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回土樓

作者: jasontan

導讀在我近10年的自助游中,有為其自然景觀驚詫,亦有為其人文地理拜倒,而土樓如一位超凡脫俗的仙子,吸引我重探其芳容。 土樓的第一印像是從郵票-福建民居上得來,那時我認為福建人都是住在這種圓圓的城堡裡;但令我決心前往自助游的卻是一位日本友人,他從土樓回來後,不停地在我面前炫耀他的經歷,還說在土樓碰到的日本人比中國人還多!我選擇了國慶假期,拿起 ...

在我近10年的自助游中,有為其自然景觀驚詫,亦有為其人文地理拜倒,而土樓如一位超凡脫俗的仙子,吸引我重探其芳容。

土樓的第一印像是從郵票-福建民居上得來,那時我認為福建人都是住在這種圓圓的城堡裡;但令我決心前往自助游的卻是一位日本友人,他從土樓回來後,不停地在我面前炫耀他的經歷,還說在土樓碰到的日本人比中國人還多!我選擇了國慶假期,拿起心愛的背包,向福建進軍。

從網上得知,土樓主要集中在閩西永定縣,也保存得最好。但我的首站卻是廈門。廈門是個非常成熟,知名度極高的旅游勝地。對我而言,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就是鼓浪嶼。這個不足兩平方公裡的小島是全國鋼琴擁有率最高的地方,島上居民的素質也很高,似乎呼吸的空氣中都跳動著動人悅耳的音符。在廈門的時間大部分就在鼓浪嶼度過,並沒有刻意去找什麼景點,只是在岸邊的草地上聽聽鳥語,聞聞花香,看看附著音樂精靈的海浪有節奏拍打著岸邊的石頭,這不就是一種美麗的享受嗎?

離開廈門,經漳州去永定。中巴車在崎嶇的山路上顛簸了3個多小時,總算進入永定縣。車子在一山麓拐彎時,在我眼前突然冒出了一座黑乎乎、圓圓的城堡,這把我旅途的疲倦一掃而空:我終於看到土樓了!車子翻過幾個山頭後,眼前的景像更讓我驚嘆不已:一座做土樓如飛碟從天而降,又如巨大的蘑菇拔地而起,方的,圓的,高的,矮的,大的,小的,錯落有致,在偏僻的山澗默默地經歷著歲月的洗滌,也忠實地記錄著塵世的種種故事。

我在一個土樓非常集中的小村下了車,當時大概下午5點,已顧不上考慮交通及今晚在何處投宿的問題了,大不了就是在路邊呆一晚。(其實我以前的游歷經常有此情況發生)下車只是帶著一顆興奮的心,當時沒想到第二天離開時,會對這小小的村莊難舍難分。

下車後,發現自己已完全處於土樓的海洋了,各種各樣的土樓默默地注視著我這個不速之客。我挑了座最大的土樓--承啟樓,先買了張門票(10元)就往裡走。土樓共4層,高20多米,圓圓的由裡到外圍了四圈,這樓的直徑有80米左右。第一圈的第一層是客廳與臥房,人一般住3樓或4樓,每層有72個房間。第二圈主要是廚房,第三圈放雜物或是養一些雞鴨。最裡面一圈是祠堂,供放著祖先的靈位,也有各地客家團體和外國友人的捐贈物,我還在櫥窗裡看到了一位客家人:江靜波先生(中山大學的教授)寫的文章,描寫了他母親平凡而偉大的一生,很感人,幸虧旁邊的土樓管理人員在喋喋不休地講解,不然我的眼淚可能會掉下來。

土樓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分別建了四個木做的樓梯,土樓中間以東西兩個方位挖了兩口井,全樓的用水就靠這井,據說還冬暖夏涼呢。整座土樓沒有用一塊磚頭,但已在歷史的風雨中屹立了幾百年了,更神奇的是在另一村裡的環極樓在一次地震中裂開了,地震過後居然慢慢自己又合上了!聽說國內外很多建築學家對這個外表看起來不太漂亮的“飛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研究的、考古的來了一批又一批。要是建築類也來個奧斯卡評選,客家兄弟為我們中華民族爭光估計不成問題。

