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順廊橋

作者: jialiping0801

導讀泰順廊橋序: 喜歡一個作者這樣說“在浙江旅行,幾乎每一腳都能踩上個大名鼎鼎的景點或者城市,讓人難免小心翼翼又有些身心俱憊,而泰順,卻像個普通的老百姓,用它那種淡淡的、沉靜的、悠遠的美,向我們講述一個並不遙遠的邊城故事。” 天下最美姐妹橋 聽人常說:“天下最美姐妹橋”,因此,我們此次廊橋尋夢的第一站就選擇了泰順泗溪鎮。 在經歷了昨天崎嶇 ...

泰順廊橋序:

喜歡一個作者這樣說“在浙江旅行,幾乎每一腳都能踩上個大名鼎鼎的景點或者城市,讓人難免小心翼翼又有些身心俱憊,而泰順,卻像個普通的老百姓,用它那種淡淡的、沉靜的、悠遠的美,向我們講述一個並不遙遠的邊城故事。”

天下最美姐妹橋

聽人常說:“天下最美姐妹橋”,因此,我們此次廊橋尋夢的第一站就選擇了泰順泗溪鎮。

在經歷了昨天崎嶇山路的顛簸之後,我們的身體開始變得麻木起來。盡管,離我們後來一上車就開始諧稱的“松骨活動”還有段距離,但是,已然是適應了。

汽車在駛過了山澗,穿越了若干個小村小鎮後,開始行駛在一條較為平坦的土路上。突然間,給我們一種眼前為之一亮的感覺。天,晴朗起來;路,開闊起來;空氣,清新起來;綠色,更加濃烈起來。“泗溪”這個在歷史上被稱譽為“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向我們散發出一種不可抗拒的魅力,強烈地吸引住了我們的心。

一座造型優美的廊橋出現在我們眼前。在我們驚喜之余,邱師傅並未停車,而是一路奔進了鎮子。正在疑惑中,車停靠在一座廊橋的橋頭。下車觀望:哦!這是溪東橋。

有歷史記載:“此橋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清乾隆十年(1745)重表,道光七年重修。整個橋長41.7米,寬4.86米,高10.35米,橋屋15間,中央三間是宮殿式主樓,構架飛檐翹角。橋棟上面塑造“螯魚雙吐水”,棟下塑造“唐僧取經”及梅、蘭、竹、菊等諸多工藝,形態栩栩如生。橋頭飛挑,頗有吞雲吐霧之勢。橋面檐下,三間藻井,構造工藝精致古樸,使橋身顯得更加秀麗堂皇。”

的確,當溪東橋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時候,感覺不是“驚艷”而是一種“富麗堂皇”。大氣磅礡的飛檐,氣宇宣昂的橋身,一抹青山為屏障,一弘清流橋下行。真不愧被專家學者稱譽為“世界橋梁之典型”。

我們到達十分,整條街上靜悄悄的,連溪東橋仿佛也才從睡夢中醒來。由於沒有游人,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選景、拍攝,大擺POSE。

橋上,橋下走過幾個來回後,我站在泗溪中學門前的那棵大數下,透過茂密的樹葉看著眼前的溪東橋,回想著春天油菜花盛開的時候,溪東橋掩映在一片花海中的美態,不禁發出一聲感嘆。

離開溪東橋,上車行幾百米,停在有著田埂小路的一邊。我們向著司機邱師傅對我們擺手的方向望去,一條清澈的溪流,幾棵綠蔭數畝的古樹,隱約可見暗紅色的橋身。

此時,清晨還帶點朦朧的陽光已經變得清爽通透起來。陽光照著綠油油的稻田,照著波光粼粼的溪水,照著在水中嬉鬧的孩子們的小臉蛋兒。樹葉的沙沙聲,孩子們的笑聲,銀鈴般地散落在溪水上,濺起一片片水花。當北澗橋印入眼簾的時候,不禁令我們想起:“長虹飲澗,新月出雲”這樣優美的佳句。

