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村行,共敘滬穗情

作者: 老J

導讀前言 其實早在一年多前,我就和廣州網友會的管理員胖墩在醞釀這個活動了,但一直到今年才得以實現。為了這次活動,我和他還特意在一個多月前去這兩個地方探了路,搞定了當地的一切安排。 上海出發的有31個人,是包了一輛大巴過去的,而廣州出發的有16個人,開了兩輛越野車,剩下的人則是乘火車前往。在臨出發前的一個星期,我們才決定在這次活動中加入“多背一� ...

前言 其實早在一年多前,我就和廣州網友會的管理員胖墩在醞釀這個活動了,但一直到今年才得以實現。為了這次活動,我和他還特意在一個多月前去這兩個地方探了路,搞定了當地的一切安排。 上海出發的有31個人,是包了一輛大巴過去的,而廣州出發的有16個人,開了兩輛越野車,剩下的人則是乘火車前往。在臨出發前的一個星期,我們才決定在這次活動中加入“多背一公斤”的公益活動,讓這次的相聚更有意義。在出發前的一星期內,大家翻箱倒櫃,紛紛找出沉箱底已久並對小學生們有用的書籍,沒有的也去書店或文具店買了書和文具以及體育用品帶上。 這是攜程社區第一次由上海和廣州兩大網友會聯合組織發起的活動,也是第一次在我們的活動中加入了“多背一公斤”的公益活動,而這個公益活動的發起人之一,正好也是攜程社區的斑竹安豬。“多背一公斤”是民間發起的公益旅游活動,它鼓勵旅游者在旅途中進行舉手之勞的公益活動來幫助貧困落後地區的孩子,“多背一公斤”通過“傳遞-交流-分享”三個簡單的步驟為旅游者帶來豐富的旅游體驗,並實現良性的公益循環。順便介紹一下網址:www.1kg.cn。 當我們的大巴開進了流坑的村口時,很多村民都圍了上來,因為他們已經知道今天會有一個捐助的活動,給當地的小學捐贈一些書籍和學習用品,並且將和當地的孩子們進行一些交流。這就是我們所參與的“多背一公斤”的活動意義所在。當然,這只是我們此次行程的一個小插曲,主題卻還是——旅游。 第一部分:讓我們多背一公斤,走入那千古第一村——流坑 早上9點半,從上海出發的我們,在經過了一夜13個小時的車程之後,終於來到了有千古第一村美譽的流坑村。車子停在了村口,大家下車,擠在村口的風味餐館的抽水器前,刷牙洗臉,洗去一夜的勞頓。匆匆吃了董老板早已准備好了的簡單早餐,廣州的朋友們也已經到達了。大家互相擁抱寒暄一翻之後,紛紛背上小包,拿起相機,進村咯。 流坑村占地面積約4平方公裡,是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村,現有村民6000多人。相傳五代南唐升元年間(937~942年)開始建村,興起於宋代,衰微於元代,繁榮於明代,敗落於晚清、民國,全村統性“董”,尊漢代大儒董仲舒為始祖。至今仍保存著明代建築(含遺址)19處,清代建築250多處。流坑的住宅建築,青磚灰瓦,樸實素雅。高峻的馬頭牆,各巷道均以鵝卵石鋪路。 沿著直對著餐館的路,我們先來到了大宗祠遺址。若大的祠堂,因為大火的肆虐,如今只剩下了五根石柱已經它們身後的殘垣斷壁了。站在前面,分明感受到了如同圓明園一般的凄涼和滄桑。幸好,因為熱心人的捐助,原先在一旁的小學已經另擇新址建了校舍,當地村民的孩子們,不再需要日日面對著這份凄涼,去承擔本不應該讓他們承擔的歷史了。