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美的地方:127天丹麥童話之旅——一個北大女孩在哥本哈根的生活與愛(20)(陝西師大出版社)

作者: victoria1110

導讀3月18日:丹麥人在記錄中國 前段時間在皇家圖書館的網上書目裡發現了一本書,它從雜志封面女郎的變化來研究這個社會的變遷,覺得很有意思,可惜已被人借走。 我對於研究這些具像的東西比如照片什麼的一直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希望能夠從歷史的或者政治的視角出發做一些研究工作。作為一個以傳媒為專業的學生,我在這裡選的兩門課(歐洲政治和20世紀歐洲史)看起� ...

3月18日:丹麥人在記錄中國

前段時間在皇家圖書館的網上書目裡發現了一本書,它從雜志封面女郎的變化來研究這個社會的變遷,覺得很有意思,可惜已被人借走。

我對於研究這些具像的東西比如照片什麼的一直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希望能夠從歷史的或者政治的視角出發做一些研究工作。作為一個以傳媒為專業的學生,我在這裡選的兩門課(歐洲政治和20世紀歐洲史)看起來都和媒體沒有直接的關系,但是它們為我提供了看待問題的另一種視角,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讓我學會了問“Why(為什麼)”,為什麼這一段歷史會以這樣的形像出現而不是別的?這和那個時期的政治事件有關還有經濟因素有關?……無論如何, 每一種視像的背後都藏著許許多多的問題,很難對這些問題的重要性進行排序,有關的資料也很少,但是,它們提供了一個廣闊的思考空間。

最近,丹麥國家電視台在周末的黃金時間放映一部有關中國的紀錄片,這部片子紅遍了全國,幾乎達到“萬人空巷”的境界。一個丹麥人駕著小船從上海出發,漂流到長江三峽,他用DV記錄了漂流的整個過程以及沿途的自然和人文景觀。這是一個外國人眼中的中國,關注的主要是環境問題和當地村民的生活,其視角帶有明顯的西方社會和文化的色彩。拋開這些世界觀和文化的差異,我想,令人感到高興的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脫離那種淺層次的好奇而對中國加以深層的介入和持續的關注,一些人把這些努力轉化為圖像,傳輸到世界的各個角落。但是,我又開始想另一個問題,我們的攝影師和電視人哪兒去了?為什麼我沒有在歐洲或美國的電視頻道中看到一個我們自己拍出來的有關中國人生活的紀錄片——無形中,我們把介紹中國的話語權交了出去。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們擁有過一些非常優秀的紀錄片和制作人,比如陳曉卿的《遠在北京的家》和孫增田的《最後的山神》等等,直接切入了生活的原生態,也獲得了一些獎項。但是,現在這樣的作品似乎沒有更多,而單憑以前完成的寥寥幾部片子很難在國際上形成一股持續的潮流或氣候,至少還沒有造成像這個丹麥人拍攝的片子這樣的效應。有人說語言是一個問題,但事實上,國內電視制作人的英語水平已經有了相當大的提高,完成片子的翻譯或配音都完全不是問題,歸根到底,可能還是經濟上的問題。在這個層面上,中國,包括歐洲,都在經歷著以美國為首的文化侵襲。

在歐洲,美國人占領了主要的媒體市場。最火的新聞頻道是CNN的歐洲台,國家地理和動物星球頻道。而丹麥自己的頻道有兩種:免費的公共頻道和收費的私人頻道。一些經濟條件不太好的家庭只訂了前者。但是,美國的這些頻道卻全是免費的。同時,大量的肥皂劇湧入歐洲,現在的丹麥人已經習慣於從CNN播報中獲知新聞,從肥皂劇中獲得放松。

這段時間我很想坐下來系統地看一看書、理一理思路。我們這個交流項目沒有開傳媒方面的課程,我自己在圖書館找了幾本書,可一直沒有時間也沒有靜下心來讀一讀。在國內時就有個師兄曾建議我做一個讀書計劃,看來的確有這個必要了。?

3月19日:歐洲火車通票

歐洲旅行的交通工具首選火車。飛機雖快,可歐洲的各個航空公司大都使用小型客機載人,易受高空氣流影響,顛簸幅度大,容易暈機。當然也可以乘坐巴士,但顯然沒有火車那麼舒適。

我已經在STA訂好了旅館,剩下還沒有搞定的是火車票。Elizabeth已經幫我打聽了有關Inter passport(國際火車通票)的情況,這種票把全歐洲劃為若干區域,每個區域包含幾個相鄰或相近的國家,旅行者可以選擇其中一個區域(zone)的票,也可以選擇幾個或全歐通票(all zoner)。但是,正如3月4日接待我們的那位不太客氣的火車站服務員所言,這種票只對歐洲居民出售。?

Elizabeth也幫我打聽了Eurail Passport(歐洲火車通票),它是專為來歐洲旅行的外國游客設計,用法大致與Inter Passport相同,但沒有劃分區域。Eurail Passport分為兩種,一種是全歐通票,按旅游時間收費,有15天、22天、一個月、兩個月以上四個價位的通票,還有一種則綜合考慮了乘車時段和旅行地區兩重因素,游客根據需要自行組合,兩個月內有效,稱為Eurail Select Passport。比如你可以選擇5天3國、5天4國,也可以選擇6天3國、6天4國或6天5國。這裡的天數指的是在列車上度過的時間,一般來說,15天的假期,需要乘5-8次火車,那麼,買5天-8天的即可。?

