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畬鄉--景寧

作者: 筱小凡

導讀畬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早在唐永泰二年(766),就有畬民徒居景寧,繼於明代大量遷入,景寧是畬族遷入浙江省最早的落腳地。 2005年12月幾個同學結伴到了景寧,正好趕上畬鄉的婚嫁表演,我們跟著解說人員一路跟隨。迎親隊伍到村時,嫁方村上女性拿杉木枝欄路,表示晚上要對歌;到中堂時,嫁方請四位男子與迎親隊伍中四人相對作揖,此儀式叫“拾田螺” ...

畬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早在唐永泰二年(766),就有畬民徒居景寧,繼於明代大量遷入,景寧是畬族遷入浙江省最早的落腳地。

2005年12月幾個同學結伴到了景寧,正好趕上畬鄉的婚嫁表演,我們跟著解說人員一路跟隨。迎親隊伍到村時,嫁方村上女性拿杉木枝欄路,表示晚上要對歌;到中堂時,嫁方請四位男子與迎親隊伍中四人相對作揖,此儀式叫“拾田螺”,表示歡迎;中餐由嫁方請迎親隊伍,媒人就坐中堂席首位,叫“落腳酒”;晚餐由娶方請嫁方親戚朋友,舅公就坐首席,叫請“大酒”,午後,赤郎舉行“借鍋”儀式,赤郎端點紅燭放有一刀肉和兩塊豆腐的米篩向灶神作揖後,用迷語念借所有的炊具,姑嫂們把能藏的炊具都藏起來,念不到就不拿出來,要全部重借。“借鍋”意為娶方借嫁方炊具宴請客人。借好之後,赤郎要殺娶方家挑來的一只公雞用以嫁方“請祖公”。殺雞時,規定血不許滴到地上,滴一滴地上罰一碗酒,姑嫂們往往要來耍,以便好罰酒作樂;晚宴舉行敬酒儀式,女歌手端來只點一對紅燭放一對酒杯的桶盤,新娘姐妹提酒壺作陪,從首席首位開始,先介紹對所敬人的稱呼後,歌手再唱敬酒歌:“一雙酒盞花來紅,端上桌上?敬)××(新娘對客人稱呼),宣你××食雙酒,酒筵圓滿結成雙”。唱罷,姐妹斟滿一杯酒,雙手捧給客人,客人放一個紅包入桶盤,接過酒一飲而盡。全部客人都要一一敬過,每人都給一個紅包,這些紅包錢一部份作歌手手薪,一部份分給新娘姐妹,一部份給新娘帶到夫家以後用於給孩子置帽子銀牌。因客人要掏紅色,此儀式別稱“撬蛙”。

宴席中途嫁方女歌手起歌頭找赤郎對歌,女方唱:“換脯(昨天)聽講赤郎來,姐妹雙窩(叫)站門背,姐妹雙雙去修路,修條大路赤郎來”。赤郎回:“今脯寮裡起身來,收拾南貨(禮物)兩三回,收拾南貨餅搭面,擔落娘洞度花栽”。起歌頭後邊吃邊唱,酒席完畢後接著對歌,一直對到新娘快要起行。唱的有度親歌、嫁女歌、赤郎歌、采茶歌、結成雙、恩愛夫妻等,忌唱不吉利的內容。到新娘該起行前要唱“催親歌”,最後當然也要“送歌神”。畬族婚禮的又一個特點是,新娘夜行嫁,卯時進夫家門。行嫁時有牛在前頭踏路,意為新娘一切都要新的,牛踏過的路為新路。以往嫁妝有鋤頭、鬥笠、棕衣、線簍、火籠等,體現了畬族婦女熱愛勞動。

畬族舞蹈多見於做功德、“拔傷”、“打癀”、“傳師學師”、祭祖等活動。主要是師公口吹龍角、手搖靈刀,在鑼鼓敲打聲中,邊唱(或念)邊舞。有獨人、二人、四人或集體舞,舞姿舞步多為狩獵動作。



(婚嫁圖)



(婚嫁圖二)



(婚嫁圖三)



(畬族舞蹈)


精選遊記: 麗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