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京路上順便游(下):洛陽篇

作者: 長空雁叫

導讀近年常赴北京,年均2~3次,但總是飛來飛去,途中只見藍天白雲,旅游機會被白白浪費。05年4月下旬,北大同學返校聚會,此事已醞釀年余,又是自費,故打算走陸路。上網查詢一番後,決定沿途順訪南昌、九江、開封和洛陽, LP答應與我同行。4月11日從廈門出發,12日停留南昌、九江,13日下午到開封,宿市中心的中山賓館,在開封游玩一日半,15日一早從開封赴洛陽。 15� ...

近年常赴北京,年均2~3次,但總是飛來飛去,途中只見藍天白雲,旅游機會被白白浪費。05年4月下旬,北大同學返校聚會,此事已醞釀年余,又是自費,故打算走陸路。上網查詢一番後,決定沿途順訪南昌、九江、開封和洛陽, LP答應與我同行。4月11日從廈門出發,12日停留南昌、九江,13日下午到開封,宿市中心的中山賓館,在開封游玩一日半,15日一早從開封赴洛陽。

15日早五點半退房,打的去火車站,K59次6:17經停開封,9:01抵洛陽。這幾天正好是“洛陽牡丹節”,計劃當天下午參觀“國家牡丹園”,次日游覽“龍門石窟”和“關陵”等,晚上就登火車,赴北京。K59次旅客不多,我們獨占一個四座單元,一路閑聊、喝茶、品嘗昨晚購買的開封小吃、觀賞沿途景物,盡情享受旅行的愉快。車過鄭州,窗外出現了黃土高坡,到處是縱橫的溝壑,“在深溝中感覺兩側都是高山,等到了山頂,又會發現原來身處平川”,這種景觀以前只是聽人說起過,從未親眼所見。黃土坡上還有成排的窯洞,但大多都已被廢棄,無人居住,當地的農民現在好像更熱衷於瓦房。

到洛陽下車,LP留在候車室看守行李,我輕裝去尋找住處、購買明日赴京車票。本以為K270次(洛陽→北京西)是當地始發,臥鋪不成問題,誰知,排了半天隊才獲悉,16日K270次的對號車票,不論是硬座還是臥鋪,也不論目的地為何,均已售完。無奈中,只好買兩張赴鄭州的站票,希望上車後能補到臥鋪,如補不到,就在鄭州下車,再想別的辦法。洛陽的賓館因牡丹節而價格飆升,我幾乎跑遍火車站附近所有大、小賓館、旅社,最後總算在車站對面的“火車站旅館”找到一個標間,條件不如開封的中山賓館,但價格卻高出一倍多,要150元/天。

返回候車室,找到LP,入住旅社,簡單清洗一下,時間已過12點。依總台介紹,到旅社後院的一間“內部”餐廳吃午飯,要了洛陽水席中的“洛陽燕菜”和葷、素菜各一盤,一共25元,據說因為是內部食堂,不需上稅,所以價格較低。所謂“洛陽燕菜”其實就是一種酸辣口味的蘿蔔絲湯,味道還不錯,老板說,洛陽只有一個小區域能出產適合於做“燕菜”的蘿蔔,別處的蘿蔔切不出這麼細的蘿蔔絲。

午餐後立即去火車站廣場,登上51路汽車,趕往“國家牡丹園”。洛陽有多處牡丹園,其中,“國家牡丹園”的規模最大,品種也最多,是國家級的牡丹基因庫。該園又分為北、南兩園,有座跨越公路的天橋將兩園相連,門票30元/人。我們先進入北園,這裡實際上只是苗圃,牡丹植株雖多,但卻是一片綠色,只有幾棵白色的牡丹正在開放。大門入口處倒是孤零零地有幾棵紅色牡丹,正在開放,但在烈日的照射下顯得有些無精打采,工作人員說,它們是為應付昨日在這裡舉行的牡丹節開幕典禮,剛剛才從溫室中移栽過來的。北園中唯一可看之處是櫻花,雖然櫻樹都只有一人多高,尚處幼年,但卻棵棵櫻花爛漫,遠遠望去,一片粉紅,煞是好看。我從未見過櫻花,初看時還以為是海棠,直到走近,看到樹上掛的牌子,才得知這就是著名的日本櫻花。工作人員說:“南園的牡丹會比北園好,那裡才是真正的牡丹展區,品種數以百計,很多植株的樹齡都在百年以上,也有很多從國外引進的珍稀品種和近年培育的新品種”。兩人滿懷希望地跨越天橋,來到南園,依舊是大失所望。4月15-25日被洛陽市政府指定為“牡丹節”,但牡丹仙子似乎並不捧場,南園數百種牡丹,只有5~6個品種開花,放眼望去,偌大的花園只是萬綠叢中有幾點紅和幾點白而已。據說,去年冬季氣溫偏低,造成牡丹花期延誤,這使我又想起去年年底,媒體上曾大事鼓噪的“暖冬預言”,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好在牡丹還有個怪脾氣,“不開花則已,開則盛開”,一旦開花,就是整棵植株上的花朵幾乎同時怒放。因此,通過與少數幾棵盛開的牡丹親密接觸,還是為LP拍下了幾張不錯的照片,只是園中的游人遠比開花的牡丹植株多,想要拍照,需耐心等待。