但是這種通票在歐洲買很貴,在國內買卻便宜,我決定買第一種中的15天青年通票,只需要花414美元,可以請國內的同學幫忙買好寄來,約可節省人民幣1200多元。不過現在時間已經非常緊迫了,我只能讓朋友寄到我在德國下榻的賓館,這樣比較保險。?

當然,無論買哪種通票都比像在國內旅行那樣一趟趟分開買要便宜得多,從哥本哈根去德國慕尼黑一張單程票就要花幾百克朗,而買通票既可以節省在當地火車站問訊和購買下一趟車票的時間,又可以享受折扣,是一種很好的自助游方式。當然,如果出行之前就有先見之明,在國內買好通票帶來歐洲,省了找人寄送的麻煩,就更好了。?

3月20日:“走出非洲”的女作家Karen Blixen

初春的哥本哈根總是陽光明媚,嘉說,趁著大好春光,我們應該先在哥本哈根好好玩一玩,別老窩在家裡,經不起她慫恿,一同去了“Cinemateket(電影博物館)”。?

這裡號稱電影博物館,其實就是一個大型影院,一層是餐廳,旁邊的櫃台有賣錄像帶、VCD、DVD。向北走有個小小的服務台,押個證件就可以免費觀看館藏紀錄片,此等美事,何樂而不為。?我們挑了一本女作家Karen Blixen的人物傳記片,丹麥語發音,英文字幕。前台小姐笑咪咪地遞給我倆一人一個大耳機,領我們去了一旁的紀錄片放映室——其實稱為放映走廊更確切些,因為它不過是利用電影放映廳外面的大走廊,依牆放了十幾台大電視,中間用隔板隔開,反正大家都戴著耳機,不會互相影響。這裡的紀錄片都是錄像帶——歐洲盜版碟很少,錄像帶比較廉價,也最普及。

這部Karen Blixen的傳記片是丹麥人自己拍的,結構和手法都樸素到極點,基本元素就是“空鏡+采訪”,幾乎沒有特技,和Discovery, Biology之類精雕細琢的風格完全不同。片中不乏大段的人物獨白,徜若換一個被采訪者,難免是冗長乏味,但在Karen Blixen,卻是點睛之筆。她是一個魅力四射的女人,其魅力並不在於她的外表(事實上,她的健康狀況一直不好,干瘦的身軀很難與讓人們把她和美麗二字掛上鉤),而在於她充滿了吸引力的語言——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比她更幽默、更灑脫,更有語言天分的人了。當諾貝爾獎與她擦肩而過時,她毫不為此沮喪,反而認為這很“funning(好笑)”, “The more funnning thing is that Hanminwag said I should you that prize(更好笑的是獲獎者海明威跟我說,得獎的應該是你)”。Karen還是一個最善於開導他人的人,在她的朋友和親人沮喪的時候,她曾不止一次地對她/他說,你真的很幸福,因為你擁有這麼多,你有父親、母親、妻子(丈夫)、孩子、你有工作,你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了,以此來燃起他/她的自信。當然,對於自己,她也永遠保持堅定的信心:“I have fame(我有名望)”,她喜歡到世界各地去演講,她的演講永遠伴隨著不斷的笑聲和掌聲。?

Karen在她的自傳體小說《走出非洲》改編成電影後一舉成名,作為一名女作家,她女性特有的細膩、敏感和堅強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和認可。然而,Karen的家庭卻並不幸福,她與丈夫離了婚,而在非洲的戀人——她一生的摯愛——卻在一次飛行事故中喪生。作為一個女人,很難說她是成功還是失敗,世俗的判斷標准在她的身上完全不適用。有一個記者曾經問Karen認為女性職責是什麼,她笑道,女人的責任和男人一樣,都是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麗。?

如果說,很多優秀的女人是以她們優雅的(有時是柔弱的)姿態為在這個世界上留下了一個美麗的影子,那麼這個女人則是以一種壯美和大氣為這個世界創造了無數的震撼。“Everyone has a whole world of herself(每一個人都有屬於她自己的一個完整的世界)。”Karen的世界裡充滿了神奇與浪漫。她喜歡描繪那些歷史上的人物和事件,在一個游離現實的世界裡,她不斷尋找著自己的影子。有一次,一位朋友閱讀她的作品《Poet(詩人)》,這部小說寫的是一個人想要成為“詩人”而遭遇的顛簸人生,其中充滿了掙扎,反思和追問。讀完之後,這位朋友脫口而出,“這不就是你自己嗎?”她笑著回答“You are right(你說對了)。”?

Karen對待死亡的態度極其坦然,她認為死亡是必然的,對每個人都是一樣。去世前,她握著她的嫂嫂的手說,“It is a beautiful death(這是一次美麗的死亡)”,她的嫂嫂說,她把一生都用來創造美了,包括她的死亡。?

女人的美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脆弱的,一種是堅韌的,前者如曇花一現,後者則流芳久遠,Karen當屬後者——我幾乎可以聞見她花園裡灌木的香氣了。


精選遊記: 哥本哈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