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澱的變遷

作者: 楊家將

導讀白洋澱來水了!不少人很興奮地跟我說。白洋澱,三百多平方公裡的一泡淺水,長滿蘆葦,港汊縱橫,號稱華北明珠。白洋澱的水面、濕地,對調解一方氣候有相當大的作用,水產各類魚鱉蝦蟹,蓮藕、菱角。引來野鴨等各種水鳥在澱中覓食、繁殖。大量的蘆葦是編席造紙的好原料,葦編窗簾古樸、典雅、實用。天然景色,無限風光。抗戰時期民兵武裝利用蘆葦蕩的掩護同日� ...

白洋澱來水了!不少人很興奮地跟我說。白洋澱,三百多平方公裡的一泡淺水,長滿蘆葦,港汊縱橫,號稱華北明珠。白洋澱的水面、濕地,對調解一方氣候有相當大的作用,水產各類魚鱉蝦蟹,蓮藕、菱角。引來野鴨等各種水鳥在澱中覓食、繁殖。大量的蘆葦是編席造紙的好原料,葦編窗簾古樸、典雅、實用。天然景色,無限風光。抗戰時期民兵武裝利用蘆葦蕩的掩護同日本鬼子周旋,鬼子無計可施,大炮汽艇無有武之地。雁翎隊名聲大振,中外聞名。最近上演的電視劇“小兵張嘎” 生動再現了當年軍民抗戰的悲壯場面,也使世人對白洋澱產生濃厚興趣。臨澱而居的人們為此感到自豪。我們也常跟外地朋友說,到我們這來吧,可以去白洋澱玩!

但是,澱中無水則是另一番景像。幾次斷水,幾經滄桑。八十年代初白洋澱干涸,澱中無水有路,澱內行車,木船倒扣。真是檣傾楫摧,滿目蕭然。

八七年突然來了大水,灌滿了澱。淹沒了澱中的莊稼,衝散塘中池魚。確實給棄漁務農的人家造成不小的損失。但是水給白洋澱又帶來了生機,魚蝦蓮菱自然生,水上荷花映日紅。游船快艇來復去,澱邊一片叫賣聲。紅火了一陣,有人投資在島上建起了“水泊梁山宮”,塑了秀女像,開放了荷花澱,一時游客不絕。據說有人打算大量投資開發白洋澱生態旅游景點。

可惜,沒過幾年,水又是時多時少,時有時無。這一回引起了國家和有關方面的重視,想方設法引水入澱,並注重治理污染,修建了多個旅游景點。白洋澱自然風光重現光彩,旅游條件大為改觀。

游艇穿行於不寬的航道中,涼風撲面。兩邊蘆葦高密,不時可見蒲草、荷花。空氣濕潤,透著清香,沁人肺腑。燕子低飛,魚鳥盤旋,一片水鄉景致。船至澱中心,水域略開闊。岸邊植楊柳,修石階碼頭,門面旁立一畫牌,上書“荷花大觀園”。棄船登岸,進得門中,繞過門房,豁然開朗。迎面便有一池荷花,腳下路面平整,路邊柳枝低垂。行走不遠,拐過一處屋宇,進入荷花的世界,更顯寬闊。水泥方磚鋪地,鑲嵌各式花池,引種各地上百種荷花。一池一個品種,名目繁多,不勝記數,美不勝收。紅、粉、黃、白各色深淺不同,只覺好看,不辨細微。雨後,寬大的荷葉上托著水珠,晶瑩剔透。搖動荷葉,在表面張力作用下,大珠分成小珠,小珠又融成大珠。珠分珠合,珠滾珠落,煞是好看。睡蓮與眾不同,其葉平鋪水面。還有一種荷花特殊,名為王蓮,葉大如盤,花苞旁出,葉子周邊整齊地向上卷折,據說大者上面可坐小孩。

水中建橋連接各島,橋身牢固,樣式各異。有鐵橋,有木橋,有的高拱,有的低拱,有的平鋪,水深處則以舟船架浮橋。橋兩邊就有連片的荷花,使人想起蘇東坡的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有一處不知是天然形成,還是人工所為,竟有一小山突兀於澱中,山上建有樓台,登台遠望,滿目蘆葦遮蔽水面。下山過橋,再上岸穿小路至一寬闊地面,修有庭台,回廊。有人演唱,有人伴奏,樂曲悠揚,歌聲嘹亮。一排貨攤,其中葦編藝術品很是引人注目。前些年也來過幾次,竟不知有如此好去處。澱中之澱,方圓十多裡,建築獨特,構思精巧,頗為別致。游人興致勃勃,留連忘返。

還有幾處景點也都精心設計,像文化苑中的外國風情演唱,馴獸表演等也都有精彩之處。據說還有假扮的鬼子兵。這些景點為白洋澱增色不少。

白洋澱興衰在水,有水則興,無水則衰。但千百年來並無如此大興,只是聽天由命。現今白洋澱的開發有賴於國力的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得益於改革開放。提出開放國策的鄧小平的功績在此可見一斑。


精選遊記: 滄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