該橋因跨北溪之上,故名曰“北澗橋”。歷史記載:該橋建於清康熙十三年(1675),後經六次重修。橋長51.07米,寬5.39米,高11.22米,橋屋20間,橋柱84根,橋面地板全部由一寸厚木板兩層加固。橋的東首被當地人稱為“橋頭”。地勢較高,有石階16階;西首稱“橋尾”地勢較低有石階26步。北澗橋是宮殿式重檐,結構精巧。我國著名橋梁學專家楊道明教授親臨考察時曾感嘆的說:“四百多年前我國的勞動人民就知道運用力學原理建造了這種疊梁式木拱橋,這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國橋梁史上的“雙碧”啊。”

我們腳踩著厚實的木橋板走上廊橋,撫摸著堅實粗大的木梁,憑欄遠眺:優美橋身的影子倒影在溪流之中,宛如彩虹臥水,美不勝收。再看看橋頭上的兩棵古樹,千余年來形影不離,盤根錯節,緊緊相抱在橋頭的岩石上,如同“守橋衛士”面對洶湧洪水巋然不動。

古樹掩映下的十幾間民居,均為店鋪式結構,曾是昔日的貨物交易地,現今仍為人們購買物品的小集市。我們來時,雖還不是盛夏季節,但已感到了這片綠蔭世界的清涼。我們坐在橋頭一間店鋪的廊檐下,聽著小煤爐上的水壺嘟嘟吹著氣泡,瞧著竹床上寶寶粉嫩、粉嫩的小臉蛋兒上顯露出甜甜的酒窩,看著眼前一串串藤蘿枝蔓纏繞交縱;一朵朵家花兒野花兒爭紛鬥艷。喝一口泗溪清香的綠茶,感覺著清爽的風拂過面頰,把自己慢慢沉浸在這一片青山綠水之中,不知不覺,仿佛醉了一般。

仕水矴埠在仕陽

從泗溪取道仕陽鎮,路途並不遙遠,卻是異常顛簸。不到20公裡全都是碎石路,感覺我們的車一直是在七扭八拐、磕磕碰碰地前行。一車人也磕頭蟲似的東搖西晃,就差搖頭擺尾了。

汽車在駛過一片異常泥濘的爛地之後,終於我們看到了平坦的馬路和兩邊的店鋪。邱師傅還是一句話沒有,靠邊停車。經過半天的磨合,我們都習慣了,這就是說景點到了。還是順著他手指的方向走去,穿過一條狹窄的小巷,見到了寬寬的江面,一排一高兩低的石塊整整齊齊碼放開來,從江的這頭到江的那頭。

矴埠是橋梁的一種原始形態,多建於水不是很深但是較為寬闊的山溪之中,供人們渡河行路。我們所看到的是清嘉慶年間建造的,可供三人並行的矴埠。

站在最高的石塊上,看著並不湍急的江水在石縫中竟打起轉兒來,不禁有點眼暈。一腳一跨,邁過216塊,小腿肚子還真有點緊張了。

過得江來,坐在矴埠一頭的草地上看著當地過江的人,似乎連看都不看石塊一眼,便悠然輕松地走在矴埠上,真是暗暗PF!

TONY正忙著攝影,老向和貓貓也拿著相機框來框去,老不則上竄下跳地添著亂,只有我閑著無事可做,看著江水發呆。奇怪啊,得是多大的石塊埋進這江裡啊,一低一高一低,三塊石頭不但各個都穩定牢固,而且彼此之間能還緊密結合,經過幾百年江水的衝滌還能巋然不動,我在感嘆之余,真的是無話可說,除了PF還是PF啊!

