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越南春節攻勢

作者: 王在田

導讀2006越南春節攻勢 王在田 轉眼新春佳節就快到了,相信許多朋友會利用長假去越南走走看看,希望這篇短文能幫助大家做好春節期間在越南旅行的功課。 春節在越語中叫做Tet Nguyen Dan,也就是“元旦節”,簡稱Tet。Tet源於中文“節”字,泛指一切節慶,但在越南特指春節。 越南人也使用十二生肖,而且順序、屬相與中國基本相同,只是把兔換成貓而已,因此來年同樣是狗年 ...

2006越南春節攻勢

王在田

轉眼新春佳節就快到了,相信許多朋友會利用長假去越南走走看看,希望這篇短文能幫助大家做好春節期間在越南旅行的功課。

春節在越語中叫做Tet Nguyen Dan,也就是“元旦節”,簡稱Tet。Tet源於中文“節”字,泛指一切節慶,但在越南特指春節。

越南人也使用十二生肖,而且順序、屬相與中國基本相同,只是把兔換成貓而已,因此來年同樣是狗年。狗在越南有一往無前的像征,有點我們所說“龍馬精神”的意思。

過年的籌備工作在年前半個月左右就開始了。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灶君(Tao Quan)在這一天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職,然後度他的年假,直到正月初七才回來上班。家家戶戶都會擺出豐盛的供品歡送灶君同志,希望他在上級領導那裡為全家人給出一份良好的審計報告,從而帶來下一年的好運氣。供品除了司空常見的水果鮮花之外,具有越南特色的是紙鸛、紙車、紙馬,外加一套沒有褲子的禮服——這種無釐頭的傳統在我們中國可是不作興的:難道窮到連褲子都當了?

由於傳說灶君是坐在鯉魚背上升天的,因此這一天整個越南會放生無數條鯉魚,灶台的供品裡自然也免不了一條活鯉魚。

作為全家保護神的灶君回天庭期間,為了避免惡鬼的侵襲,越南人會在家門口豎個旗杆,頂上掛塊黃布,叫做Cau Neu。據說這是佛祖專門為了保護越南人而設計的法術,大概是說“黃幡在此,百無禁忌”。這倒讓我想起在印尼巴釐島的鄉村中曾經見過類似的旗幡,很湊巧,那是印度教用來驅魔的工具。

我們知道,今天的越南南部在歷史上是占婆王國的中心,越南許多風俗受到了它的影響。占婆王國是一個印度教國家,從當時的印度教區域中心爪哇王國那裡汲取了許多養分;而巴釐島的印度教則是在爪哇王國面臨伊斯蘭教威脅時沿著一條現在已經被海水淹沒的地峽傳過去的。那麼,越南的避邪旗幡與巴釐的驅魔旗幡是不是有著共同的本源呢?有誰想在2006年混個東南亞研究的碩士學位,可以考慮做這個問題。

扯得遠了,回到主題。這種旗幡今天只有在越南鄉間才能看到了,城裡人改用金橘樹來代替旗杆和黃幡,是不是很直觀?

越南人在過年時很注重裝點家居。在北方,桃花(Canh Dao)是春節期間不可或缺的擺設,再窮的人家也會買一束回來;中部和南部則偏好黃色的杏花。有趣的是,他們把這種新年用的杏花叫做梅枝(Canh Mai),我猜想這個風俗是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影響:以梅花來裝點寒冬。但越南南部氣候暖濕,不適合梅花生長,因此拿杏花來代替。

新年的越南街道萬紫千紅,花市上各種鮮花爭奇鬥艷,攝影愛好者可以出許多好片子。胡志明市的花市在Nguyen Hue街,從中心廣場沿陳興道街(Tran Hung Dao)向東走過幾個街區就可以看到;河內的花市則位於北起梳行巷(Hang Luoc),南至染絲巷(Hang Dao),東起草席巷(Hang Chieu),西至冥紙巷(Hang Ma)的老城區北部,在那裡可以看到許多堆滿桃花或者捆著多株金橘樹的摩托車充當臨時攤位。此外,附近的同春市場(Dong Xuan)也是軋鬧猛的好去處。

越到年前越南的集市越熱鬧,大家都趕著來置辦年貨,年三十傍晚更達到瘋狂搶購的最高潮。但到了吃團圓飯的時侯,大街小巷一下子變得異常寧靜,短短半小時之間形成極為強烈的對比,令人不禁想起中東齋月的開齋時分。

說到團圓飯,越南人過春節都吃些什麼呢?

最重要的傳統食品莫過於年粽(Banh Chung)。這幾天去越南美食之都順化的朋友一定會留意到:許多路邊小店在門口擺出了摞得老高的綠色“磚塊”,那就是年粽。它其實是一種越式年糕,做法則類似咱們的粽子:用糯米夾上蒸熟的臀尖肉、綠豆沙,外面用香蕉葉包成長方形,再拿麻線綁好,成捆賣。難怪年前大街小巷提著年粽回家的越南人遠遠看去好像拎著一摞板磚。

傳說年粽像征大地:綠色表示萬物生長,豬肉和豆沙則表示動植物繁茂。所謂天圓地方嘛,既然北方用方方正正的年粽像征大地,南方就把它做成圓形,但沒有餡,像征上天。

另一道春節菜叫做Mang,就是把竹筍和豬肉泡在“臭名昭著”的越式魚醬(Nuoc Mam)裡吃,外國人可能不太吃得慣。說到這越式魚醬,真是同臭豆腐、榴蓮一個量級的美味啊。有人嫌它味道太難聞。。。。。。好東西從來都不是給所有人准備的,吃不慣只能說沒有福氣享受。