逛完了牡丹園,已經是日落西山,直接回旅社,還是在“內部餐廳”吃晚飯,又消費了約25元。吃飯時與老板閑談,提到赴京車票難求,只能買到站票,老板拍胸脯保證,一定能為我們搞到明日的臥鋪,而且至少有一張是下鋪。老板還說,雖然外地人都對河南人有看法,但河南並非沒有好人,他自己就是個大好人。已經在他家吃了兩頓飯,覺得此人可以信任,於是交了押金,托他購兩張明日K270次的硬臥,還把已購的兩張站票托他代退。

16日計劃去龍門,我根據網上的指點,本來准備早早出發,8點就到達,但昨日吃晚飯時,餐廳老板說8點太冷清,最好是10點到。早上6點我就清醒了,但LP貪睡,又拿餐館老板的話作為擋箭牌,七推八推,直到8點多才起床。旅館住宿的結算時間是每天中午12點,因此,起床後,兩人立即打點行裝,到總台辦理退房和行李寄存,然後到“定點餐廳”吃了早餐。餐廳老板再次向我們保證,臥鋪絕對沒問題,讓我們盡管放心去玩。吃罷早飯,走到車站廣場,登上81路汽車,一路順利,10點多到達龍門石窟。中途汽車曾跨越洛河,看到河面極其寬闊,我誤以為是黃河,後聽同車的洛陽人說,洛河原本很窄,後來在下游新建了橡膠壩,河面才變得這麼寬。

81路汽車的龍門站距離景區大門還有很長的一段路,兩人沿一條仿古街道步行,兩側密布出售旅游物品的商店和供應“水席”的餐館。邊走邊看,行走了約20分鐘,來到“古街”盡頭,視野忽然開朗,一片大草坪突然展現在眼前,伊水在前方靜靜地流淌,有座高橋(龍門橋)橫跨在河上,徐徐涼風迎面吹來,帶來伊河的水汽,帶著青草的芳香。龍門石窟就位於伊水兩岸的山崖壁上,陽光明媚,山色潤澤,景區風光之美超過了我的預期。草坪上有塊巨石,上書:龍門石窟,並有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標志,兩人站在石前,請一位不相識的游客代拍了一張合影,算是到此一游的見證。

終於看到了售票處大門,門外聚集著大群急於購票的游客,我努力擠進人群,買到兩張門票。龍門石窟的票價為80元/人,內含西山石窟、東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園四個景點。根據網上驢友的建議,在門口租了一部導游機,押金200元,租金5元,僅講解西山石窟的景點。

西山石窟正沐浴在上午的陽光中,適於拍照,於是我們決定先游西山。然而,一進山門,就發現到處人滿為患,在石窟旁的棧道上,游客們排成了長龍,各個石窟前,更是人潮洶湧,游客裡三層、外三層,擠成一團。我們也只能溶入人潮,與眾多的游客相互擁擠著,緩慢地向前運動。進門的第一個景點是“禹王池”,對照講解機的導游圖,按下2號按鈕,錄音介紹說,這裡是一處溫泉。在隨後的參觀中,我們還遇到了多處泉水,這使我頗覺意外,因為西山完全是座石山,不知水從何處來,這些泉水已靜靜地在西山腳下流淌了至少千年。離開“禹王池”,再赴潛溪寺,景觀平平淡淡,沒給我留下甚麼好印像。然後是賓陽三洞,這裡有三座很大的石窟,佛像都有八九米高,保存得比較完好。但所謂完好,也只是相對而言,佛像能有頭,就算不錯了,一般來說,較大的佛像多數有頭,小佛像即使能幸存,也大多無頭了。從賓陽三洞再向前行是敬善寺和摩崖三佛龕,但通往那裡的山間小道早已地擠滿了人,前進極慢。與LP商議了一下,決定暫時放棄這兩處景點,還是先利用寬闊的河邊大道,衝到前方去,尋找人少的景點觀光,待游人湧入的高峰過後,再折返回來參觀這兩處景點。

