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移民社會——廿八都鎮

作者: 阿斌博客

導讀古代移民社會——廿八都鎮 從沙縣往回家的路,一直是沿著205國道開的。天陰陰的,在下小雨。過了福建段就進入浙江段,開過一段山路,路標上出現了“廿八都”字樣,離開蘇州大概還有400多公裡,已經是下午3點多,離開沙縣時氣溫是26度,此刻已經只有10度了。本來是要急著趕路,但是全家人在汽車上坡道上的左側遠遠看到廿八都鎮上冒出的高高的古建築,決定還是走馬� ...

古代移民社會——廿八都鎮 從沙縣往回家的路,一直是沿著205國道開的。天陰陰的,在下小雨。過了福建段就進入浙江段,開過一段山路,路標上出現了“廿八都”字樣,離開蘇州大概還有400多公裡,已經是下午3點多,離開沙縣時氣溫是26度,此刻已經只有10度了。本來是要急著趕路,但是全家人在汽車上坡道上的左側遠遠看到廿八都鎮上冒出的高高的古建築,決定還是走馬觀花地去看一看。因為,事先我們知道這個小鎮有特色,但是還未被商業開發,所以我們情願晚回家,也要去鎮上轉一圈。

春節小鎮的安寧是我們想不到的,狹小的街道上,一側是一戶聯一戶的古建築,一側顯然是六、七十年代造的舊房,電話和有線電視線在空中沿房而拉,房子有得已經改成小店鋪,有買小雜品的,有理發的,那種在記憶中有過的用一個三角木架支撐洗頭面盆的那種理發店,還有一座沿街滿牆用杉木做成的舊房子,門柱上掛著一快長約2米多的牌子,上書“浙江省江山市廿八都鎮畜牧獸醫站”。看得出,這個小鎮在經濟發達的浙江地區算是十分落後的了。

那些古建築顯然是沒有被刻意修復過。建築的風格很是特別,有的像徽派,有的像浙派,有的像贛派,有的像閩派,還有一座房子的高牆典型的20年代上海一帶的西洋派。這讓我很好奇,走街竄巷。扛在三角架,在陰沉的光線中去尋找獨特的民俗。許多建築內都是有天井的,天井的四面都是二樓的房子,樓下是客廳和過道,樓上是房間。幾乎每家老房子都受到歲月的侵蛀,一派的陳舊和破落,有的房柱橫倒在那裡。在冬雨陰冷的映襯下令人更加越發思憂。房子的主人對於我這個端著相機的人已經不在熱情和關切了,也許他們已經適應了搞不清為什麼有這麼多人開車來山裡的小鎮看這些快倒掉的舊房子。天井四周房子的房柱四周都有著精美的木雕,在蜘蛛網和細雨的下顯出幾分秀美和蒼涼。大門上的門頭用的不是蘇南和安徽建築的磚雕,而全是用杉門刻成的雕刻的人物故事,很是精美,經過100多年歲月的

春節的小鎮顯的很安寧,過節的氣氛不是很濃,甚至沒有像在江西和福建的村落中看到的家家戶戶的春聯。潯裡街兩旁的許多居民聊天、打牌、理發等等日常生活一點都在照舊。街的盡頭在文昌閣大院的門口附近,我們看到一戶人家正在家裡加工當地的年糕,就與主人攀談起來,他姓劉,叫劉永金,家裡搞了個年糕加工場,屋子裡放著許多小缸,缸裡浸滿了白白的糯米,妻子在一旁舉著一根大木錘往放著浸泡過糯米的石臼裡舂米,年糕就是被舂成粉狀後和著當地特有的綠葉汁在灶頭上蒸出來的。看著這暗綠圓型的年糕,我們就買了幾塊,。主人迅速拿出印刷精美的紙質包裝盒套上,看得出這種年糕是當地人自豪的特產。

天色逐漸暗下,小雨還在下,天冷冷的像是要下雪的感覺。我們離開小鎮開始趕路。路上太太打開電腦,利用中國移動的GPRS上網迅速找到了網絡上有關廿八都鎮詳細資料,讓我們對她有了一個事後的全景掃描。

據資料介紹,小鎮的歷史可以追述到唐代末年,唐乾符五年,黃巢起義軍久攻宣州不成,只能折返崇山峻嶺,在浙西仙霞嶺開山辟路350余公裡,留下了從浙西進入福建的唯一古道和歷史上著名的仙霞嶺險關,同時也在浙、閩、贛三省交界處留下了一個重要的驛站——廿八都古鎮。最初主要是軍事功能的千年古道到了清代逐漸成為商旅要道,溯錢塘江而上的船只裝載著來自江、浙的布匹、日用百貨到江山的清湖碼頭靠岸,然後轉陸路,由挑夫肩頭的扁擔挑往閩、贛。從閩、贛來的土特產也要到清湖裝船運往金衢滬杭各地。廿八都作為過往貨物中轉的第一站,一個必經的交通樞紐,迅速成為三省邊境最繁華的商埠。光飯鋪酒店就有50多家,南北雜貨批發商有40多家。每天南來北往,熙熙攘攘,富足熱鬧了數百年之久。令我們覺得驚奇的是這個小鎮不僅鎮的名字獨特,而且在當地1萬多人口中至少有146個姓氏,僅鎮上的3600多人口中現在就有141個姓氏,是名副其實的“百姓”鎮。而且當地的語言也是南腔北調,使用的方言至少還有9種,形成了當地獨特的“廿八都官話”。

看來廿八都恐怕是中國古代最早期的“移民社會”之一了。一趟廿八都閃電之旅倒是給我們帶來了解中國移民社會史的額外的驚喜了。

更多圖片和游記請登陸www.abinblog.com


精選遊記: 衢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