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履跡:福州紀事

作者: 醉翁之意

導讀題記:有些事雖然過去不久,卻已模糊。有些事即使是很久了,但記憶猶新。 福州在我記事的時候,是個非常遙遠的地方。要坐一整天的汽車,中間需要經過二次輪船擺渡。那時父親在省城工作,福州給我留下最深印像的是脆美香嫩的魚丸和破舊不堪的木棚房。長大後,福州變得陌生了許多。唯有“三坊七巷”,才有些許似曾相識的感覺。所以有人說,要真正體會福州神韻 ...

題記:有些事雖然過去不久,卻已模糊。有些事即使是很久了,但記憶猶新。



福州在我記事的時候,是個非常遙遠的地方。要坐一整天的汽車,中間需要經過二次輪船擺渡。那時父親在省城工作,福州給我留下最深印像的是脆美香嫩的魚丸和破舊不堪的木棚房。長大後,福州變得陌生了許多。唯有“三坊七巷”,才有些許似曾相識的感覺。所以有人說,要真正體會福州神韻的地方,就要到這“幸免於難”的地方,走一走,看一看。

位於市區楊橋東路以南、八一七北路以西的“三坊七巷”占地面積40.2公頃,在這裡曾經是深宅林立、大院雲集,鼎盛時期有多達一千多座氣派的老宅,現在的老房子也就只有兩百座左右。以南後街為中軸,西側是“三坊”,東側相通的是“七巷”。現在尚存的“三坊七巷”指的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與吉庇巷。

至於福州城裡還有多少這樣的坊巷,湮沒在現代的高樓大廈之下,已經沒有人記得清楚啦。當年鼓樓一帶的數十條類似坊巷,如今還安在否?

老城已漸漸遠去,當年在這些庭院深深裡行走的身影變得模糊了。唯獨歸隱在腦海裡的記憶,卻越發地清晰。故地重游已是時過境遷了,難免噓唏不已。在這片青石板路上,我尋覓著往日的足跡,也在追尋著歷史人物在這裡的沉浮印跡。

一、林則徐和虎門銷煙

林則徐的故居又稱:雲左山房,位於福州市鼓樓區文藻北路。而位於光祿坊與道山路之間的澳門路16號則是林則徐紀念館,其前身為林文忠公祠,是林則徐的後裔和福州鄉紳集資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修建。1982年修復後辟為林則徐紀念館,展覽內容分為十個系列:

一、家境清苦,少懷壯志;二、為官清正,報國愛民;三、虎門壯舉,震驚世界;四、放眼世界,師夷制夷;五、積極備戰,抵抗侵略;六、赴戍途中,為國分憂;七、戍疆三載,忍辱負重;八、老驥伏櫪,壯心不已;九、歷官諸省,賢名天下;十、名垂青史,後人楷模。

  林則徐(1785~1850年),字少穆,中國近代史上一位響當當的英雄。學過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是虎門銷煙成就了林則徐的英名(時任道光年間欽命的兩廣總督)。也正是虎門銷煙引爆了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嘗到甜頭的西方列強,找到了泱泱大國的虛弱命門(百足大蟲必竟死而不僵)。於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各種不平等條約接踵而來,中國近百年的恥辱史由此開始了。從這種意義上講,林則徐是“千古罪人”。這就好比向一位病重老者下猛藥,不但沒醫好原先的內傷,反倒迸發了嚴重的外傷,累及內傷的進一步惡化,成為任人宰割的對像。連他提倡的“師夷以制夷”戰略,也沒了“用武之地”。如果當時他能采用內部嚴厲的“禁毒”方略,使鴉片沒了需求的源頭,而不是簡單的“一把火”燒掉,或許中國的近代史將會用另一種方式改寫。

“惹禍”後的林則徐,在1842年被削職發配新疆伊犁地區。臨行時寫了一首著名的《赴戍登程口告示家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以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二、林覺民和廣州起事

林覺民(1887~1911年),字意洞,號抖飛,出生於福州 “三坊七巷”之一的楊橋巷。學生時代的林覺民,就致力於探索中國的強國之路,並積極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他時常對身旁的同學講,“中國非革命無以自強”。1911年在廣州參加暴動時,遭到了兩廣總督張鳴歧的殘酷鎮壓,失敗被捕後,在廣州天星碼頭英勇就義,年僅二十四歲,成了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知道林覺民的人,大多讀過他的《與妻書》:……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

林覺民的故居,位於福州市“三坊七巷”之一的楊橋巷17號。這是一座坐南朝北的回廊式雙進三間張硬山頂的宅第,1992年福州舊城改造時“三坊七巷”,被列入拆遷範圍,能保存下來,算是福州人的福氣。故居現辟為“福建辛亥革命陳列館”,正門匾額是:林覺民故居。走進廳內的展館,懸掛著“福建辛亥革命十傑”:林覺民、林尹民、陳可鈞、林文、方聲洞、陳元棟、陳更新……

革命先驅們的一腔熱血,總算喚起了國人的覺醒。從此革命的洪流風起雲湧、浩浩蕩蕩。但是孫文的“三民主義”太過理想化,發動的場面局限於精英階層,而忽視了最基本的勞苦大眾的參與。況且提出“驅逐韃擄、恢復中華”這樣狹窄的民族主義口號,就算存在了幾千年的萬裡長城,最終還是沒能擋住游牧民族的崛起,而滿清安撫蒙古的民族政策,則能樹起了一道無形的堅固的長城。何況滿清和蒙古都是我們民族大家庭的成員,怎能把他們排除在革命之外呢?