三魁鎮裡覓廊橋

午後,泰順的陽光依然延續著昨天歡迎我們到來時的熱情,慷慨大方地把紫外線拋灑給我們,不僅給我們熱情得汗流浹背,而且還把一個個塗抹得面若桃花。從仕陽回到三魁稍適休息,其實也就是洗了把臉,再塗了遍防曬霜,又都鑽到車裡,繼續向廊橋殺奔過去。

搖晃間,怎麼車一頭扎進了稻田?還沒弄清楚,抬頭就見一座殘破的廊橋出現在眼前。劉宅橋仿佛帶著一絲哀怨靜靜地佇立在鄉間小路的盡頭。

走上橋去,細細欣賞,竟有些悵然。盡管它也有重檐閣樓,也是飛檐高挑,神龍盤踞,也有橋屋數間,佛像神龕,但小小的劉宅橋無論從氣勢、規模到造型、結構、工藝簡直無法和泗溪的姐妹橋媲美,值得品味的也就剩下那絲飄散在山野間悠然的美了。

在劉宅橋我們沒有停留更多的時間,看罷,便匆匆趕往下一座廊橋。

幾度風雨遺廊橋—薛宅橋

應該說在三魁鎮名氣最大的當數“薛宅橋”。來前做功課時,也是見它的名字頻頻出現。 當汽車在鎮子一頭的街巷中停下來的時候,我竟傻痴痴地張大了嘴巴:這是薛宅橋啊?!

我真是想不明白那些攝影師到底用了什麼高明的手法,把眼前如同盤踞在一片垃圾之中的薛宅橋拍攝得美侖美渙。站在橋上,放眼望去:開闊清澈的溪水上漂浮著垃圾,橋的四周新的建築拔地而起,一幢幢那麼不和諧地和老屋子相互混雜。惟獨能水潤眼眸的就是橋頭那幾棵大樟樹了,枝繁葉茂,郁郁蔥蔥。

我們在廊橋上還沒走上兩個來回,就見天空烏雲滾滾,耳邊隱隱傳來陣陣雷聲。頃刻間便狂風大作,呼嘯著吹向廊橋。 見到大雨襲來,我們一個個跑進廊橋,或許是應驗了“遮風避雨”了吧,竟生出許欣喜來。

我們坐在廊橋的木欄上,憑欄而望,雨絲密密的像珠串似的掛滿了天空,雨滴在溪水上砸起的泡泡像散落的珍珠亮閃閃的一片,大樟樹更像是浸泡在濃艷的顏料裡,淌著鮮綠色的汁液。在這個水世界裡,我們的心仿佛和廊橋一下貼近了。這座建於1512年的薛宅橋,雖幾經遭遇水患,卻未遭泯滅,依然佇立於“錦溪”之上,續寫著“幾度風雨遺廊橋”的歷史,在我們觀賞它的同時不禁從內心發出感嘆。

風雨中的廊橋滿足了我們充滿浪漫情愫的內心,給了心靈最貼切的撫慰。一場春雨不僅把我們的心灌溉得鮮活起來仿佛也把我們的身體衝洗得水靈靈的。頂著細密的雨絲,我們踩著地上小小的水窪,去尋找更美的廊橋。

三柱橋上憶童年

見過“三柱橋”,你就不再會覺得劉宅橋的殘破和弱小了。這座木平廊橋,因在溪中立有三根石柱承托橋底梁木而得名“三柱橋”。它僅10來米長,我們幾個人站在橋上,一下有了要把橋擠塌了的感覺。小心翼翼地在橋上踱上幾步,然後就坐在橋欄杆上看著孩子們在橋上嬉戲玩耍。

雨停了,微風中夾雜著雨水的味道輕輕吹拂著。猛然間,我聞到了一陣沁人心脾的芳香。四處探望,想要尋覓出香氣的出處。

橋的四周並沒花花草草,只有橋後山坡上種植的一棵棵蔥綠的樹木隱天蔽日,樹影婆娑。一群孩子正在橋上玩耍著捉迷藏的游戲,不但橋欄,橋洞就連我們的背後都成了他們的藏身之地。更有膽大的男孩兒,三竄兩竄地爬到了樹上,把樹葉掀動得嘩嘩作響。

抬頭看那顫動的樹葉,發現有零星白花兒閃爍其中,原來那濃郁的香氣都是那小白花兒散發出來的。聞著沁人的芳香,聽著孩子們歡快的笑聲,看著他們靈活的小身子在眼前跳來跳去,深深地被他們的快樂感染著,仿佛自己也回到了童年。於是,隨著他們的游戲或目不轉睛,或眼光游離,或屏住呼吸,或放聲大笑,真實而自然地宣泄著快樂的情感。

