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游青海,美得別致

作者: herole

導讀來在青海的時候,並不適於出游的冬天。第一印像,只是不似預想的冷。後來知道,是由於地勢原因,冬日無風當然不冷。由於有人接待,對當地的落後和原始就少了一份體驗。但感受民俗的機會還是有的,接風晚宴就是。席中主人依序捧盤,而不是捧杯,盤中置數盅,酒盅數目與坐中陪酒之人一致。客人通飲一盤,再斟滿,陪客於盤中各取一飲。主人解釋說,陪客越多越顯� ...

來在青海的時候,並不適於出游的冬天。第一印像,只是不似預想的冷。後來知道,是由於地勢原因,冬日無風當然不冷。由於有人接待,對當地的落後和原始就少了一份體驗。但感受民俗的機會還是有的,接風晚宴就是。席中主人依序捧盤,而不是捧杯,盤中置數盅,酒盅數目與坐中陪酒之人一致。客人通飲一盤,再斟滿,陪客於盤中各取一飲。主人解釋說,陪客越多越顯客人尊貴。當然要醉酒是不需要第二循的。西北狼的夜飲,實在讓人望而怯席。

街上編織帶圍起的飯攤,則是最受歡迎的早點。一碗羊雜滾湯泡發面切餅,大概是羊肉泡饃的變種,簡單而不失香美。放在西寧這最破舊的省會街頭,並不失合諧,反而給一種原始蒼涼中人猶自在不屈的感動。

自西寧驅車西去,出滿是干打壘平房的市郊,先是西北典型的土丘,向陽是禿禿的黃土,四季到頭寸草不生,背陰低凹處存有稀疏的枯草,是冬日的殘雪春天哺育的結果,偶有灌木混雜其間。隨地勢漸高,則石峰突現,草木反而漸漸多起來,遠處雪山的白色額頭也好像近在眼前。

中途走過兩山夾峙的山口,據說是當日文成公主遠嫁西域的交接地,想是兩邊的山頭一叫日山一叫月山啦,不過不曾求證。山頂碎石堆磊,彩幡飛揚,該是藏胞設的,也不知是不是紀念那段合親的歷史。另外,山口平地建有亭碑,表記的當然是漢藏合親的不朽功績,另外似有那蘭遺筆,想來康熙西征到此,記不清了。車到此地可能高原反應。

過日月山口不遠,地勢不升反降,視野漸漸開闊,似是峰回路轉,突然眼前面對的就是廣袤的草原了。青海湖就在不遠處,泛著閃爍的藍光。湖前是有名的倒淌河,河中礫石裸露,並無水流,不過不難看出,夏日裡彙水入湖的洶湧,難怪地圖上有它。沿著青藏公路抬頭望去,似一絲黑線沒入蒼穹。上面是片片白雲,下面是皚皚雪山,藍天似是一線將其分開。雪山下漫漫黃草,無邊無際,點綴些許的白點,動的是羊,靜的是雪。青海湖像一顆靜靜眨動的藍藍的眼睛,再徜徉在湛藍的湖邊,風吹濤響,讓人心曠神怡,易於忘卻世俗的一切煩惱,息心峰空心潭的效果全有了。青海湖據說盛產黃魚,味極鮮美。由於冬天無漁,不曾品嘗。湖邊放牧的藏胞並不騎馬,只是靜靜靠在土壘後避著本就不大的風,更添了世外桃園的寧靜。與放牧的牛羊合影,他們也不反對,只是樂觀其成。

南出西寧不遠處,山中就是著名的今日藏傳佛教黃教的發源地--塔兒寺。寶剎四顧,群峰環繞,據說空中俯瞰,猶如蓮花盛開,真不啻為天造聖地。寺中酥油的香煙裊裊不絕,混合著喇嘛念經的嘛呢聲,似斷似續,如鼓如鐘,可謂香火盛極了。

寺院中間金頂大殿中,就是當年宗喀巴誕生的地方。殿中寶塔下菩提樹是當年其母臨盆的見證。一部塔兒寺立體的歷史就在這裡。先有菩提借聖靈,後有聖徒修寶塔。待到宗喀巴開壇布教,教徒向善,棄殺戮而重修行,並反戴僧帽,黃裡向外以示區別,自是紅教漸漸為黃教取代時,則寶塔也成了受保護的對像,大殿就應運而生。隨著香火日盛,終於成就了一方寶剎。算得基督教的伯利恆,穆斯林的麥地那。

塔兒寺名聲顯赫的另一原因是與班禪額爾德尼有關。班禪當年被確定為轉世靈童的時候,並沒有立即到扎什

倫布寺,而是先在塔兒寺學習經文和教務,一直到西藏確定和平解放後才回到日喀則。時至今日塔兒寺還保留著他的行宮。

四方的信徒到此,必是每個大殿前都五體投地,頂禮膜拜。更有一步一叩,拜遍全寺的,虔誠得讓人感動。寺中喇嘛也似乎在這香火和虔誠中少了寒冷的感覺,隆冬時節,猶斜披袈裟,裡裡外外。

塔兒寺的酥油像為一特產,類似我們的蠟像,像的內容與藏畫唐卡一樣,主要是教民向善的神話故事。可惜天熱就融化了。所以每年都要新做,但不因為這樣而缺了精美。我來的正是時候,曾暗自高興過自已的幸運。

我想,冬日的蒼桑也許就是夏日的驕美呢。


精選遊記: 青海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