雖然有著那一份的凄涼,但這個地方卻不失為一個拍人像的好地方,同行的美女們紛紛在大家的長槍短炮前大擺POSE,一時喀嚓之聲四起,留下美影無數。 告別大宗祠,繼續前行,經過了一片樟樹林,眼前豁然開朗,烏江水在靜靜地流淌,兩岸的農田尚未種出成果來。一座石橋連接了對面的小山丘,山上有一新建的亭子,站在那裡,可以俯瞰整個古村。炊煙升起之時,寧靜的古村顯得一派生機昂然。下了小山坡,到了該吃午飯的時間了,大伙從村中穿過,又回到了村口。 因為惦記著飯後的一公斤活動,大家對面前的美味農家菜也沒了興致,匆匆填飽肚子,將各自帶來的書籍和學習活動用品拿出來堆放在了一起,清點了以後,大家帶上這些,由一個小學生帶路,一起前往村南的新校舍。流坑小學是一座完全小學,共有學生600多人,除了一年級有三個班外,其他二至六年級都有兩個班。同學和老師們早就在學校的操場上翹首以盼了,我們一到,就紛紛圍了上來,在我們將帶來的物品整齊地堆放在書桌上的時候,我看到了同學們那渴望的眼神,和老師們發自內心的喜悅。廣州的領隊攜程自助線路的斑竹胖墩先向大家解釋了多背一公斤的含義,然後在攜程七嘴八舌的斑竹馬褂和廣州網友會管理員PK的主持下,我們先與同學們一起高歌一曲少先隊隊歌,之後大家又與同學們玩起了跳繩和顛乒乓球的比賽,比賽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讓他們能感受到快樂,和領到獎品的喜悅。游戲結束後,我們向在場的所有學生頒發了鉛筆和練習本,並將其余的課外讀物等書籍和其他剩余的學習用品、體育用品交給了校長。還和同學老師們一起合影留念。活動是短暫的,但相信我們帶去的快樂會長久留在同學們的心中,並一直會作為一種動力,讓他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之後的時間,我們繼續在村子裡四處轉悠。一路走來,發現當地的村民非常的淳樸,白天基本都不關門,隨時都可以走進去參觀,他們還非常樂意回答你的問題,給你講解。這裡的古宅屬於贛派建築,和徽派有所不同,而且大多缺乏修繕,顯得滿目滄桑。村中有一龍湖,湖上建有一座風雨廊,現在卻成了賣菜的集市。再往南一點,便是最古老的建築--狀元樓。由於缺乏修葺,古樓已是破舊不堪。匾額上的”狀元樓”三字,牆上的麒麟和鹿子圖案還是隱約可見。回頭匆匆走過風雨廊,七拐八轉之後,發現了一座古戲台,搭建在了一間大房子內,兩側還有二層。裡面正在熱鬧地演著戲,很多村民都在看,可惜我們沒時間了。 聽說為了保護這些古建築,村裡已經規劃了要把全村遷到離村口大約有一公裡遠的地方建個新村,在進流坑牌坊的地方,已經矗立起了一塊遠景規劃的廣告牌。可是我想,這個古村要是沒了人,不就死氣沉沉了,那還值得我們跑這麼遠去感受這份古樸和安詳嗎?村裡要發展,村民要提高收入,流坑會不會是下一個西遞、宏村?矛盾啊…… 因為第二天還要去渼陂,下午四點半,我們告別了古村,帶上幾個廣州的朋友們,上車前往位於兩個古村之間的永豐縣住宿。 第二部分:永豐的FB之夜 車到永豐的恩江賓館,才6點不到,房價是上次探路是就和老板談好的80元/間,房間數量也早就跟老板傳真確認了,結果在分房時賓館還出了點小差錯,少給我們幾間房,還好之後總算都解決了,經過交涉,還給我們把一間沒有衛生間的房間換成了豪華套房,也給我們晚上的十中全會提供了很好的場所,也算是因禍得福吧。 等把所有人都安排進了房間,已經到了吃飯的時間了。