承啟樓已有380多年的歷史了,但現在還住著200多人。他們都是姓江(整個高頭鄉都是同一祖宗的)。客家人在古代從中原往南逃避戰亂,到了廣東及福建一帶定居下來,他們一直保持著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和互助友愛的團結,使得客家人在各地得經濟發展中發揮很大的作用。客家土樓做成圓或方的樣子,與其說是為了防外敵入侵,還不如說是客家人團結的最好注釋。

我在底層參觀的時候,已經下午5點多了,很多客家人正在忙碌的做飯或喂養雞鴨,一些孩子也在幫家裡做家務。好一幅典型的農村詩畫!正當我在童年的回憶中陶醉時,突然一個小女孩提著滿滿的一籃柿子從大門走了過來,正費力的想跨過門檻進入她家客廳,但那門檻對她來說可能有點高了,我趕緊上前幫她把籃子提進去,小女孩用明亮的大眼睛瞪著我這個活雷鋒,並沒有說謝謝。這時她媽媽從廚房裡走了出來,友善的目光一下子縮短了雙方的距離。女主人擺出一套不算精致卻很干淨的茶具,並泡了壺自家產的茶。暖暖的茶香讓我感覺到客家人的熱情好客。在品茶的時候,女主人給我介紹了土樓及她家的一些情況:男主人已出外打工,他們有三個孩子,兩男一女。說話間,兩個小男孩從門外走了進來,不用說,這肯定是她的孩子了。大兒子叫江志堅,上初三,他與媽媽說了幾句(客家話我是一竅不通)然後很友好地對我說要帶我參觀樓上。我們到了三樓時順便參觀了江志堅的臥房,屋裡只有一張床,一張書桌,地上鋪的是木板,窗戶很小,房間雖簡陋卻比較整潔。

當最後一線陽光在黛綠的土樓屋頂消失,我突然想在土樓裡留宿一晚,以增加對此文化的認識。我問志堅樓裡是否有房間可出租,答案是令人遺憾的否定,後來我才了解到,來土樓參觀的人經常有,但很少能有待下來超過1小時的,留宿的更是罕見。一方面是因村裡的接待能力非常差,交通也不方便,其實更重要的原因是大部分的游客會認為土樓並不值得花太多的時間與金錢,恐怕這也造成了中國的土樓在日本的知名度比在中國還高的原因吧。志堅的下一句話則讓我欣喜不已,“沒關系,你可以住我家裡”。下樓後,他媽媽也同意了我留宿的請求,並留我一起吃了晚飯,飯菜都很簡單,但我吃得特別香。

飯後,志堅帶我到樓裡其他人家去轉了一圈,所有的客家人都對我的到來表示歡迎,待客毫不例外都是淡香的清茶,我與他們相互提了很多問題,顯然對我的留宿他們都表示極大的驚訝。拜訪一圈下來,又多認識了幾位朋友,其中一個是讀高中二年級的女孩:江衛東,她自稱是承啟樓的孩子王,因同輩中比她大的都到外上學或打工了。在樓裡我見到最為現代的是電視機了,村民晚上沒什麼活動,一般是看看電視,聊聊天,縫補衣服就休息了,但請不要以城市人的眼光去評價他們的夜生活。

我提出到樓外走走,看看村莊的夜景,幾個小男孩一拍即合。在他們的帶領下,我參觀了一個家庭作坊式的茶葉加工廠,在主人的允許下,裝模作樣的炒了幾把,勞動的收獲是主人送的一小袋茶葉。出了茶坊,我們一起研究明天的安排。因我明天中午就要離開,故他們提出的很多計劃如游泳、參觀他們學校、釣魚等均因時間關系而取消,最後我們決定了到山上去燒烤和摘柿子。

回到土樓,才九點左右,但很多人已睡了,我們幾個輕手輕腳爬上樓,也各自回房休息了。土樓的結構真的很奇妙,還是國慶期間,白天也很熱,但晚上睡覺卻很涼快。床前皎潔的月光伴我進入了甜甜的夢鄉。