三、林祥謙和“二七”罷工

在福州的郊區(烏龍江特大橋的南岸)有一個祥謙鎮。這就是安葬著林祥謙烈士陵園的地方,人們為了紀念這位“二七”大罷工的工人領袖,把這裡改名為:祥謙鎮,隸屬福州的閩侯縣。烈士陵園坐落在鎮上的枕峰山西麓,占地面積28000多平方米。

林祥謙(1892~1923年),福州閩侯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3年2月4日領導了京漢鐵路總同盟的大罷工,2月7日受到了軍閥吳佩孚的血腥鎮壓,五十多名工友壯烈犧牲,他也在武漢的江岸被捕。面對著敵人威逼的屠刀,他大義凜然地說:“上工要總工會的命令,我頭可斷、血可流,工不可復!”,最後壯烈犧牲,時年31歲。

對於林祥謙的了解,源自兒時的電影《風暴》。後來才知道,這位偉大的工人領袖就是我們福建人。再後來又知道了祥謙鎮的由來,才恍然大悟。現在只要有經過這裡,心裡都會湧起一股敬意。許多年後的今天才有幸踏上這塊英雄的土地,瞻仰一回英雄的故土。

福州的確是一座人傑地靈的城市,這麼些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事件,都有福州人勇敢的身影。“林氏三雄”身上所代表的是,千千萬萬中國人探索強國之路的縮影,也是中國富國強兵的三個階段:反思、覺醒、奮進!中國也正是有了這麼些仁人志士,才依然能屹立於世界之林。這些遺留下來的寶貴遺產,不要讓他們隨著古老街巷的消亡而遺失。

尾聲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

留人醉,

幾時重,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2006年8月31日稿成

附錄:“三坊七巷”的典故



三坊之一的衣錦坊,顧名思義是:衣錦還鄉。舊名為:通潮巷,又名:棣錦坊。宋宣和年間,這裡出了兩位才華橫溢的兄弟-陸蘊和陸藻。陸蘊官任福州知州、陸藻官任泉州知州,兩人卸任後回鄉,把此巷命名為:棣錦坊。南宋淳熙年間,王益祥任江東提刑,告老還鄉時也居於此坊,遂易名為:衣錦坊,這個名稱一直保留至今。

文儒坊,舊稱:山陰巷,又名:儒林坊。宋朝的祭酒鄭穆定居時,改為:文儒坊。這裡還先後住過九門提督、台灣總兵甘國定;抗倭名將、七省經略張經;清光緒皇帝老師陳寶琛和他父親陳承裘;《福建通志》主編陳衍等儒林名士。

光祿坊,是因北宋熙寧元年光祿大夫程師孟到任福州知州而得名的。此坊內有一法禪寺,程知州常來寺裡游覽,見池畔有一大岩石,便登石吟詩。這岩石遂成了“光祿吟台”,至今程師孟題詞的篆體石刻尚存。

七巷之首的楊橋巷,因西通楊橋而得名。昔日的古橋兩畔長滿楊柳,綠影婆娑。今天的楊橋巷已開辟成楊橋路,林覺民《與妻書》中描述的故居後院已蕩然無存。

郎官巷,因居住這裡的宋朝郎官劉濤,數代子孫皆官至郎官,故名。

塔巷,舊名:修文巷。唐末五代時期,巷內建有育王塔,易名為塔巷。

黃巷,晉朝的“永嘉之亂”,有八姓望族入閩。其中黃姓家族據此居住,故名。唐末名儒黃璞也寓居於此,今天“黃樓”遺跡尚存。

安民巷,唐末農民起義軍首領黃巢攻占福州時,在此巷口張貼“安民告示”而得名。

宮巷,舊稱仙居巷,因巷內曾經建有一座紫極宮,故名。吉庇巷,俗稱急避巷。相傳宋朝狀元鄭性之曾在此居住,未出人頭地時家境貧寒,遭到巷口一屠夫的羞辱。後發憤讀書,高中狀元,衣錦還鄉,遇到屠夫時,屠夫睨視說,此乃當年的窮秀才。惱羞成怒的鄭性之喊人縛殺之,行人(紛紛)急忙躲避巷內,巷名由此而來。


精選遊記: 福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