晚飯就在賓館二樓的餐廳,160元一桌,14個菜1湯,真便宜啊,而且菜的味道和質量也比流坑的午飯要好太多了。大家分五桌入座,廣州和上海的已經互相混入對方的陣營了,因為我們這次提倡不搞對抗,要搞混戰,呵呵。 酒是不能少的,但吃飯的時候還只是序曲,一箱箱啤酒搬了進來,在菜吃得差不多的時候,一場混戰是再所難免,有主動單挑的,有被“群起而攻之”的,據阿裡豬豬在游記裡自稱,這兩項都有他的份,並且還都是屬於主角的。在餐廳吃得差不多了,我們上海去的有一小股部隊在藍花花同志的帶領下到三樓K歌去了,而剩下的大部隊和廣州的朋友們一起來到了五樓套房,進行下一項議程——“十中全會”。 所謂的“十中全會”,就是大家拿出各自帶來的酒,一種種地喝過去。共計有西鳳、琅琊台、清酒、黑牌威士忌、兩種美國加洲紅酒(格格越洋帶來)、伏特加等一共11瓶。開始的時候還只是品酒,漸漸的,有喝醉了被抬進房間的,有喝多了在門口進行男女格鬥的,有喝倒了趴在別人身上的,也有憋不住頻繁跑廁所的,當然,也有清醒地還能劃拳的……一時間是戰火紛飛,硝煙彌漫。當然,這硝煙還得感謝我們的會員小老鼠帶來的十支大衛多夫的雪茄,雪茄配美酒,真是再好不過。 慢慢地夜深了,人也越來越少,最後12點,大家各自回家睡覺,據說事後有人狂叫郁悶,至於為何,還得保密,嘿嘿。 第三部分:廬陵文化第一村——渼陂印像 首先,在寫這部分游記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廬陵文化”。 廬陵文化是一種地域文化,是有史以來生活在廬陵一帶的人們共同創造的精神財富,包括思想、道德、觀念、文學藝術等意識形態以及人們的行為方式等,指的是吉安的古、近代文化。不少專家認為,下限時間應以辛亥革命為界。廬陵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的精髓是“文章節義”,具體內容十分豐富,包括青銅文化、陶瓷文化、農耕文化、宗教文化、書院文化、科舉文化、名人文化和民俗風情等,有鮮明的地方特征,是贛文化的重要支柱。廬陵文化的覆蓋範圍應包括秦漢時設立廬陵縣、郡所轄地域,以吉泰盆地為中心,輻射開去。不僅現在吉安市所轄兩區、一市、十縣屬廬陵文化圈,與贛州、撫州、宜春、新余接壤處也受其影響,如蓮花和興國贛縣、樂安等部分區域,不少文化傳統內涵與廬陵文化是相似、相通的。 好了,接下來該言歸正轉了。 早上從永豐出來,大巴一路飛弛,大約一個半小時後,終於停在了渼陂古村的入口處。入口的廣場明顯是新建的,嶄新的青石板鋪就的地面,嶄新的牌坊矗立在眼前。一旁的售票廳窗口緊閉不見人影,我們也就欣然進入,省了30元的門票,哈哈。 一眼望去,一池碧水後面,一座恢弘的祠堂首先映入眼簾,遠遠地就能看見“翰林第”三個大字的牌匾高高懸掛在大梁上。走進一看,下方還寫著“紅四軍總部遺址”。大門上方又掛著一片“梁氏宗祠”的牌匾。祠堂也叫“永慕堂”,是古時的議事堂。據說這名稱是因為祠內子上37對“嵌頭字”對聯都以“永”和“慕”開頭而得名的。左右兩側邊門分別上書“入則孝”、“出則第”,對應古時的“忠孝兩全”,典型的儒家人格,圍繞牌匾的幾幅水墨畫依然清晰可見,畫筆工細。祠堂占地1200多平米,37根暗紅色石柱上的對聯都出自古時村裡的能人學子。 走出翰林第,開始進入那迷宮般的小巷。