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廊橋,可愛的泰順人(杭州自駕車)四

作者: 詠絮無才

導讀5月4日大家早飯完,在約定的停車場集合,特意問了koko睡眠怎麼樣,koko笑著說沒事沒事,估計也舒服不到哪裡去,呵呵。出發了,富春帶著我們去了三魁邊上的劉宅橋,我們最開心的就是在上面抽簽,一個個對著牆壁上的簽號看結果,謎底都還不錯,楊大嫂的最好了,上上之簽,大家心裡也就安穩了。 Ps:劉宅橋 位於三魁鎮劉宅村水尾,又名仙洞虹橋,建於明代永樂三年( ...

5月4日大家早飯完,在約定的停車場集合,特意問了koko睡眠怎麼樣,koko笑著說沒事沒事,估計也舒服不到哪裡去,呵呵。出發了,富春帶著我們去了三魁邊上的劉宅橋,我們最開心的就是在上面抽簽,一個個對著牆壁上的簽號看結果,謎底都還不錯,楊大嫂的最好了,上上之簽,大家心裡也就安穩了。

Ps:劉宅橋

位於三魁鎮劉宅村水尾,又名仙洞虹橋,建於明代永樂三年(1405年)。為木平橋,二層重檐,是泰順眾多屋式木平橋中造型最為精巧別致的一座。

木平橋一般都建在溪面並不寬闊的溪流之上,全縣共有22座木平橋,劉宅橋的年代為最久遠的。先後經歷了三次大修,模樣依舊。在沒有公路之前,該橋是泰順來往福鼎的必由之路。走回來的路上,看到一戶人家曬著一片片白色的圓餅(很薄,和印度飛餅一樣),不知道干嗎用的,屋裡沒人,沒辦法給解釋,後來追上富春他們,我又忘記問了,記性不好,要命的笨。接著就開車直驅仕陽鎮,富春建議我們先到仕水矴步,回來的路上看胡氏大院,我們欣然接受,碇步較長,以前查資料,看到網友評價周邊環境怎麼差,湖上垃圾怎麼多,這次看來倒是清爽很多,不知道是不是政府和當地人重視了,改善了,如果這樣,就讓人欣慰很多了。在這裡,一行人拍了第一次的全家福:夏師父,富春,楊大嫂,楊大哥,左左,koko,牛和我。看看照片,都笑成晴朗的天了。

Ps:仕水矴步修建於清嘉慶年間,架設於仕陽鎮溪東村一段平坦寬闊、水流平緩的河面上。全長144米,共233齒,每齒分高低兩級,高的那級可供肩挑扁擔者或漲水時行走,低的那級可容兩人並肩而行。對於石料的選擇,建造者也頗費苦心:高的用的是白色花崗岩,低的使用的是青石。這種顏色與石質的搭配,不僅美觀,更可以使夜行者可借星月微光的反光而暢行無阻;在漲水時,路人也可清晰地看見。其中還有更深的含義:石取其堅,計永年也;色取其白,昭利涉也。然後就到胡氏大院,據富春講,現任的泰順旅游局局長就是這家的人,感覺很牛的哦。走進一看,裡面非常的干淨,住戶都很有禮貌,無論老少,你有什麼不明白的,就會笑笑的給你講解,一點沒有什麼不耐煩的感覺,很不容易哦,要是我,面對別人千篇一律的提問,肯定沒一點耐心了。所以,感覺非常的好,最最值得一提的是,偶們在院裡的走道上拍攝了一組超美的十二手觀音,還有印度版的十二手觀音。

Ps:胡氏大院

位於雪溪鄉橋西村,當地人也稱其為石門樓。胡氏大院是泰順縣少有的大型合院式民居,不僅規模大,建築工藝也非常精致,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

