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people的山西之旅(五台山)

作者: lqpeople

導讀接下來的幾天,都是在一個又一個的寺廟群中穿梭度過的,謂之寺廟行! 6月2日,天氣晴朗 一大早起來,又去了一趟郝剛剛羊雜館,因為今天就要離開太原到五台山去了,再回味一下人間美味。可惜,今天的感受跟昨天的大不相同,也許是不習慣羊雜割的亂七八糟,感覺還是羊肉的味道來得更鮮美一些,又也許,天下美好的事物都是不能享受太多的,否則就要變味了! 早飯 ...

接下來的幾天,都是在一個又一個的寺廟群中穿梭度過的,謂之寺廟行!

6月2日,天氣晴朗

一大早起來,又去了一趟郝剛剛羊雜館,因為今天就要離開太原到五台山去了,再回味一下人間美味。可惜,今天的感受跟昨天的大不相同,也許是不習慣羊雜割的亂七八糟,感覺還是羊肉的味道來得更鮮美一些,又也許,天下美好的事物都是不能享受太多的,否則就要變味了!

早飯後,車子離開太原,往五台山進發。路上,導游為我們唱了一首耳熟能詳的歌:《人說山西好風光》,但是放眼望去,一路上的山是光禿禿的,汾河的水也早就斷流了,“地肥水美五谷香”的田園美景,怕是只能留在美麗的歌聲中了!

車到五台山,行駛在盤山公路之中,滿山郁郁蔥蔥的植被開始茂盛起來,吃過此行最難吃的一頓中飯後,我們開始寺廟之旅。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地區東北部,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點北台葉門峰海拔3058米,被稱為“華北屋脊”。是一個融自然風光、歷史文物、古建藝術、佛教文化、民谷風情、避暑休養為一體的旅游區。五台山是佛教文殊菩薩的道場,為中國四大佛教聖地之一。相傳這裡最早的佛教寺廟始建於東漢,經歷代修葺擴建已形成一定規模。現存寺院48處,僧尼數百人。五台山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古建成群、文物薈萃、珍品雲集,是中國古建、雕塑、繪畫的藝術寶庫。五台山號稱108寺,而我們游覽的只是其中的精華:菩薩頂、顯通寺、塔院寺、鎮海寺、五爺廟。

菩薩頂位於五台山台懷顯通寺北側靈鷲峰上,是五台山五大禪處之一。五台山為佛教四大名山,文殊菩薩的道場,菩薩頂又是傳說中的文殊居處,故又名真容院,亦稱文殊寺。該寺創建於北魏,歷代重修,明永樂以後,蒙藏教徒進駐五台,大喇嘛居菩薩頂,菩薩頂成了喇嘛廟之首。這也是我們此次山西之行,看到的寺廟與江南寺廟的顯著不同之處。清康熙,乾隆二帝幾次朝拜五台山,在菩薩頂住宿,書匾題銘,撰寫碑文,後即興工重建。現存建築為清代遺構,形制,手法及雕刻藝術,多參照皇宮宮式制度營造。寺居山頭,地勢較高,門前築石階一百零八級,石級上有牌坊三間。山門內有天王殿,鐘鼓樓,菩薩殿,大雄寶殿等主要建築。兩側有配殿,後部有禪院,轉廊,規模完整,布局嚴謹。菩薩殿重檐歇山,副階周匝,大雄寶殿單殿五脊,勾欄圍繞,全部建築均用三彩琉璃瓦覆蓋,歷經幾百個寒暑,色澤如新,其中尤以孔雀藍釉色最引人注目。寺內康熙御碑方座螭首,矗立在前院。乾隆御碑在東禪院碑亭內,用方形巨石雕成,碑高6米,每面寬及1米,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鐫刻。

從108級台階拾級而下,經歷了一場突如其來的山雨,真是六月天,娃娃臉,說變就變啊!順便看了看當年魯智深醉打山門的地方,試著舉了舉智深和尚當年舉過的兵器,居然能舉起來,不禁佩服了一下自己,哈哈。

