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qpeople的山西之旅(雲崗石窟)

作者: lqpeople

導讀2006年6月3日,下午,晴朗下午,我們來到了位於大同西郊的雲崗石窟。車子一路行來,從市區開始一路顛簸,到了雲崗附近居然一馬平川起來。導游告訴我們,雲崗石窟位於國家大型能源企業-山西煤礦附近,石窟裡的雕像飽受運煤車和煤灰的困擾。後來此事驚動了國務院,下令將經過雲崗石窟的國道改道,將運煤車從另外一條道路外運,而將原先的國道改建成旅游觀光線路� ...

2006年6月3日,下午,晴朗下午,我們來到了位於大同西郊的雲崗石窟。車子一路行來,從市區開始一路顛簸,到了雲崗附近居然一馬平川起來。導游告訴我們,雲崗石窟位於國家大型能源企業-山西煤礦附近,石窟裡的雕像飽受運煤車和煤灰的困擾。後來此事驚動了國務院,下令將經過雲崗石窟的國道改道,將運煤車從另外一條道路外運,而將原先的國道改建成旅游觀光線路,國家對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力度由此可見一斑。

大同舊稱平城,是北魏的都城。雲崗石窟位於大同市西郊16公裡處的武周山南麓,依山勢鑿出,東西長約1公裡,開鑿於北魏時期。兩道峽谷將石窟分為東、中、西三區,東區洞窟較少,只有第1至第4四窟;中區為第5至第13九窟;西區石窟數目最多,除第14至第20等七個大窟外,還有位於第20窟以西的第21至第53窟等三十三個小窟。現存的53個主要洞窟中,共有造像約5.1萬尊,是中原地區現今所知最大規模的石窟造像群。

踏上石台階,進入山門,迎面見到兩座四層的木構閣樓依山而建,這就是雲崗石窟現編號為第五窟和第六窟的兩個石窟,由此也開始了此次的石窟之行。進入第五窟,一個超乎人們想像的諾大的洞窟及其佛像便呈現在我們面前,人置身其間,顯得那樣渺小,而佛祖釋迦牟尼及三世十方的諸佛神靈們卻顯得那樣高大和超凡脫俗,人創造了自己所需要的一個個神靈,又匍匐於其腳下,頂禮膜拜之,而偶像神靈則高高在上,支配著人的思想和言行。對於人來說,這是怎樣的尷尬和無奈啊?

窟內右側有一尊侍協菩薩,體態端莊,面相慈祥,深含微笑,仿佛東方的蒙娜麗莎,讓人不禁陶醉其間。

第六窟主要以歌頌佛母和表現釋迦牟尼一生成佛傳教經歷為主,在繁華絢爛中體現榮耀、體現成熟、體現美麗。諾大的石窟中,我們已經找不到一塊原始的石頭,全部都已經藝術化,人文化了。據說北魏的能工巧匠們先是從洞頂開鑿一個洞口,然後從上往下雕刻而成,廢石又從洞頂吊運出去,這需要多麼精密的計算和高超的手藝啊。無怪乎人們將該窟稱作雲崗石窟的“第一偉觀”,果真名不虛傳啊。窟內游人摩肩接踵,古老的石窟萌發出勃勃生機。

出了第六窟往西走,便是第七窟和第八窟了。第七窟和第八窟兩個洞窟的前室共用一堵大石山牆作為他們之間的分割。該窟的特點是“窟分前後,左右成雙;整體規劃,對稱布局”,有非常鮮明的“同構互補”的美學特點,構成了一個“分則各開門戶,合則渾然一體”的文化整體,被後人稱為“雙窟”。可惜由於受漏水的影響,窟內的有些雕像已經風化嚴重,面目全非了!不知道我們的後人,還能看到這些人類文化的寶貴遺產嗎?

再往西行,是雲崗石窟開鑿最早,也是最負盛名的“曇曜五窟”。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年),文成帝下詔,以北魏當時的佛教領袖“沙門統”曇曜為主管,開始在首都平城(今大同市)西的武周山上開鑿洞窟,鐫刻佛像。根據曇曜的建議,當時共開鑿了五個洞窟,雕刻出釋迦像五尊,像征著北魏太祖、太宗、世祖、高宗和高祖等五位皇帝,體現了“皇帝即佛”的宗教主題。這五個石窟現在分別被命名為第16、17、18、19、20窟,也稱“曇曜五窟”。它們形制基本相同,平面呈馬蹄形或橢圓形,穹窿頂,前開拱門,門上方開明窗,高達15米以上,但形式卻近似僧人修禪所居的草廬。窟內主像形體高大,占據了絕大部分空間,兩側各有一佛侍立或倚座,合為“三世佛,”,但主從相差懸殊。主像背後雕飾華麗的舟形背光直達窟頂中央,壁間遍刻千佛,有的還刻有貼壁雕的菩薩、羅漢等形像。盡管這五個石窟中在設計和布局上存在著和諧統一性,但它們的造型並不雷同,而是各有特點。譬如,第20窟的佛像以英偉端莊著稱,第19窟的佛像以俊秀雅閑取勝,第18窟的佛像則在莊重中又不失活潑。這一時期的雕像擁有共同的特征:面相豐滿,目大眉長,鼻梁高隆,直通額際,口唇較薄,嘴角微微上翹,呈微笑之意,肩寬胸挺,軀肢渾厚健壯,具有偉丈夫的氣概。即便是佛像身後作少女型的飛天等,也是英姿颯爽。無論是面貌神態還是體態服飾,這些窟龕造像的藝術水平和風格特色都與涼州(今河西走廊地區)的佛教藝術有著密切的聯 系,反映了佛教由西向東傳播的歷程。

縱觀雲崗石窟,從規模、內容、布局結構到細部處理,都是秦漢以來中國雕塑藝術的重大發展。盡管千百年來的風沙侵蝕使一部分造像失去了舊日的風采,但至今留存的數萬尊雕像仍然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無數的游人。無怪魯迅先生曾將“雲崗的丈八大佛”與“萬裡長城”相提並論,把它們看作是“聳立於風沙中的大建築”,“堅固而偉大”的藝術。

走馬觀花的兩個小時石窟之行匆匆的結束了,但是帶給我內心的震撼卻是無與倫比的。中華民族泱泱五千年,期間經歷過多少次民族的大融合,才造就了悠久燦爛的華夏文明。我們漢人一直視北方游牧民族為少數民族,殊不知真是北方民族強悍民風的多次輸血,才使得炎黃子孫能夠代代相傳,屹立於世界文明之林。就拿雲崗石窟來說,一個遠地而來、遠古而來的鮮卑部落,竟然會有如此高超的文化建築水准和文化判斷能力,創造了極高的佛教石窟藝術,而且已經創作完成便成為了佛教石窟藝術之巔峰,成為世界文化遺產而為全人類所共有?真是奇跡,真是偉業。

幸運的是,在1500年後的今天,我們得以有幸看到這人類文明的結晶,但是再過1500年,這人類的共同文化遺產,還能被我們的子孫們所享有嗎?

保護世界文化遺產,不僅是為了見證過去,更要造福後人。


精選遊記: 大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