胡氏祖上原居住在慶元官塘,明順德年間,胡家先人胡道嚴遷徙至泰順雪溪西岸,從此在此地安居樂業。傳至胡東偉一代(清嘉慶年間),家道昌盛,逐漸開始大規模地建造住宅,大院共經前後三次的建造才形成我們今天看見的規模。下面要去的地方是任何一個旅游者都不會錯過的,也是泰順六大必看廊橋之一:泗溪鎮姐妹橋。

Ps:溪東橋

位於泗溪鎮,因橫跨鎮內東溪之上而得名。因與跨北溪之上的北澗橋謠相呼應,又因兩橋的結構形式和造型基本相同,皆為“蜈蚣”結構的木拱廊橋(虹橋),人稱“姊妹橋”。兩橋之間的淵源還不止這些,事實上他們是由師徒倆建造的。師傅造了北澗橋,溪東橋則由徒弟主事。由此,人們又稱這兩橋為“師徒橋”。

溪東橋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年),清乾隆十年(1754年)重表,道光七年重修。共建橋屋15間,中央3間為宮殿式的主樓,構架飛檐翹角。橋棟上塑造“鰲魚雙吐水”,棟下塑造“唐僧取經”及梅、蘭、竹、菊等諸多工藝,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橋下溪水清澈,橋的另一側是一抹遠山,近處有兩座高山,獅子縫與將軍峰。據當地人講,此橋與其周圍環境形成了“將軍逗獅”的風水模式。紅色的橋身映襯在青山碧水中,更顯輕靈秀美。溪東橋,我們都感覺是最精致的一座,特別是彩色的圖畫和雕刻。還有一點,如果不是富春提醒,我們都不知道橋邊石頭上,一條紅色的刻度線是干嗎用的,你看看是怎麼回事???答案:2005年9月1日的晚上,泰順因為台風,暴雨,水位狂漲,差點淹沒兩邊的房屋和橋梁,這裡刻度來留念,並紀錄,這是我們自己猜的,不一定是正確答案。

Ps:北澗橋

位於泗溪鎮下橋村,因跨北溪之上,故此得名。始建於清康熙十三年(1675年),後經6次重修,至今容顏不改。

北澗橋是宮殿式重檐,結構精巧,造型古樸。然而北澗橋的美不僅美在橋本身的輕靈飄逸或是擁有虹橋的獨特結構,更美在橋周圍的環境。兩條溪水在橋邊彙合,溪水清澈見底,水面上還有一條用石梁搭起來的小石橋,接以矴步。沿著溪岸,一條小路將人引向橋頭和村子,兩株大樟樹立於橋頭,且都有上千年的樹齡了。大樹的虯根牢牢抓住橋基周圍的石土,使得北澗橋歷經數百年的風霜而無大礙。

北澗橋原建在它上游30米處的地方,如今那裡還存有舊橋遺址。關於原橋為什麼會毀掉,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400年前的一天,一名老婦手牽她的孫兒智周欲過北澗橋。其時恰有兩位仙人在橋上下棋,老婦便說:“請二位讓我孫兒智周過橋。”仙人誤以為老婦說的是“知州”,便隨口吟道:“八十婆婆到此游,手牽孫兒稱知州,此人若有知州做,北澗橋頭水漂流。”誰知十多年後,這名叫智周的孩子竟真做到了知州。就在他當知州的那年冬天,泗溪發了一場大水,把北澗橋衝走了。於是康熙十三年,下橋村人在原址附近,重新建造了一條木拱橋,即我們現在見到的北澗橋。這故事似乎是虛構的,然而在當地林氏的家譜中,竟當真有智周這個人。於是這其中的真真假假還為美麗的北澗橋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然後就步行到北澗橋,感覺就是:橋因景美,景以橋最。橋邊有一個周姓退休老師,自己出資,辦了一個簡陋但是非常詳細的廊橋展覽館,每天拿著一個鞭子,不厭其煩的講解廊橋的故事,泰順的人文。旁邊似乎是周的女兒,在賣一些泰順的明信片和書籍,剛好有我喜歡的《行走廊橋》,便興奮的買了一本,看看楊大嫂和koko,左左,都有所獲。這座廊橋的模型,是我走進屋子後面,爭得周老師的老婆同意後,讓牛和富春搬出去拍的,應該是新的模型哦。快到中飯時間,我們堅持餓著肚子,撐到筱村鎮,楊大哥等了幾天的吃土雞的願望終於實現了,每頓都是野菜,溪魚等特色菜,加上土雞,讓我們狠狠的飽了一次。要去看最怪的文興橋了,還有雷老夫人,郁悶的是我們的相機沒電了,宣告結束,只好占左左和富春的油,讓他們給牛和我哢嚓了幾張。雷竹老人不在,可能出門去了,門鎖著。楊大哥和牛都是機械出身,特別是楊大哥,對機械原理是一點就通,泰順的廊橋,他看了一座,就全明白制造的原理了,昨天晚上還很好的給我們分享了下,並且當場拿了筷子模擬了一把。本來我只對形態上的美感興趣,被楊大哥一番評價,竟也有探究廊橋結構的欲望,這不,我們就在文興橋下研究起來了,為什麼這個橋這麼特別,兩邊不協調。楊大嫂和我們最後得出結論,是衝擊層和緩衝層的原因,受力程度不同的問題。