兩人快速地向前衝,經過講解機導游圖上標注的珍珠泉、雙窟、萬佛洞、老龍窩、石牛溪、普泰洞等景點,直抵龍門石窟的精華,奉先寺。沿途,除珍珠泉的清澈泉水和萬佛洞石壁上密密麻麻的小佛浮雕,給我留下了較深的印像外,其他洞窟都極為殘破。龍門石窟始鑿於公元五世紀末,歷經北魏、北齊、隋、唐、北宋斷續400余年的開鑿,號稱窟龕2300余個,佛像十萬余尊。但時至今日,絕大多數石窟都毀壞殆盡,特別是較小的洞窟,大多已空空蕩蕩,好像是被摳去眼珠的眼眶,凄涼地與我們對視。

奉先寺是龍門石窟群中唯一保存相當完整的洞窟,這可能是因為其佛像都非常高大,既不易破壞,也不易盜運。我的講解機一路上故障不斷,按下“錄音導游圖”上指定的號碼,但講解的內容卻常常“驢唇不對馬嘴”,無奈之中,只得把講解機置於常開狀態,讓它連續不斷,周而復始地介紹。由於反復聽講,奉先寺又是龍門石窟的“重中之重”,所以,走到大佛龕面前時,我已對奉先寺的情況有了相當的了解。該石窟建於唐鹹亨三年(公元672年),佛龕南北寬36米,東西深41米,是龍門石窟群中規模最大的佛龕。盧舍那大佛在佛龕中央端坐,她是奉先寺的主佛,高17米,也是整個龍門石窟中最高大的佛像。在佛經中,“盧舍那”是光明普照的意思。主佛兩側還站立著文殊、普賢、幾尊較小的陪伴菩薩和金剛力士。據說,為支持興建這座石窟,武則天捐獻了自己的脂粉錢。她還讓工匠參照自己的面貌雕鑿了盧舍那大佛,所以,盧舍那大佛實際上就是武則天的化身。這尊佛像面帶微笑,頭部略作俯視,信徒若在大佛前禮拜,就會產生一種菩薩正在慈祥地望著自己的感覺,這可能也正是武則天希望得到的效果。力士中有一尊特別強壯,據說,誰若能用兩臂合圍力士腳脖,他自己也就會變得像金剛一樣強壯。以往,佛龕前沒有圍欄,游人可以自由自在地跑上前去抱抱佛腳,試試運氣,久而久之,金剛的腳脖子就被眾人摸得油黑發亮,這也許就是所謂“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的由來。這處石窟前面的空間較大,所以,雖然游人頗多,但卻不像其他石窟那樣擁擠,而且,由於佛龕高大,陽光可以直接照射到佛像身上,這裡也是整個龍門石窟群中,最適於拍照的地方。

從奉先寺下來,又看了附近的蓮花洞,它建於北魏晚期,洞內主佛釋迦牟尼立像面部和兩手都已損毀,只是窟頂有一朵巨大的蓮花尚很完整,花朵中央的蓮蓬造型清晰可見,蓮花洞由此而得名。繼續向南走,經過藥方洞和古陽洞。藥方洞也開鑿於北魏晚期,因其入口處兩側的石壁上刻有140多個藥方而得名。洞中主要造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古陽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的洞窟,但因年代久遠,現已十分殘破。古陽洞中的十九塊題記碑刻最為有名,它們是著名的“龍門二十品”魏碑法帖中的19品,均出自名家之手,然而,因為不能進入洞窟,只能遠遠地觀望,看不出甚麼名堂。再向南行,則更沒什麼可看性了,越往前走,越發現破壞嚴重,整座山體就像是一座已被廢棄的蜂窩,山上到處都是大大小小的石窟,但幾乎每座都空空如也,其內容不是已流失到國外,就是在“史無前例”的年代被破了“四舊”。歲月流逝,文明殘缺,往日國力的衰弱,文革時期國人的愚昧,使人心酸,讓人心痛。