雅樸優美的永慶橋

“永慶橋,木平廊橋,三魁鎮戰州下溪坪村。建於清嘉慶二年(1797),橋長33米,寬4.5米。”

吸引我們的並不是上面那短短的簡介,而是臨出發前,從徐亦州那本《泰順廊橋》畫冊上看到的那幅如夢如幻的照片。盡管知道那是副經過了PS的PP,可依然為那飄然的神韻為那繽紛的色彩而痴迷。

今天,當我們在細雨菲菲中站在它的面前時,彩色的夢幻消失了,印入我們眼簾的是一座雅樸而優美的廊橋。

永慶橋,橋墩由青石砌築,上置二層直角相交的挑梁木,面鋪行道橋板,有廊屋十二間,明間為二層重檐樓閣,內置扶梯上下。屋面四翼角高翹,造型雅樸,是縣內一座優美的古代木平廊橋,1994年被列為泰順縣文物保護單位。

走進廊橋,堅實的木梁依然如故,木橋板踩上去也讓人感到穩穩當當。憑欄而望,溪水旁一片開闊的稻田延伸到山的腳下;綠油油的禾苗沐浴在細雨中,如同在飲瓊漿甘露;遠處的青山在煙雨蒙蒙之中雲霧繚繞,恍若仙境。我們趴在橋欄上,痴迷地望著橋外那幅絕美的田園畫面,聽著滴答的雨聲,竟忘記了身在何處。

就在我們幾個女孩子發呆的時候,TONY難抑心中浪漫情懷的波濤翻湧,竟冒雨買來了啤酒,坐在廊橋裡,面對細雨,對酒當歌起來。見到他那幅開懷的模樣,我們都啞然一笑:“看來浪漫還真不是僅僅女人熱衷享用的啊!”

放著TONY一旁開懷暢飲,我們三人穿過廊橋,向橋後方的一片稻田走去。在稀軟的田埂上走不過幾分鐘,眼前便呈現出了畫冊中那幅經典的畫面:永慶橋翼角高挑,平穩地跨越兩岸,靜落在溪水之上。在遠處青山、近前稻田的映襯下,其姿態顯得愈發優美起來。

驚艷在毓文

今天是我們到達泰順的第三天,又是一個無比晴朗的好天氣。按照計劃,這天我們要去較為偏遠閉塞的山區洲嶺鄉去探訪在泰順廊橋史上赫赫有名的兩座廊橋—毓文橋和三條橋。

不知道是因為我們都適應了還是真的路變平坦了,感覺今天的山路好走得多。似乎沒有在盤旋,也沒有搖擺,我們都能端坐在車裡認真觀賞窗外的風景。

村村鎮鎮還過了真不少,最有趣的是,不管走到哪,都能見到那些可愛的動物,狗啊,雞呀,在你的汽車面前目不斜視,任你怎麼按喇叭,它們依然是慢吞吞地,像紳士般地踱過馬路。而那些悠閑倦怠的狗竟然躺在馬路的中央睡起大覺,壓根無視你的存在。

看到此情此景,大家都發出不同的感嘆,有的羨慕它們的悠閑,有的痛恨它們對我們人類的無視,最有新意的是TONY下決心要在這窮鄉僻壤開個動物交通規則補習班,好好給這幫動物們立個法。聽罷他的創意,大家一起哄笑起來。毓文橋就這樣伴著我們的笑聲進入視野。

盡管來前,欣賞畫冊時就在心中給毓文橋打了高分,但是,當它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還是被那種稱之為“驚艷”的感覺震懾了。掩映在古樹之中的毓文橋,好似一個絕代佳人,精致典雅,端莊秀麗,即有著明眸皓齒的靈氣,又有著小巧玲瓏的可人,只要看了一眼便有了愛上“它”的感覺。

走上毓文橋,真的才明白是什麼是“心隨境設”。它的靜謐,安詳、幽雅讓你不由閉上了嘴巴,放輕了腳步。坐在廊橋裡,把自己幻想成一個舊時的女子,倚靠著精致的橋欄,輕輕搖動一把絹絲竹扇,朱唇輕啟,眼波蕩漾,是默默地想著心事?還是等待著心上人的到來?

