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移民的歷史畫卷--記墨爾本的ImmigrationMuseum

作者: wawanini

導讀澳洲是一個移民國家。在墨爾本,有個專門記錄展出移民歷史的博物館——Immigration Museum. 博物館位於CBD的舊海關大樓內。大樓建於1876年,是一幢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老建築。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我專程來到這個博物館參觀。心裡想:這麼嚴肅的題材,參觀起來恐怕有點累吧。誰知道我竟然流連了整整一個下午,到閉館清場時,還沒看完。 博物館的固定展覽分為� ...

澳洲是一個移民國家。在墨爾本,有個專門記錄展出移民歷史的博物館——Immigration Museum. 博物館位於CBD的舊海關大樓內。大樓建於1876年,是一幢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老建築。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我專程來到這個博物館參觀。心裡想:這麼嚴肅的題材,參觀起來恐怕有點累吧。誰知道我竟然流連了整整一個下午,到閉館清場時,還沒看完。

博物館的固定展覽分為四大主題,分別是“離開”,“定居”,“旅程”和“進入”,濃縮了維多利亞洲200年來的移民歷史。展覽的interpretation相當精彩,充分運用最新的科技手段去詮釋這一段歷史,帶領著參觀者興致盎然地感同身受各國移民的苦難歷程,艱辛奮鬥,當然還有成功喜悅。

第一部分名為“離開”,參觀者首先要通過一條幽藍色的走廊,走廊兩邊不斷重復放映著各國移民的畫面,他們有著各種各樣的理由和原因離開祖國投奔這個陽光國家。其中在“壓迫”那部分,我看到一個熟悉的鏡頭:一個青年學生用他的血肉之軀阻擋了一輛坦克的前進。這條走廊用它深邃的藍色以及聲光電的出色效果引導著我在追憶與遐想中開始漫游。



(藍色走廊)

“旅程”這個主題設置在大廳裡。諾大的廳裡,只有一艘船的模型,顯得有點空空蕩蕩。這艘長達17米的輪船復制品讓參觀者去體驗從1840年到1950年移民在海上漫長的生活。十九世紀的移民真不容易,在狹小的船艙裡呆上三個月,不染上傷風痢疾都容易憋出個憂郁症精神病。牆上有段讀了為之動容的文字:女兒在船上生病了,哭鬧著問媽媽:媽媽,為什麼我們要離開家鄉,為什麼要在海上生活那麼長時間,哪裡才是我們的盡頭?媽媽不知道怎麼回答,眼淚奪眶而出。在大廳的一邊,放置了兩部觸摸顯示屏,可以查閱不同國家地區的移民資料。



(夢想號)

最讓我印像深刻的要算“進入”這一部分。展覽用電腦模擬了移民面試這關鍵一part, 面試分為20年代,50年代和當代三個不同時期,每個時期有三個代表性的case.選擇一個case開始,你不但看到面試的全過程,還有機會當一回移民官,為移民各項指標打分,並有生殺大權作出“接受”或“拒絕”的最終決定,當然,你的判斷不一定是正確的,屏幕最終會顯示真正移民官的決定。盡管case裡的移民都是用演員扮演,但演得惟妙惟肖,很有真實感。在20年代,有個case是一個中國女人申請延長居留權,她老公是澳籍華裔商人,她在澳洲生了兩個孩子,可是移民官以她已經申請過六次延期為由,拒絕了她的要求,並限令她馬上離開澳洲,那時的移民政策真是太不人道了。50年代,有個case是一個馬來西亞大學生申請移民,她說她愛上了一個澳籍華人,准備三個月內結婚,移民官對她網開一面,我覺得挺奇怪的,為什麼她不等名正言順結婚後再正式申請呢?移民官不怕她假借結婚名義行移民之實嗎?還有一個case, 一個希腊三口之家申請移民,男主人盡管沒有一技之長,但再三聲明自己願意為政府打苦工,做十年都可以,他說希腊失業率太高,他們很希望到澳洲尋找新的生活希望。移民官逐一問他們的健康狀況,問到他們六歲的女兒時,那個小女孩一點反應都沒有,男主人無奈說出她的女兒是個聾啞兒童。移民官隨後拒絕了他們的申請,原因是澳洲政府不想多一個殘疾人作為負擔。結果一出來,女主人大哭,男主人用不流利的英語激憤地申辯:“I am fit, she is good girl.”,小女孩知道出事了,抬起頭來茫然無助地看著媽媽。場面令人心酸,和我一起看的人不是搖頭就是嘆息。被拒絕的確是很殘酷的,等於面前一扇代表新生的大門被關上了。但是從保護澳洲的角度看,這又是必須的,一個國家並不等於慈善機構。當代中有兩個case也很有意思。其中一個是個中國女大學生,六四之後申請移民,她說她不敢回中國大陸,因為她曾經在香港參加過民運組織,她的申請被接受了。另一個case是一個伊拉克商人,他說他爸爸被薩達姆殺害了,他們全家飽受迫害,逃到哪個國家的難民營去了,他申請人道主義庇護。移民官詳細問他爸爸如何被迫害致死,他們家人又如何逃亡的過程,該男子的回答不是含含糊糊就是自相矛盾。不過,移民官也為他開了綠燈。我卻想:澳洲移民部門是如何鑒別這些政治難民的身份?如何去調查他們材料的可信度和真實性?我總覺得不能排除相當一部分人是渾水摸魚的。九個case我逐一玩下來,我發現我的“移民政策”還真夠嚴厲,不是嫌這個沒有過硬的技術,就是嫌那個誠信有問題,大部分移民申請都被我鐵石心腸地“槍斃”了。其實真正的結果是,這些case中,大部分移民申請都被接受了。

博物館北邊還有個花園,記錄著從十九世紀初到今天一共7000個移民的名字。正是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通過不懈的努力,才造就出澳洲這個lucky country的祥和與安寧。

“移民”是一個頗有政治色彩的題材,博物館如何駕馭好這個題材把握好這個尺度,不太容易。因為時間有限,很多文字介紹,我來不及細看,但感覺展覽對“白澳政策”帶來的負面影響有點輕描淡寫。什麼是“白澳政策”?1901年,澳洲的六個殖民地聯合起來成為澳大利亞聯邦之後馬上采取行動徹底阻止任何非歐洲血統的移民進入澳大利亞,這就是舉世聞名的“白澳政策”,使到當時澳洲社會從上到下對中國人充滿了種族偏見。“白澳政策”被有效地執行了六十多年, 直 到人類的社會進步使種族主義越來越站不住腳,越來越被世人不恥,“白澳政策” 才終於被瓦解。不過,西方國家的博物館怎麼不至於淪為政府的喉舌,還是有其自由的空間,我就注意到該博物館有反映當代南澳難民拘留營中難民對“不公正待遇”的抗爭,以及左翼人士的抗議活動。

一段沉重的歷史,卻沒有板著面孔說教,盡可能用些有趣的表達方式讓參觀者輕松地了解,這就是墨爾本移民博物館的高明之處,即使花6澳元買票參觀都值得,何況我是學生,免費的呢。


精選遊記: 墨爾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