在伊水邊樹蔭下坐著休息了一會,時間已近中午12點,正是吃午飯的時間,猜想此時的游人潮應該會有所收斂。兩人逆向北行,打算去參觀剛才漏掉的敬善寺和摩崖三佛龕。誰知,走到景區北門附近後才發現,人潮依舊洶湧澎湃,眾多的導游們舉著不同顏色的小旗,用喇叭呼喚著各自的團隊,一隊又一隊的游客跟在導游身後,急匆匆地湧進山門,場面好不熱鬧。抬頭仰望位於高處的敬善寺和摩崖三佛龕,山道上的游人絲毫也不見減少,萬般無奈,只好極不情願地放棄了對兩處景點的觀光。面對此處境,我再一次想起網上曾經發布的忠告,也要提醒日後想去龍門的驢友:游逛龍門石窟,一定要起早,必須早早地到達現場,這樣既能玩得開心,又可節省時間。

再次向南,走出西山石窟的南門,登上漫水橋,向四周眺望,伊水河寬寬的、靜靜的,這片水面為龍門景區增添了不少靈氣,淡淡的陽光溫柔地親吻著大地,把橋南的大片蘆葦映襯得郁郁蔥蔥,蘆葦叢中還不時傳出陣陣蛙鳴,景色真的很美。過了漫水橋,來到河東岸,據說在古時,東山石窟的規模比西山石窟還要大,曾有“西山一山,不如東山一灣”的說法。只是,往日的繁華早已消逝,現時的東山已徹底衰敗,游走東山石窟,就好像是在鍛煉爬山,爬上好長一段山路,也難得能見到一座成形的雕像。大名鼎鼎的“千手千眼佛”浮雕已被風化得面目全非,“千手”還算依稀可見,但“千眼”卻已無影無蹤了。下山時,遇到一位正在興衝衝登山的MM,她剛剛與“千手千眼佛”擦肩而過,卻要向我打聽“千手千眼佛”還有多遠。“看經寺”是東山最大的洞窟,也算是東山石窟中的精華,據說是武則天特意為其丈夫唐高宗開鑿的,洞的正面有一座磚瓦結構的二層樓,建於清代,門額上刻有“看經寺”三字,但除此以外,就只有剩下一些十分殘破、面貌模糊的石佛。

從東山石窟出來,伊水河岸邊有個觀景台,正對著盧舍那大佛,能看到西山石窟的全景。隔河觀望,盧舍那依然那麼淡淡地笑著,這裡是拍攝龍門石窟全景的最佳地點,隨便請位游客為我們倆人拍了一張頗佳的合影。來到香山寺,這裡的建築好像都是近年新修的,只有一座蔣介石和宋美齡的別墅,還是值得一看。白園就是白居易的墓地,建築也幾乎全是新修的,碑亭中有許多現代碑文,好像多為日本人的手跡,這可能是因為白園建築用了日本人的捐款。在園中走了一圈,居然沒有遇到白居易的墓地(白園的主景),時間已近下午三點,還沒吃午飯,沒有興趣繼續找尋,只得悻悻離開。

走過高高的龍門橋,回到伊水河西岸,在售票處繳還講解機,取回押金,疲憊地踏上歸途。在仿古街上隨便找間餐廳吃“午飯”,要了“洛陽水席”中的洛陽肉片、洛陽丸子及一盤素菜,兩碗水席菜其實就是酸辣口味的肉片湯和素丸子湯,一共要我們36元。洛陽肉片味道還行,但素丸子不好吃,而且,一小碗米飯要收兩元,簡直是強盜,我們本來以為米飯應該免費,火車站旅館餐廳的米飯就是免費的。

飯後,慢慢走到81路公交車站,沒有等待多久,就順利地上了車。原計劃游畢龍門後,還要在返程途中順訪關陵,但因在龍門耽擱了太多的時間,只好取消游關陵的打算。下午五點鐘左右回到旅館,立即去找飯店老板,他居然為我們搞到兩張硬臥下鋪。每張票197元,另外我們還得支付他買票代辦費,每張票25元,以及,為我們退兩張站票的手續費,5元/每張票。雖然經這麼一折騰,買兩張臥鋪得多花費60元,但卻省去了我們很多的麻煩。

與老板告別後,到旅館服務台取回行李,拖行李過馬路,進入火車站的候車室,稍微小坐一會,就可以登車了。由於是兩張下鋪,所以,上車後只是簡單地把行李放在鋪位下面,省去了把行李搬上搬下的麻煩。19:00火車准時啟動,17日早6點到達北京。

不算購火車票的錢,兩人在洛陽停留兩日(實際只住一夜)的花費總計為468元,其中,景點門票220元,餐費90元,住宿150元,市交費8元,游玩了龍門石窟和國家牡丹園兩處景點。


精選遊記: 洛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