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溪濕地游記

作者: 泥點子

導讀國慶憶,最憶是杭州;杭州憶,最憶是西溪。 10月5日,國慶長假第五天,冒著天空灑落下的細綿雨絲,我們前往杭州西溪濕地公園。西溪濕地離西湖5公裡,在杭州天目山路延伸段,被譽為20個“中國最美的地方”之一,今日身臨濕地的游客多與我們一樣慕名而來。 一進園買好船票,隨著一干人流過碼頭魚貫而入游船。我和同行的妹妹坐擁在濟濟一堂的電瓶船裡,攬窗近觀� ...

國慶憶,最憶是杭州;杭州憶,最憶是西溪。 10月5日,國慶長假第五天,冒著天空灑落下的細綿雨絲,我們前往杭州西溪濕地公園。西溪濕地離西湖5公裡,在杭州天目山路延伸段,被譽為20個“中國最美的地方”之一,今日身臨濕地的游客多與我們一樣慕名而來。



一進園買好船票,隨著一干人流過碼頭魚貫而入游船。我和同行的妹妹坐擁在濟濟一堂的電瓶船裡,攬窗近觀雨簾下夾岸的景物都是濕漉漉的,沿途夾岸的花草樹木濕映得翠亮而泛著光澤,為觸目的景像平添了幾分鮮活,生動卻又是靜謐的,就這樣和諧地存在。雨越發細密地下,河堤上的植被似乎無法再一味地沉寂下去,糅合發酵了,漸漸散逸出濃郁的田野味道,撲鼻而來,是那麼清新自然。呵,這就是濕地,雨天的“濕地”。

秋雨潤物細無聲,順著水道前行,岸上茅舍儼然,蘆葦叢生,置身於一派生態之恬謐中,怎不令人心曠神怡。妹妹的眼尖,一看到樹枝上的鳥兒,就興奮地扯動我的衣袖示意我一起觀鳥,忽爾鳥兒撲棱著掠過,眼隨影動,卻被紅燦燦的柿子擋了眼。柿子紅了,簇擁在高高的枝頭上,無法觸手可及,只能近觀而不可褻玩,如此隔船相望,飽飽眼福足矣。沿著水路過去,這樣的柿樹我們往往不期而遇,猶如一路高懸的小紅燈籠,在煙雨蒙蒙中的那一抹艷紅,營造出的不僅僅是一種景致,更是一種情致,讓人不得不沉醉在“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江南水鄉。



游船緩緩前行,遠遠地望見前面有一只鴨子鳧泛過來,漸行漸近,人來鴨不驚,獨自浮在水面上,不彷徨,不迷離,在覓食?在尋伴?套用莊子的話:子非鴨,安知鴨之樂?但我這個俗人還是想當然地認為,這只鴨子是快樂的,就如同我們此刻泛舟閑游西溪一樣,只不過它是游哉悠哉的獨樂樂,而我們是呼朋喚友的眾樂樂罷了!

游船觸岸而泊,我們撐著雨傘拾階上岸,行走在有些泥濘的鄉間小道上,除了柿子,沿途有茄子、玉米地、葡萄架,農家小院的鄉土氣息迎面而來,這是出生於農村的我們所熟知又久違的氣息,恍然間,猶如有一種回到快樂老家的錯感,讓我都快有點不能自已。走上幾步,我們徑自進了一間屋子。呀,是一個蠶桑陳列園。這個小天地裡赫然布置陳設了桑、蠶、絲、綢連貫而成的場景,讓我們親歷了“春蠶到死絲方盡”的“現場直播”:從附在桑葉上的幼蟲到蛻皮成蠶到吐絲成繭、結繭成蛹,再到破繭而出。親眼目睹了一系列的活生生場景,不得不嘆服蠶的偉大,絲的美妙。繞過紡織機的另一個房間,展覽展示了用天然蠶絲織制出的美輪美奐的絲綢作品,除了嘖嘖贊嘆,我們似乎沒有更好的表達方法。



“煙水漁莊”是我們呆的時間最長的地方。煙水漁莊是一處水鄉莊園式的別院建築。取名“煙水”,是因為這裡有三煙之妙:柳煙、雲煙、炊煙。杭州西湖上的“三潭印月”,說的是塔影、雲影、月影融成一片,燭光、月光、湖光交相輝映。這裡的柳煙、雲煙、炊煙亦是如此,仔細體悟方得妙諦。文人墨客也好,凡夫俗子也罷,一旦沉浸於如此“蘆錐幾頃界為田,一曲溪流一曲煙”的佳境之中,我想就很難不為之留戀忘返。我們兩個人徒步行走在楊柳岸,濕霖霖的湖面上水草蔓生,鮮潤而柔婉的水草就像翠綠的地毯鋪陣在上面,色彩紋路鑲嵌得恰如其分。“哥,睡蓮!”循著妹妹的手指果然望見一小叢睡蓮,蜷縮在水草叢中,孤芳獨立,不細看是不入眼的。那一抹粉紅的點綴雖然不張揚,但搖曳的枯葉蓮影無法讓我們視而不見,“留得殘荷聽雨聲”就是最好的詮釋。這又何嘗不是一幅水墨畫:質樸、淡雅。



西溪濕地是江南的濕地,“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的典型風情自然是無法抹殺的。石板橋、木橋、竹橋,一座座小橋被我們的雙腳丈量。小橋連曲徑,曲徑通人家——或小木屋,或茅草屋,洋溢著返樸歸真的味道。我和妹妹尋了一處雜草叢生間的木亭憩息,靜坐,聆聽亭子裡木地板下雨水流漏的聲響,清脆入耳。臨水的木亭植有一片荷田,蓮葉亭亭。倚欄運目觀荷葉上晶瑩的雨珠凝結、滾落、再凝結……猶如人生的輪回。正凝視得出神,一陣風起,岸邊楊柳依依,嗷嗷之聲聞於耳,湖面驚起一行白鷺,騰空飛舞,狀如流動變幻的白色雲朵,一剎那刺亮了我的眼睛,格外亮麗。不過驚鴻一瞥,曼妙的倩影疾入蘆葦蕩,又歸於無聲無息。

聽聞“秋雪庵”是西溪風情最勝處,蒹葭深處,蘆花如雪,故名“秋雪庵”。不過須乘搖擼船方能劃入,而我們坐的是電瓶船,故而無緣進入。於是我們轉道去“西溪探梅”。“西溪探梅”是濕地公園裡一大特色景觀。坐游船途經梅林時,聽船上導游解說賞梅佳期應在早春二月。在河埠頭下了船,踱入“西溪梅墅”。果然滿目是梅花樹,望著千姿百態縈繞的樹干,雖然來不逢時,看到的只是光禿禿的樹椏林立,但梅花高潔的質性難以磨滅,突然間覺得這裡似乎更適宜成為以“梅妻鶴子”為伴的林和靖先生的憩息地,賞梅詠梅,修身養性,夫復何求?如果陶潛公在世移居此地,相信再不會嘆息“歸去來兮”,淡泊明志,直把西溪作桃源。



歸去來兮!我不知怎地忽有所失,心底湧起莫名的惆悵,難掩的感傷洶湧而來。“楓葉荻花秋瑟瑟”,今日的秋雨秋色賦予了西溪濕地別樣的情致,讓我迷戀得不能自拔。

>> QQ: 7422859


精選遊記: 亳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