常高興。

在澳大利亞,我最先去了著名的悉尼Manly海灘。剛坐下,就飛來一群海鷗,一掏出面包,它們立即圍攏過來。被這麼多鳥圍在中心,我真有點受寵若驚,驚喜的結果就是把自己作午餐的三片面包分給了海鷗們一片。

後來發現,在悉尼到處都有鳥,廣場上、公園裡、林蔭下、馬路邊,尤其是露天的餐桌周圍,鳥的身影無處不在。甚至可以說,有人的地方就有鳥,它們簡直就是悉尼的沒有身份證的居民。有些大膽的鳥還敢登堂入室,我在超市底層的餐飲部見過,在麥當勞的廳堂裡見過,而且不滿足於在人們的腳邊揀點碎屑,還要飛到剛剛離開人的桌上大吃大喝。最滑稽的是,在教堂這樣肅穆的場所竟然也看到了鳥,真想問一聲,你們是來參觀還是來做禮拜?

觀察細了,就發現鳥類也有不同的品性。

紅嘴紅腳圓眼的海鷗是一種非常機敏的鳥,對食物極為敏感,人只要一落座,最先到達的肯定就是它們。而且海鷗的群落中也像人類社會一樣有弱肉強食,幾乎每次,總有一只乍著翅膀尖叫著,把圍在我身邊的同類驅趕開,霸占地盤吃獨食。我非常討厭這種欺行霸市的海鷗,常常故意把面包扔得遠遠的,給其它的鳥,就不給它,它就更加賣力地東奔西跑地驅趕。有一次,一只海鷗地頭蛇甚至對著我大聲地尖叫表示憤怒和抗議。

鴿子是一種平和的鳥類。短短的腿,圓鼓鼓的身子,走起來像鴨子一樣一搖一擺的,與海鷗相比,顯得笨拙。據說,鴿子之間也有恃強凌弱的,但我沒有看到。它們經常就靜靜地圍在我身邊,東張西望,看上去有些漫不經心。我偏愛鴿子,常常把面包屑專門扔給它們。可是它們好像缺少競爭意識,等反應過來,面包屑早已進了海鷗的肚裡。但是奇怪的是,我看到海鷗似乎並不敢招惹鴿子,地頭蛇只是把其它海鷗趕開,而放任鴿子圍在我腳邊,即使偷偷地從後面飛來搶食,那也是由於鴿子的動作太慢了。不知素有和平鴿之稱的鴿子是如何威懾強盜海鷗的。

還有鷺鷥。在悉尼的市中心,我多次見到過這樣的大鳥,細長的腿彎彎的長嘴,悠閑自在地逛著,我不知道這些龐然大物是什麼,還是回國後弟弟看到照片告訴我的。鷺鷥也會到人跟前湊熱鬧,海鷗當然不敢招惹這個巨無霸,只是在它動作遲緩時偶爾搶吃一口。

在澳新各地,經常可以看見栗褐色的野鴨,三五成群嬉於水邊。新西蘭基督城雅芬河的野鴨蔚為壯觀。雅芬河其實是一條很窄小的河,卻被樹木相襯綠草護坡裝點得非常有情調,在陽光的照射下,像一幅色彩斑斕濃淡相宜的油畫。最為添彩的是,那麼多的野鴨子,或在河坡上覓食或在水中游弋,與游客的小劃子一起,讓如詩如畫的美景多了動感和靈氣。無怪乎,一條小河溝成為了基督城有名的旅游景點。鏡頭攝下了美景,而令人感動的人與自然的相依相諧留在了心底。

這裡的人們把鳥類當成自己的朋友。大部分人對待鳥們有一種恬淡心態,任它們在腳邊轉悠,自管看書讀報聊天,吃東西時隨意留出少許撒給小鳥。也看見一些老人和婦女特意帶著食物去喂鳥,我想這樣的人一定不少,否則這麼多的鳥光靠人們的殘渣剩飯哪能活得這麼滋潤。曾看見過一只失去了右腳的海鷗,和同伴們一起倘佯在街頭,同樣是毛色光鮮機敏活潑的。城市裡有了這些小動物,就有了靈氣,添了魅力,給人們帶來更多的歡樂。

想起我們的北京,傷害天鵝野鴨的報道幾乎年年都有,公園和運河不准釣魚的規定也被一些人屢屢違犯。好在人們保護環境保護動物的意識已經越來越強烈了。前幾年就有報道,為使天鵝不再受傷害,某大學學生曾自發地組織起來到紫竹園去守夜;什剎海的工作人員特意在湖心搭起浮島為野鴨建窩。前些天又見報道,500只天鵝飛臨延慶的野鴨湖,是多年未見的喜人景像。人們越來越體會到,我們要創建的和諧社會也包括了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

我期待著,2008年奧運會時,中國展現給世界的也是“與鳥共舞”的動人景像。

(回國後談到澳新的鳥,有朋友問,那一定到處都是鳥糞?這可把我問住了,還真沒注意過這個問題。仔細回想,印像中並不是到處都是灰白的污跡,而且休息時也從未因為鳥糞而無處落座。這真是個不可思議的怪事。

我在國內從來沒有關注過貓狗魚鳥,到了澳新才被城市中無所不在的鳥吸引。所以僅憑一點皮毛的觀察,定會有談得不准確之處,還要請朋友們加以指點。)

2005.6.6


精選遊記: 悉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