沿著橋頭一條蜿蜒的小路我們向著一片翠綠的竹林走去。不經意間回頭,毓文橋全貌盡收眼底。

毓文橋建於清道光十九年(1839),長23米,寬4米,系石拱木廊橋。三層樓閣式,橋屋七間,內設扶梯,屋面重檐懸山式,屋脊中有葫蘆頂,四翼角高翹,造成極為別致。橋上閣樓名為“文昌閣”,閣中香爐至今依然香煙裊裊,當地居民對“文昌帝”的祭拜之情由此可見。

離開毓文橋,在上車的剎那,我依然回望:確信那淙淙的溪流、精美入畫的木橋欄杆、內斂含蓄的飛檐、枝繁葉茂的樟樹、還有毓文橋那清麗脫俗的神韻全都印刻在我的腦海裡之後,突然想起了曾經說過的一段話:“當自然比人更加與你親近的時候,當你身體的每個細胞都充盈著這樣的幸福和喜悅的時候,你會發現,你歡愉跳動的心,你脈脈深情的雙眸,你光鮮靚麗的面龐,都在告訴你:這樣的愛已經超越了人與人之間的愛戀。正是這種對自然的熱愛,令我們情感中的“愛情”升華了。”在毓文橋,我又發現了這樣的“愛情”!

浪漫情愫盡在三條橋

滿懷著對毓文橋的鐘愛之情,我們再次踏上了尋覓美麗廊橋的旅途。被人稱之為:山、水、橋結合的完美典範的三條橋被排在了我們此次廊橋尋夢的結尾,其意在畫龍點睛,也在期盼著新的驚喜。

汽車載著我們從毓文橋出發沒一會兒就從主路拐上了一條崎嶇難行的山路。出發前,還滿臉困惑不停地和別的司機詢問的邱師傅,此時,卻毫不猶豫地開足馬力衝上了山。正在我們疑惑中,車停在一幢古屋邊上。

下了車,我糊裡糊塗地帶著大家走上一條石板小路,嘴裡還念念有詞地叨嘮著。就聽邱師傅終於開口說話了,大喊著讓我們回來,愣說我們走錯了。回過身來,順著他手指的方向一看,穿過一塊稻田,有條小路沿山而去。

我們沿山在小路上行進了十幾分鐘,在兩山峽谷之間,郁郁蔥蔥的青色中突然出現了一條蜿蜒曲折的清澈溪流。順著水流的方向拐過山梁,遠遠地看到三條橋跨崇山峻嶺之間,立湍急溪水之上,宛如彩虹橫臥,幾經風雨的橋身帶著濃重的滄桑,散發出悠遠的古韻。

“三條橋,木拱廊橋,位於洲嶺鄉和洋溪鄉的交界溪上。是最古老、周邊環境最幽美的廊橋。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宋紹興七年重建。現橋建於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長32米,寬4.9米,高12.6米,淨跨21.26米。”

踏上廊橋,青山綠水盡收眼底。按圖索驥,找到了題寫在三條橋橋板上的那首沒有年代沒有署名的《點絳唇》—“常憶五月,與君依依解笑趣。山青水碧,人面何處去?人自多情,吟吟水邊立。千萬縷,溪水難寄,任是東流去。”讀罷這詞,感慨萬千。恍惚中,見一對兒才子佳人溫情脈脈,相依相偎立於橋邊。青山為證,廊橋為媒,綠水傳情,誰能說這廊橋邊沒有浪漫的故事呢?

靜坐在溪水邊,回想幾天來美妙旅途生活,回憶每一座帶給我們美好感受的廊橋,體會著浙南山區人民樸素善良的情誼,內心被一種感動溫熱起來。和許多古風相傳至今的鄉野僻壤一樣,泰順不僅有著被世人稱頌的美麗廊橋,還有著山外難見的可愛與率真。他們漫長的時光都和這山、這水、這橋一起度過,他們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自由地構築起自己理想的天堂。


精選遊記: 泰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