雨停後,我們一行到了顯通寺。顯通寺規模較大,歷史最古。寺周山巒起伏,寺內殿客巍峨,蒼松翠柏,參插其間,一派佛教勝地風光。據《清涼山志》記載,該寺始建於東永平年間,初名大孚靈鷲寺;北魏孝文帝時擴建,因寺側有一大花園,賜名花園寺;唐武則天時曾改稱大華嚴寺;明太祖重修,賜額“大顯通寺”;清又重修,形成今日規模。寺字面積8萬平方米,各種建築四百余間,中軸線殿宇七座,無一協同。兩廂配殿嚴整齊備,齋堂禪院完好無損,其中銅殿三間,鑄造精巧。柱額花紋,格扇欞花,全以銅鑄鉤勒而成。銅塔兩座,高8米,形制秀美。門前鐘樓,雄偉壯觀,內懸萬斤銅鐘,擊聲可及全山。磚構無量殿, 寬七間深四間,重檐檐山頂,規模宏偉,磚雕精致,內供無量壽佛、上部藻井、華嚴經字塔及各種供器,均為有價值的歷史遺物。在五台山諸寺中,顯通寺規模最大,歷史最古,俗稱“祖寺”,據說朝山禮佛者,必先拜謁顯通寺。

出了顯通寺,就是塔院寺了。塔院寺位於五台山台懷鎮顯通寺南側,原是顯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時獨立為寺,改用今名。寺前有木牌坊三間,玲瓏雅致,為明萬歷年間所築。寺內主要建築,大雄寶殿在前,藏經閣在後,舍利塔位居其中,周設廊屋,東列禪院,布局完整。各殿塑像保存完好,藏經閣內木制轉輪藏二十層,各層滿放藏經。供信士禮拜與僧侶頌誦。一進寺內,就看到有五個喇嘛在行五體投地的大禮,每個人的前面,或者放著佛珠,或者放著鐘表,以便記數,旁邊還有兩個俗家的信徒,也在朝拜,真是虔誠啊!寺內以舍利塔為主,塔基座正方形,藏式,總高約60米,全部用米漿攔和石灰砌築而成,在青山綠叢之中,高聳的白塔格外醒目。塔剎,露盤,寶珠皆為銅鑄,塔腰及露盤四周各懸風鐸,風來叮當作響,極富古剎風趣。台懷諸寺,群山環峙,塔院寺位居在前,高大的白塔引人神往,人們把它看作五台山的標志。

下了塔院寺,就來到了五爺廟。據說這裡是五台山香火最旺的一處寺廟,我也入鄉隨俗,給我明天參加貝因美冠軍寶貝台州總決選的兒子許了一個願,承諾如果得到冠軍的話將帶兒子來還原(順便再次游覽一番山西美景),可惜在第二天到雲崗石窟的路上,電話得知沒有如願,看來事在人為,還是不錯的,臨時抱佛腳,只能是抱憾而歸了!

參觀完位於台懷鎮的寺廟群之後,我們又驅車來到位於五台山台懷鎮南5公裡山腰處的鎮海寺。此地兩山夾峙中,中峰徽緩,古柏蒼翠,山花遍野,風景頗為秀麗。寺側清泉,長流不息,名曰海底泉。相傳此泉即為海眼,龍王九子貪戀民女,橫溢成災,文殊發覺降大鍋鎮之,後人於此建寺,名曰鎮海。清代建造,內有康熙五十年(1711年)御制碑文。寺前坡道崎嶇,現存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佛殿,宣教殿,左右配殿等,各殿佛像俱全,皆為清塑。寺南側為永樂院,清章嘉活佛的住所,院內石雕十五世章嘉佛塔,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造,傳為金頂玉葬。塔周雕佛傳故事,上部為四方佛像,周設廊屋,畫十大明王和十二圓覺菩薩。十五世以後,歷代章嘉皆到此避署,蒙藏教徒朝山禮佛,多要到此,瞻仰活佛。

在鎮海寺的山腳下,同事們都在買紀念品,我照例買了一本書,《五台山一百零八寺》,信手翻來,又長了不少見識。可惜一路參觀都是走馬觀花,身在此山中,此中精義卻只能通過書本才能領略,可悲!

晚飯還是在中午那家飯店吃的,因為自己加了個羊肉火鍋,感受也截然不同了!美滋美味地吃完飯,照例天還是亮的,於是在飯店旁的街上逛了逛,居然冷冷清清的,大多店鋪都關著門。想想有時候旅游景點熙熙攘攘的不爽,沒想到冷冷清清的同樣也不爽,不過,關我什麼事呢?

躺在雲峰賓館的床上,挑燈夜讀,12點鐘,看完了余華的《兄弟》,在李光頭的飛黃騰達中,我安然的進入了夢鄉。


精選遊記: 五台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