有些小巷窄得僅能容一人側身通過,但穿出去,卻又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古宅一座連著一座,小巷一條接著一條,轉來轉去,卻又看到了一所祠堂——“軒公祠”。軒公祠的規模遠不如翰林第,但自有一番尊嚴。兩個偏門左書“修紀”右書“敘倫”,祠堂前面是小片空地,對面是白色影牆,與影牆向外成90度直角的就是一道門,門頭的飛檐就是剛才第一眼看見的游走於暗色天空的檐角。出門回頭,才發現這就是“古槐第”,與之成直角的軒公祠影牆上寫著“多留余地”四個大字,耐人尋味。轉過古槐第是一片相對寬闊的鵝卵石路,路邊一棟帶有陽台的建築吸引了我,雖然整體風貌與其它建築基本相似,但感覺卻是當時中西結合的典範。瞧著地圖上有小教堂,請教一村民,卻得到了茫然的眼神,我也茫然地回謝了他,繼續轉路,回首間,卻發現那有著陽台的建築側牆上赫然掛一木牌,上書“小教堂“三字,正可謂是遠在天邊,近在眼前,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感覺油然而生。 據介紹說,村裡共有28口大大小小的池塘,據說這跟天上的28星宿有關,更為叫絕的是每口池塘下邊都有水道相連相通,在不同的季節自動調節每一口水塘的水位。具體是否真有28口不得而知,在狹窄的巷子裡行走,倒是經常眼前豁然一亮,眾屋捧月似的出來一口池塘,砌邊的石板和青磚一看就知道年頭不短,青綠的苔鮮襯托著碧綠的池水,倒也相映成章。 拐進一條小巷,穿過一道廊門,一條一丈見寬的小街道橫然眼前。路面中心用一條條青石板拼接延伸,兩邊鋪上大小均勻的鵝卵石,路兩邊是建築風格、規模基本一致的老式臨街木門板店鋪,褪色的門板依稀可辨當年的紅色,白牆更是斑駁離析,裸露出青色的火磚。冷冷清清的街道和店面,早已沒了往日繁華的景像,唯一還能顯現的只剩下白牆和門楣上殘破但字跡清晰有力的招牌字號。街道雖然不長,但是略呈S形的布局讓你看不到兩邊的頭尾,就像歷史本身那樣,藏頭隱尾,據說當年著名的電影“閃閃的紅星”中就有這條老街的身影,我不由得猜想,那些招牌是不是當時拍完電影所留下的呢。 沿著老街一路南行,轉過一個拐角,看到了一家農家餐館的招牌,此時已經飢腸轆轆,進去點了菜,吩咐老板燒好了叫我們,便急著從門口的小木橋走去對岸,因為,那裡一大片黃燦燦的油菜花,早讓我們把飢餓感拋到了九霄雲外。走上木橋才發現,整個木橋由六條細木棍拼成寬兩尺長三丈的一節,一共12節,每兩節的接口下面是呈八字型的木支架支撐,走在上面晃晃悠悠,不由得讓我這個平衡能力差的人膽戰心驚。 好不容易走到對岸,老板卻叫我們去吃飯了,真是作弄我嘛。大伙匆匆在油菜花前拍了照,又趕緊回去,畢竟肚子在提抗議了。餐館門前有一平台,正好可以幾張桌子。坐在露天的平台上,吃著美味佳肴,欣賞著眼前的美景,聽著富水河流淌的聲音,真是一種人生享受啊。 時光匆匆而過,一晃眼兩天就要過去了,吃飽喝足,就要跟廣州的朋友們告別了。大家又一起來到河邊的沙灘上合影留念,此間阿裡豬豬又稱被美女們踩在腳下,飽受虐待,此乃提外話,暫且不表。上車的時間到了,大家依依不舍,相互擁抱道別,相約來年再聚。

(注:關於這兩個地方的功略,請到自助線路裡查閱我的帖子。)



(集體照)



(捐贈的部分書籍)



(流坑大宗祠遺址)



(渼陂老街)



("多背一公斤"的活動現場)


精選遊記: 吉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