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感憶

作者: F99

導讀敦煌感憶何以記事以敦煌為首,是以久聞其沙漠之花,久仰其藝術瑰寶。身臨其境之感非言辭能表。非為其富麗堂皇,非為其壁畫彩塑眾多,只為那種銘刻於心的感受,那種神交。 敦煌是一個很小的城市,古老的房子、街道,還有遠處的山,都是黃黃的,一種西北特有的顏色。那天,我們一早出發了,越野車載著我們出了城市,飛馳在不是很寬的公路上。放眼望去,極目處是 ...

敦煌感憶何以記事以敦煌為首,是以久聞其沙漠之花,久仰其藝術瑰寶。身臨其境之感非言辭能表。非為其富麗堂皇,非為其壁畫彩塑眾多,只為那種銘刻於心的感受,那種神交。

敦煌是一個很小的城市,古老的房子、街道,還有遠處的山,都是黃黃的,一種西北特有的顏色。那天,我們一早出發了,越野車載著我們出了城市,飛馳在不是很寬的公路上。放眼望去,極目處是沙海沙山,看不到一絲綠意。人們都說在這樣的地方可以看到海事蜃樓,我們四處觀望,也沒有看到什麼。映入眼簾的除了路邊的電線杆,偶爾也有一兩棵枯樹。這地方無水無樹,飛鳥也見不到,簡直就見不到有生命的東西。敦煌也曾是繁榮過、昌盛過的地方,那該在哪裡才能見到呢?正想間,一片綠色映來,我們的汽車駛進了一條兩旁植有綠樹的大道。霎時,感到就像久經嚴冬盼到了春天,久處沙漠見到了綠洲,我們精神為之一震,汽車也更輕快地馳向前方。我們看到離公路不遠的沙山崖壁上有許多洞口,司機師傅說那就是洞子(研究院的人稱到洞窟去工作等為上洞子),前面就是敦煌莫高窟了。

敦煌莫高窟藝術寶庫,是我長久以來夢想著的地方,此次有幸來此,並能在此逗留幾天,心中實是感激上蒼。想來西北荒漠,絕非隨時能至之地。現在,每天上洞參觀,特別敦煌研究院院長段文傑老先生,副院長樊錦詩女士,以及保護所所長李最雄先生,給我們優待,特許我們看了好幾個特級洞。李先生還每日陪我們上洞參觀。我願已償,而且感到上天賜我太多。記得有一天,從洞子上歸來,我在記事本上寫了如下幾個字:看罷洞中千般,了卻人間萬種。當時也並非特意為某鐘感想而寫,只是信筆寫來,參觀時,洞中的感受反映在腦子裡罷了。確實,這些藝術瑰寶給我的不只是藝術的審美感受,是一種實難以名狀的精神上的震撼,即使是瞬間,也感到是一種淨化,精神已隨之而去,這也許就是藝術的崇高能給人們的震撼吧。

敦煌莫高窟開鑿在鳴沙山麓東段的礫石斷壁上,南北長約1600米,岩壁高約50多米。唐碑記載,這些洞窟開鑿始於公元366年,大部分集中在南面1000米的岩面上(北面有壁畫的洞窟只有4個),北魏至元代有壁畫和雕塑的洞窟有492個。

敦煌莫高窟的洞窟分為不同的等級:特級、甲級和乙級。一般對外開放的都是乙級洞。我們來到研究院後,老院長接待我們,為我們介紹了研究院的歷史、發展與規劃。院長是一位敦煌研究的老專家,他從1942年就來到敦煌,研究莫高窟的壁畫、彩塑、經文及變文,可謂傾注了畢生的精力。聽著介紹,一種敬佩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生。像段院長這樣的專家,為我們民族的文化藝術,不記名利,不顧條件的艱苦,在西北荒漠一干就是幾十年,這是怎樣的獻身精神。

我們參觀了近40個有代表性的洞窟,欣賞著不同時代的藝術,就好像是在讀一部古代歷史。這裡的雕塑有神界的佛、菩薩和天王,也有人間的凡人百姓,人物不同,形像各異,但一個個栩栩如生,令我們贊嘆古代藝術家們的藝術造詣。我們在過目歷史,我們在欣賞藝術,留給我們的是對古代人民創造性的偉大藝術,對我們偉大祖國璀璨藝術、文化的敬佩、贊嘆。

在敦煌的幾天,我們住在市內飛天賓館,一個市內很寧靜的地方。每天一早,我們乘車到離市內25公裡處的莫高窟參觀,中午回賓館用餐,稍事休息,再到洞子上參觀。我們每天早餐都要喝好多水和奶。有一次,想到我們怎麼從未去過衛生間,後來才醒悟,是這地方氣溫很高,而且非常干燥,所攝入的水分很快就蒸發掉了。這也是一個可稱奇的地方了。

在敦煌這一歷史名城附近,還有兩處名聞遐爾的自然景觀,就是鳴沙山和月牙泉。參觀了莫高窟後,再到這兩處地方一游,好像就更能體會在這神聖的地方有如此奇妙的自然造化。鳴沙山是兩座走勢不同的沙山,就在兩座沙山交彙的山腳下,有一汪形似月牙狀的水泊。按自然常理,在沙漠之中有水已屬罕見,能在沙山腳下與之共處,且歷數百上千年經久不枯,則更令人驚奇。

何為鳴沙山,當人們從山頂上向下滑時,如人數眾多,就會聽到鳴響。據說尤其在日落黃昏時分,能聽到兵戈交錯的聲音,宛如身在古戰場,依稀能見到古時雙方兵馬相交,刀槍並舉的戰鬥場面。這鳴沙山,千百年來,屹立與此,旅游業開展起來後,游人不斷增多,滑沙成為一個旅游項目。沙山的高度因人們滑沙有所下降。當地管理部門為防止沙山繼續降低,曾在其附近植樹,一防沙山高度下降,二防沙子滑向月牙泉,會淹沒它。但效果卻相反,所植樹木改變了原有的風向,又減小了風力,破壞了原來有利於沙山和泉水互存的自然規律。這規律就是時有強風從兩座沙山之間向上揚沙,這種不斷的作用力使得沙子又向上堆積,不至於向泉水處滑下。後來,人們認識到這一點,已將其恢復原狀。可見自然力的偉大,尤其在這神聖的地方,正是這種神奇的自然之力,形成了沙山與泉水比鄰相處,永世留存的奇觀。

本想爬上山頂,因天氣酷熱,又背了相機等,爬到半山,就感到體力不支。站在半山腰向西望去,太陽正落向西山,月牙泉水面映照出太陽的波光。一幅日月交暉的景像。我拍了幾張照片,取名為日月同暉。

近見報載,當地管理部門為保護鳴沙山,封閉了其中一座,暫時禁止游人蹬爬滑沙,經過一年的保護性封山,這座沙山的高度上升了結米多。如此處理,月牙泉將永遠不會為沙山所淹沒。


精選遊記: 敦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