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城二日

作者: 50511702

導讀廣州的事情辦完了,還有2天的余閑。怎麼辦?翻看地圖,目標指向了佛山。原因之一是廣東四大名園獨占其二,有的玩;原因之二是佛山有直達白雲機場的專線,有時間玩。 十一月十六日,周三,晴 早早的起來,享受了早茶。然後詢問附近的錦漢車站,只有到順德的班車,也行。打的到車站,買了9點25的,車行一小時,到順德城巴總站。路況不熟,還是打的去了寶林寺(後 ...

廣州的事情辦完了,還有2天的余閑。怎麼辦?翻看地圖,目標指向了佛山。原因之一是廣東四大名園獨占其二,有的玩;原因之二是佛山有直達白雲機場的專線,有時間玩。

十一月十六日,周三,晴

早早的起來,享受了早茶。然後詢問附近的錦漢車站,只有到順德的班車,也行。打的到車站,買了9點25的,車行一小時,到順德城巴總站。路況不熟,還是打的去了寶林寺(後來知道,其實附近就有城巴可以到,只有1~2站路)。

寶林寺,依山傍水,山是太平山,水是人造的。拾階而上,長長的引子,到山門,估計有八百多個台階,山門上“寶林寺”三個大字,趙樸初的題字。由左自右,環顧一周,上齋堂了。點了一個炒粉,分量十足,一個脆皮素鵝,外脆裡香,最後來一份涼涼的大良雙皮奶(老廣雙皮奶的老祖宗),去了嘴裡的一些油膩,去了心頭的一點躁熱,這個清涼爽口的勁全有了(注意,點菜前出示門票,一張門票可以抵衝8元齋費,相當於白送2份雙皮奶啊----眼見的鄰桌全家吃完一桌2~3百的,結帳時才想起用門票抵衝,被服務員客氣地拒絕了----哎!佛的心意怎能不領情!)。出了山門,回首寺院,靜靜的躺在一片清淨中;靠在躍龍橋欄邊上,見到池子裡好多的鯉魚,偶見1~2個喂食的,引得金色躍動;池中2~3塊黝黑的大清石上一動不動地趴著幾十只烏龜,於溫暖中盡情的伸展著它們的四肢,水中零星漂浮著幾個烏龜似游非游。遠遠的有了禪意。轉眼到了清暉園。清暉園,廣東四大名園之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始於明末,盛於清中葉,敗於民國,重生於南巡之際,以盡顯嶺南庭院雅致古樸的風格而著稱。正門右轉,過小橋穿花亭,忽見一塊牌子觸目於前“鄧小平紀念展”,原來啟明居內居然有一代偉人鄧小平的專題展覽:1984年小平在此小坐,揮斥之間點出富裕之路;1992年小平南巡最後一站來到順德,第一次講出了“發展才是硬道理”。沒有這樣的硬道理,清暉園能重生嗎?沿著指示牌往沫英澗方向走,不知不覺就到了有名的羊城八景廳(自說自話的命名)。說起清暉園的建築,不能不提園中罕見珍貴的清代套色雕刻玻璃。清之玻璃制品,源自西洋,以纏絲玻璃、套色雕刻玻璃及鼻煙壺為貴,被視作世界玻璃藝術的珍品。而套色雕刻玻璃中又以金片為極品,藍紅片次之。目前的清輝園建築大量使用這種珍貴的清代套色雕刻玻璃,據說是意大利、法國的進口料胚,遣以我國工匠獨有的蝕刻、車磨工藝制作,盡顯官宦之家的奢華。其中,沐英澗入門上方,即保存了八塊一套蝕刻金片玻璃(是目前僅存於世的清代舊羊城八景套色雕刻玻璃珍品),“白雲晚望”、“大通煙雨”、“蒲澗濂泉”、“波羅浴日”、“珠江夜月”、“金山古寺”、“景泰僧歸”、“石門返照”,賞鑒一遍乾隆年間評定的“羊城八景”,別有一番變幻滄桑的滋味。陽光下,光影班駁絢爛,透出一絲中國古典園林少有的精怪神秘。過了碧溪草堂、竹宛、留芬閣等處,爬上鳳來峰觀全景。花崗石砌成十來米高的“鳳來峰”,與東南角的留芬閣遙相守望,一棵古榕穿山抱石,小瀑傾斜而下,壁崖瀑洞構成一幅微觀的古典山水畫。微微俯視,館、庭、樓、廳錯落有致,廊、舫、池、樹蜿蜒有序;遠觀四周,卻見鋼筋水泥森林環繞,破敗樓宇就在眼前,聞車鳴而無鳥叫,略輸一份遺憾。據說,在廣東四大名園之中,清暉園是唯一曾被評為中國十大名園之一的,其鮮明的嶺南水鄉特色、多姿多彩的玻璃窗柩、別具一格的雕花地磚以及題材豐富的灰塑壁畫,都算得上精彩絕倫。自以為有二處遺憾,一是整體感上的遜色(看過清暉藝廊的園史介紹才明白,原來歷史上這處名園曾經被析產分割,建築過程中當然是各自為政,四十多年前才在當地政府的修復中合而為一),一是周邊環境的不足(蘇州園林同樣是置身鬧市,但當地政府除了人流難以控制,其他環境因素都控制的非常好,相比之下清暉園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因素值得重視)。(補充一下,網上查了些資料才發現,清暉園真正的正門應該是現在不為人知的東門,而且是一個非常精致的觀景起始之門,自己逛了一圈竟然沒有發現,逛中國園林應該是從正門進,才能體味古典造園之美呀!)出了“假”正門,才2點整。出門過馬路,就有去佛山的車,旅游2號(8元),悠哉悠哉,一小時後在祖廟下了車。一下子,由幽靜之處到了喧鬧之地,加上太陽還在頭頂,感覺有些煩躁。還是先投宿。步行不遠入佳寧娜,預定了明天的機票(機場取票),再打聽好了機場大巴的乘車地點與發車時刻。小棲片刻,乘著夕陽,溜進祖廟。(待續)注:圖片是網上摘錄的



(清暉園入口)



(灰塑壁畫)



(彩色玻璃)


精選遊記: 佛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