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雄關關住了什麼?

作者: 阿斌博客

導讀天下第一雄關關住了什麼? 20年前,還是學生的我站在山海關的老龍頭上歡呼,面對大海除了喜悅,更有了一個念頭,什麼時候跑到明長城的西頭嘉峪關那也算是走完長城的全程了。 這個心願等了19年,終於實現了。 在嘉峪關的城樓上遠眺,已經沒有了19年前的喜悅,更多的是多了幾分中年人的思考。 關內是一片綠意,關外是一片荒漠,一邊是白雪皚皚的祁連山,一邊是海� ...

天下第一雄關關住了什麼? 20年前,還是學生的我站在山海關的老龍頭上歡呼,面對大海除了喜悅,更有了一個念頭,什麼時候跑到明長城的西頭嘉峪關那也算是走完長城的全程了。

這個心願等了19年,終於實現了。

在嘉峪關的城樓上遠眺,已經沒有了19年前的喜悅,更多的是多了幾分中年人的思考。

關內是一片綠意,關外是一片荒漠,一邊是白雪皚皚的祁連山,一邊是海拔2583米的馬鬃山。真是關內關外兩重天,難怪有千古絕唱般的名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古人!”面對關外,我依稀可以理解當年作為唐朝詩人的王維寫這首詩時的意境。

歷史知識告訴我們,元朝在中國的江山是最大的,可是朱元璋當了明洪武5年(公元1372年)就把嘉峪關建成,目的是為了漢人與夷人各不侵犯。於是,絲綢之路開始沒落了,於是處在關外的敦煌莫高窟開始荒廢了,直到清朝敦煌石窟才開始又銜接上。九年後的1381年山海關建成了,偉大的明長城終於成為明洪武抵御外寇的重要工事。

在嘉峪關的城樓上,你可以想像在冬季嚴寒的夜晚,四周萬籟俱靜,人煙稀少,油燈搖揖,守城的士兵冒著刺骨的寒風在星空下抒發的思鄉的憂愁,那樣的夜可以讓人窒息。在城下有一塊鳥鳴石,據說白天從關內飛出的鳥晚上飛回時城門已經緊閉,於是為了回家卻又飛不過城關紛紛撞死在城牆上,於是人們敲擊在城牆角落的石頭上可以聽到鳥的鳴叫聲。

站在城關上,遠處綿延千公裡常年積雪不化的祁連山脈清晰可見,在這條被譽為西部江南的河西走廊的西口,這座古城牆在擋住游牧人的入侵外也擋住了西去的絲綢之路,擋住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是在1275年(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從意大利到達中國的遍游中國各地,十六年以後才離開。當時他來中國的時候還沒有這段城牆,他走的100年後就再也沒有像他這樣著名的西方人來列游中國。

當時的人始終認為中國東部海洋是天然的屏障,只有西部的陸路才是入侵防御的重點,所以幾乎在東部沿海是不設防的。在嘉峪關建成後的24年,明朝的太監鄭和奉旨從東部蘇州的太倉下海環游世界,共七次,歷時28年,動用200艘及近三萬人,完成了止今讓所有中國人驕傲的壯舉。

明朝政府一邊用城牆來抵御外侵和西方意識包括技術的滲透,一邊卻用浩浩蕩蕩的艦隊去播撒皇恩浩蕩。後來我們都知道,正因為是從絲綢之路抵御了外侵結果把西方文藝復興、工業革命等人類文明成果一起阻擋在關外了。結果,西方人借用這些文明和科技的成果卻從東部我們祖先一直以為最為天然的屏障大海上征服了中國。

站在嘉峪關的城牆上反思著歷史,其實不能怪當時的明朝政府,他們誰知道未來世界的防御格局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後來的歷史一直是海洋文化占據了上峰。

今天我們再來反思,任何事物你要防止到頭來或許要吃大苦頭的,最好的防止就是不如開放,去順應潮流,融入潮流,這樣我們才可以獲得自己真正的安全。

30年來改革開放的中國不是一個最好的佐證嗎?(20060612)

更多圖片和游記可登陸我個人博客www.abinblog.com


精選遊記: 嘉峪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