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嘯時的三亞純玩游

作者: lucia

導讀沒去過海南島之前異常鄙視那些沒處可去似的,整天嚷著說海南島雲雲。仿佛偌大個中國就屬它最迷人?每次我都這麼想,以後等老了走不動了之後再去海南島,那本該就是老年人去的地方嘛!然而事情有了突發性的轉變。報名參團前,上海的天氣即將進入嚴冬,整日的工作和加班壓得我喘不過氣,我需要新鮮的空氣。可是正值嚴冬,哪裡有我容身之處?拍著腦袋瓜一想,往南� ...

沒去過海南島之前異常鄙視那些沒處可去似的,整天嚷著說海南島雲雲。仿佛偌大個中國就屬它最迷人?每次我都這麼想,以後等老了走不動了之後再去海南島,那本該就是老年人去的地方嘛!然而事情有了突發性的轉變。報名參團前,上海的天氣即將進入嚴冬,整日的工作和加班壓得我喘不過氣,我需要新鮮的空氣。可是正值嚴冬,哪裡有我容身之處?拍著腦袋瓜一想,往南方走吧。於是隨即和好友報團參加上航假期的五日四星純玩團,2080元/人。旅行社的人說除此之外都是自費項目,可由自己決定。可是離開上海可就不是這麼回事兒了。

Day1: 上海--海口美蘭機場

帶著很興奮的心情趕到機場,乘坐FM9531,傍晚17:40的航班,2個半小時後終於抵達了海口的美蘭機場。導游說,因為此名念得多了就變成了美男機場,是男人的機場。女人的機場就屬三亞的鳳凰機場。

下了飛機一路抵達金芙蓉度假村。還真是一個不錯的地方,由數幢風格炯異的建築構成,中間是3個露天不同大小的泳池。我們抵達的當晚,就迫不及待的換上了泳衣帶著睡袍去泡泳池了,還是熱的呢。隨後身著睡袍蕩秋千,享受這亞熱帶迷人的氣候。真是令人心曠神怡!

Day2: 博鰲亞洲論壇永久性會址--玉帶灘--萬泉河溶洞探秘和漂流--三亞

Day3: 鹿回頭公園--亞龍灣

鹿回頭公園

位於三亞市南部5公裡的三亞灣,這裡三面臨海,四季山青,以其美麗的神話傳說聞名於世。

相傳,古時候五指山區的一位黎族青年獵手將一只鹿追趕到海濱的石崖上,鹿兒一看已經無路可逃,就一回頭變成了美麗的黎族少女,從此兩人過著幸福的生活,並繁衍了一個黎族村寨。這座山嶺就叫“鹿回頭嶺”,這個村就叫“鹿回頭村”,這個半島就叫“鹿回頭半島”。登臨山頂,三亞風景盡收眼底。

亞龍灣

位於三亞東20公裡處,是海南最南端的一個半月形海灣,沙灘平緩,沙質潔白細軟,灣內波平浪靜,綠山懷抱著清澈海水,是絕佳海濱浴場和休閑度假勝地,素有"東方夏威夷"之稱。這裡還有蝴蝶谷、貝殼館、中心廣場、網球俱樂部、高爾夫球場、濱海浴場等娛樂項目,選一家酒店住下來,靜靜的享受幾天海邊的生活,已經成為旅游者們的最佳選擇了。

真的很棒,細白的軟沙,海藍色的大海,叫賣的當地人,以及黑黝黝的帥小伙,構成了亞龍灣迷人的景色。雖然沒能足以小康得去夏威夷,可是這裡儼然就像電視劇裡描述得夏威夷景像。我們報名玩了海底漫步和空中拖曳傘,任由自己的心情放飛,忘記城市裡喧囂和鋼筋的水泥叢林,這裡就是天堂,讓人無限得幻想有沒有愛情的邂逅。

Day4: 南山佛教文化苑--西島

南山寺

南山寺是海南最為有名的寺廟,位於三亞市以西40公裡的南山南麓,占地400畝。南山高500多米,山上終年雲霧繚繞。南山寺的地理位置非常好,左右有山丘環抱,面向南海萬頃碧波。

1200年前,鑒真大師偕日本留學僧榮睿、普照及鑒真徒弟等15人第五次東渡日本,遭遇台風後船漂到南山灣,從寧遠河口登岸,並在崖城駐留一年多,在此期間修建佛殿,講經渡人。後來鑒真大師第六次東渡日本獲得成功,因此稱頌南山為吉祥之地。

南山寺選此佳址而建,名山、名寺、名僧長相輝映,使這裡成為海南的第一大福地。

西島

西島儼然已是一個需要保護和珍藏的島嶼,海上項目在亞龍灣刺激得差不多了,這個下午我們各自找了個睡繩,在椰樹的保護下搖晃著瞌睡了一下午。午睡的習慣早已留在了兒時的記憶裡,從上學的那刻起,午睡成了奢侈與浪費時間的名詞。可是在這兒,消磨時光,打個瞌睡唾手可得,才發現這樣的暇逸多麼可貴。

Day5: 自由活動--天涯海角—三亞鳳凰機場

天涯海角

車行至三亞市區約24公裡處的“天涯海角”,似乎有一種到了天地之盡頭的感覺。碧水藍天一色,煙波浩渺,帆影點點,椰林婆娑,奇石林立,那刻有“天涯”、“海角”、“南天一柱”、“海判南天”等巨石雄峙海濱,使整個景區如詩如畫,美不勝收。

古時候交通不便,此地遠離中原,是人跡罕至的蠻荒之地,古代帝王往往將這裡作為流放“逆臣”的地方。被流放的人跋山涉水來到這裡,面對著茫茫大海,他們發出了“到了天之涯,海之角”的感嘆。清代雍正年間,當地官員程哲於命人在此鐫刻了“天涯”二字,後又有文人在另一塊巨石上題刻"海角"二字,從此以後,這裡就成為一處天下聞名的風景點了。

周圍的海邊風景確實不錯,只是人太多,太擁擠。大家都往天涯和海角兩塊石頭的地方擠著拍照片。我們倆干脆不理了,自由自在的到處瞎逛逛,自拍些“藝術照”。



(三亞灣路)


精選遊記: 三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