吃完年夜飯就該守歲了。越南人認為列祖列宗會在新年的午夜回家探望,因此年前一周左右越南人就會為先人掃墓,恭請他們返家團圓。除夕當晚越南人家會焚燒檀香,再配上一盤潔白的水仙來迎接祖先。

根據風俗,新年聽到的第一個聲音很重要,它預示著來年的運程:狗吠表示無往不利,牛叫表示辛苦操勞,貓頭鷹叫則表示會有喪事。為了避免聽到不祥的聲音,同時也為了嚇跑一切牛鬼蛇神,越南人索性自己制造些大吉大利的生猛聲響,比如敲鑼打鼓或者大放爆竹。可惜十年前越南政府已經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現在的潮流是用錄音機乃至組合音像播放那連綿不絕、震耳欲聾的劈劈啪啪聲。

同聲音一樣,新年的第一個訪客也很重要,叫做“衝家”。事業有成、兒女成群的中年男子最受歡迎;獨身的中年人士、家裡最近死過人或者其他在上一年遭受到不同程度厄運的人是不受歡迎的——這些人最好整個春節呆在家裡杜門思過,不要出去傳播霉運。如果接到邀請在大年初一去越南人家做客的話,主人一般都會說清拜訪時間。可千萬不要提前去,否則萬一比主人“預訂”的首客去得早就麻煩了。有些謹慎持重的主人甚至會在午夜之交自己走出門再進來,成為第一位“訪客”,以防不速之客擅自登門“釀成大錯”

越南人把拜年叫做“出行”(Xuat Hanh),根據風俗要請“專業人士”配生辰八字以決定出行的時刻,見面互致問候“chuc mung nam moi”。少男少女則喜歡去樹林撿回帶有新葉的樹枝,叫做“采綠”,被視作非常吉利的兆頭。為什麼呢?在越語中,“綠”者,“祿”也(loc)。

同中國一樣,在大年初一越南人有不少禁忌,比如不能縫補衣物、不能罵人發脾氣、不能掃地——這一點同中國不太一樣、不能砸碎東西——看來越南人不講什麼“碎碎平安”。這一天長輩會給兒童派紅包,裡面裝著“利市”(li xi)。文人墨客則會大模大樣地舉行“開筆”儀式,然後寫幾首詠春詩以示風雅。

越南南部流行在新年耍獨角獸。它類似中國的舞獅,由若干人裝扮,年初一一大早就挨家挨戶拜門說吉祥話。圖個好口彩的商家住戶早就封好了紅包或者准備了彩物,不過想拿走的話需要顯點本事出來:主人往往把彩物高高吊在門楣上,獨角獸得人立站起,在圍觀者的喝彩聲中把彩物一口吞下。

過年時越南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隨著越文拉丁化的普及,漢字春聯逐漸減少,現在的流行趨勢是使用漢字書法的筆法來寫拉丁字母。到了年前,提供這種服務的書畫店生意特別好,在胡志明市可以看到許多此類店鋪,店堂裡陳列著各式各樣春聯、年畫的印刷品。

越南法定的春節假期是三天,大年初三家家戶戶與祖先道別;初四是“開案”的日子,政府部門開始工作;初七灶君回來上班,住戶門前的旗幡或者金橘樹到這一天才能收起來,它也意味著春節慶典告一段落。不過在北方,形形色色與新春有關的慶祝活動一直要持續到三月,直到夏季來臨。

由於越南國土狹長似扁擔,地域跨度很大,南北風俗也就大不相同,如果在春節期間到越南旅行的話應當設法去各地領略不同的節慶風俗,比如以南部的胡志明市為第一站,觀看南越人民如何籌備過年,也可以拜訪全國最大的華埠——堤岸(Cholon),那裡的華人占到當地總人口的八成左右;接著在中部的古都順化度過除夕、元旦;然後去河內周邊欣賞年後的慶典活動,如初四至初六的同奇賽炮廟會、十三至十五的靈山賽歌廟會以及歷時兩個月的香跡寺廟會等等;最後穿過越北山區從雲南河口或者廣西憑祥回國,感受祖國的春節氣氛。當然,年節前後交通可不太方便,得早早預訂。

如果你是個懶人,不願意長途跋涉,那不妨舒舒服服地呆在中部的會安泡完整個新年假期。作為UNESCO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的會安古鎮在五百年前可是越南的經濟特區,接納了以華商為主的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是貿易全球化最早的推動者之一。這裡具有非常濃厚的中國文化氛圍,加上北面的海雲山把寒冷潮濕的冷空氣迎頭擋住,使會安氣候溫暖干燥,很適宜無所事事地坐在秋盆河邊泡上一杯濃滑的越南咖啡曬太陽。

最後的提示:北部的下龍灣在這個季節多雲霧,能見度比較差,再加上注定會塞滿喧嚷吵鬧的團客,奉勸大家還是不要去湊熱鬧了。

*釋題:熟悉越戰史的朋友想必知道越共在1968年發動的春節攻勢。它雖然是戰術上的慘敗,戰略上卻成為越戰的轉折點。在那三周激戰中,順化古都化為瓦礫場,全國一片腥風血雨。俱往矣!在新年到來的日子,平安喜樂永遠是祝福的主題。不僅祝福廣大同胞旅友,也以此祝福樸實友善的越南民眾!


精選遊記: 河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