Ps:文興橋

位於筱村鎮坑邊村,橫跨玉溪之上,全橋長46.2米,寬5米,為疊梁式木拱廊橋。該橋始建於輕鹹豐七年(1857年)民國十九年重修。文興橋是泰順地區現存廊橋中環境較好的一座,保存完好。

文興橋的的結構非常奇特,左右不對稱的結構使得該橋在泰順眾多廊橋中倍受關注。相傳當年建造該橋時的把墨師傅是金華人,他帶了一名當地的請難為徒。造橋時徒弟怕自己負責的一端不牢固,而加用了幾籮鐵釘,因此該橋橋身向少鐵釘的方向傾斜。另一個傳說則是說當年建橋的時候,請來兩位師傅,分別從兩岸同時建造。兩位師傅對於造橋的方案各執己見,互不讓步。當造到中間時,才發現兩邊的高度不一樣,這時已來不及拆了重造,只得傾斜著合龍。兩個故事孰真孰假,或是兩個都是人們的想像,現在已不得而知了,唯有橋下奔流而過的溪水才知其中奧妙吧!閑暇時,雷竹老人就這樣靜靜守護在廊橋上(自發的,沒有收入的)。最後一站就是徐嶴古村落。我們參觀後的感覺一如下面的解說。

Ps:徐嶴古村落

位於筱村鎮,是泰順縣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村落具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澱,而且形態上古樸自然。

雖然古村名“徐嶴”。可村中的居民卻不姓徐,而姓吳。據記載,宋宣和年間,方腊作亂,徐震(泰順仙居人)率兵抵抗,不幸犧牲,在扶柩返鄉的途中,經玉溪(今徐嶴前面的溪流)時顯靈,天降甘露。因此地久旱而歉收,如今卻連年豐收。於是村民將這個塊地方命名為“徐嶴”,以此紀念。

徐嶴村內街巷縱橫,路面鋪以鵝卵石,民居錯落有致地分布在街道兩旁,頗具韻味。村內可參觀:文元院、舉人府、吳氏宗祠等古建築。

如今村中已很少有人居住了,顯得寂靜而荒涼,到處都彌漫著一派頹廢的氣息。當年的繁華已經凋零,讓觀者心中惆悵不已。在筱村鎮,楊大哥夫婦將和我們分別了,雖然是短短的3天,了解也不是特別多,但是楊夫婦的豪爽,大度,真誠讓我們非常難忘,百年修得同船渡,真是緣分吶。楊大哥夫婦從筱村回到羅陽,走景寧線路回杭州,富春搭他們的車子到羅陽。左左,koko,牛和我,由夏師父開車到溫州的永嘉,開始我們另一斷旅程:楠溪江古村落之旅。


精選遊記: 泰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