翌日一早,幾個小家伙就來敲門了。我們先到村外轉了一圈,參觀了其他幾座土樓,方的圓的都有。村裡人起得早,很多人已出門勞動了。我發現了在村裡一些地方也有人家住在自家蓋的紅磚樓房裡,故問土樓的孩子更願意住紅磚樓房還是土樓,他們答案不一,但讓我吃驚的是他們大部分更希望能離開土樓,住進像城裡人那樣的房子!我不是農村研究學家,對他們的住房心態也沒有太多的了解,但追求更好的生活無可厚非,也是必要的。有什麼理由我們天天用互聯網,手機,坐輪船飛機,卻要求我們的農民兄弟繼續處於日常生活都不太方便的狀態呢?這讓我想起了國外的一個幽默:一位游人很有興趣地向一正在辛苦伐木的工人問道:“你們每天就是在這綠草如茵,鳥語花香,高山流水的美麗土地上,曬著太陽慢慢度過的嗎?”工人瞪了她一眼,沒好氣地說:“我可沒那麼悠閑。不過,我家的狗倒是天天那樣做。”

早飯過後,我們拿了一些工具就上山了。那天天氣很好,風和日麗。我們一路有說有笑,不一會就到了半山腰。路邊有幾棵李子樹,而且果實已熟了。同行的已男孩衝上前,不一會就摘了好幾個回來,挑了個最大的給我。再走一段,我看到路邊有幾叢紫紅色的野花,志堅上前,摘了幾朵遞過來,說是可以吃的,我大吃一驚,但還是半信半疑學他們把花瓣放進嘴裡,頓時,一股清甜的味道充滿了整個口腔。一邊品嘗著大自然的美味,一邊聽他們講山上的種種知識,知道了如何分辨毒蛇,也學會用哪種草可以止血......上到山頂,我回頭一看,座座土樓如美麗的蘑菇長在郁郁蔥蔥的山村裡,有如仙景。

上山的目的之一是幫客家朋友干活,我在一男孩的領路下,來到了衛東她家種的果樹林裡,只見棵棵果樹都掛滿了將熟未熟的柿子,放眼望去,其他幾個山麓也是種滿了柿子樹。據了解,這都是當地人為了增加收入而種。先吃了幾個已熟的柿子作為勞動報酬,我們就開始干活了。首先了解了哪些可以采,哪些不能采,一般較低的直接站在地上就可以摘到,而高處的果子就只能用工具了。工具是一條長棍,頂端綁有刀片。我看他們用得很熟練,姿勢也很美,就想體驗一下人智慧的結晶--工具。沒想到弄半天,收效甚微,明明想把兩個將熟的大柿子割下來,旁邊那幾個沒熟的小果子卻爭先恐後地給我演示什麼叫牛頓的萬有引力。最後我拋開工具,把鞋一脫,用原始的方法去摘---爬樹。“采柿東籬下,悠然見土樓”,過了一個多小時,衛東家的果樹已全摘完了,她媽媽硬塞給我幾個,就挑著兩筐沉沉的柿子下山了。在去找燒烤材料---地瓜的路上,我看見了昨晚曾經做過客的一個客家婦女在采茶葉,就讓那些小伙伴自己去找地瓜,我先幫忙采茶葉。福建是茶葉大省,而這村裡的人家基本上都自家種點茶葉。我先了解了哪些是可以摘的葉子,還有采摘的手法,就拿起一個小筐,在明媚的陽光下,平生第一次摘茶葉。不一會,辛苦的勞動換來了一點成果,小筐快給我采滿了,我的手腳也麻了,真是“誰知杯中茶,片片皆辛苦”啊。

回到我們的大本營,他們已把火升好了,剛挖出來的地瓜已在火苗的輕撫下發出誘人的香味。我們就在山上的微風中把香噴噴的地瓜給瓜分了。接下來我們開始一起玩游戲,他們教我玩當地流行的警察抓小偷,我則教他們玩當前在自助游中最為流行的殺人游戲......

轉眼已到了中午時分,我不得不離開這曾讓我充滿了歡笑和驚喜的山丘。回到土樓,志堅的媽媽已把午飯做好了,並細心地把我的空瓶子灌滿了新泡的茶。匆忙吃過,就該與相處了20小時的朋友們道別了。我把隨身帶了的筆,哨子,白花油等都留給了他們,在門口的依依惜別中,踏上了歸程。

這次旅游給自己感觸是很深的,雖僅待了不到一天,但已讓我感覺到他們那金子般純潔的心靈,客家人的勤勞善良和好客,也讓我深深留戀,我想自己肯定還會再去的。

別了,土樓;別了,客家的朋友。


精選遊記: 龍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