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游記五(同仁-隆務寺、吾屯上寺和下寺)

作者: 飛在水裡的魚

導讀由於前幾天的勞累,今天早上我們睡到了自然醒(其實也不太晚才7:30),這時司機師傅已經催促我們好幾次了。我們收拾好後開始了熱貢之旅。 “同仁”,藏語稱“熱貢”(藏語意為“金色谷地”)。14世紀-15世紀,藏傳佛教傳入同仁地區。坐落在熱貢隆務河畔的吾屯上莊和下莊、年都乎、郭麻日、尕賽日等自然村的藏、土族群眾,順應喇嘛教的興起及寺院建築的不斷擴充� ...

由於前幾天的勞累,今天早上我們睡到了自然醒(其實也不太晚才7:30),這時司機師傅已經催促我們好幾次了。我們收拾好後開始了熱貢之旅。

“同仁”,藏語稱“熱貢”(藏語意為“金色谷地”)。14世紀-15世紀,藏傳佛教傳入同仁地區。坐落在熱貢隆務河畔的吾屯上莊和下莊、年都乎、郭麻日、尕賽日等自然村的藏、土族群眾,順應喇嘛教的興起及寺院建築的不斷擴充和裝飾,興起了主要為宗教服務的繪畫、雕塑、石刻等藝術,稱之為熱貢佛教藝術。在17世紀中葉,這裡已經成為"人人會作畫,家家以藝 術為業"的畫鄉,故有“藏畫之鄉”的美譽。熱貢佛教藝術主要包括彩繪、彩塑、圖案、酥油花、堆繡、磚雕、石刻、木刻、建築裝飾,其中繪畫、雕塑和圖案最為著名。

繪畫,主要有壁畫、卷軸畫(藏語稱"唐卡")及少量木刻畫,內容主要是佛像及佛經故事。壁畫是熱貢佛教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技藝類似漢族的工筆重彩,一般采用單線手塗略加烘染和色塊填勻手法。內容以佛像和佛經故事為主。早期作品畫風質樸、線條勾勒流暢、造型生動傳神;晚期作品畫風華麗、裝飾性強、筆法細膩,在使用金粉技巧方面有獨到之處,使其在同類藝術中別具一格。雕塑,主要有泥塑、木刻、磚雕、石刻、酥油花等,其中泥塑占有十分顯要地位。有些寺院經堂常以泥塑佛像為主體。圖案是主要依附於建築物、室內擺設及日常生活用具而存在的一種裝飾藝術,多見於寺院建築物。

熱貢藝術不少作品被選送到國外展出、收藏,有的已成集公開出版。隆務寺、吾屯上寺和下寺、年都乎寺、郭麻日寺及其佛塔等,堪稱是熱貢佛教藝術的博物館。

我們最先游覽了隆務寺。由於時間還早,沒有收門票的,我們又省了一筆費用。隆務寺:據記載,隆務寺最早建於元代大德五年(1301年)左右,為藏傳佛教薩迎派寺院。宣德元年(1426年),名僧三木旦仁欽重建隆務寺,其弟羅哲森格是一位精通大小五明、佛學造詣很深的學者,受到宣德皇帝的尊奉,被封為"弘修妙悟國師",正式建立了這個地區政教合一的統治。這個家族後來得到國師封號者有5人之多。明萬歷年間,隆務寺大經堂建成,明帝賜題“西域勝境”匾額,懸於經堂門首。1630年,夏日倉一世雅傑·藹丹嘉措主持隆務寺,修建參尼扎倉(顯宗學院)。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封夏日倉一世為“隆務寺呼圖克圖宏修妙悟國師”。後隆務寺及其所屬各寺院改宗格魯派。自此,歷輩夏日倉成為所屬隆務12族政教首領,其區域性政教合一的統治延續近200年。經過歷輩夏日倉活佛不斷擴充,隆務寺規模不斷擴大,占地面積曾達到1300畝,僧人最多時達到2300人,有經堂、僧舍、活佛府邸(囊謙),共計9000余間,活佛40余人,屬寺200多座,成為安多地區格魯派大型寺院之一。

我們游走在隆務寺中,讓我感到奇特的是,整個隆務寺沒有大門和圍牆,只是各個經堂、佛殿有著自己的界定範圍。隆務寺的經堂、佛殿建築宏偉壯觀,裝飾華麗,文物豐富。經堂內供奉明朝皇帝賞賜的釋迦牟尼等塑像數十尊,造型精美,莊嚴肅穆。寺內還保存有宗喀巴大師法衣1件、有高11米的宗喀巴大師像,底座周長36米,通體貼金,上下周圍鑲嵌金玉寶石,更顯得金碧輝煌、還有夏日倉一世至七世的衣缽,千萬件法器,精美壁畫、堆繡、唐卡等藝術品及浩渤的佛教經卷典籍。據了解,隆務寺在一年之中有多次隆重的佛事活動,其中農歷正月祈願法會規模最大,有曬大佛、轉佛、等活動。隆務寺又是安多藏戲的發樣地,僧眾們常有藏戲公演,使隆務鎮附近村落一年四季都有豐富多彩的大型文化娛樂活動。

逛完隆務寺,我們來到了吾屯上寺。吾屯上寺,藏語稱“桑格雄華丹群覺林”,意為吉祥法財洲,是隆務寺的附屬寺。始建於公元1645年,寺內珍藏釋迦牟尼頭發、法宗大師舍利以及各種塑像、唐卡等文物。該寺處於“熱貢藝術”的發源地,僧人大多擅長繪畫、泥塑、雕刻,而且那裡的老藝人熱心授徒,故被稱為“熱貢藝術學校”。在這裡我們又遇到了一件非常幸運的事,也可以說跟佛有緣的事:今天是寺中僧侶閉觀完出觀散布佛道的日子。要是昨天來,寺中只讓男子進,女子就只能站在寺外了。而且有幸的是,我們在參觀該寺時,寺內只留了一名僧侶看守,沒想到他就是“藏傳佛教美術大師——角巴加”。他6歲開始學畫,8歲出家。在吾屯村眾多畫師中,他自認為繪畫技藝一流。參觀寺廟時,我們聽著他的講解,只是覺得他很不同,當時我們還不知道他就是角巴加,他指著大殿門口的一幅唐卡說,這幅唐卡是和別人耗時一年多才完成的,我們問他哪裡可以買到“唐卡”,這好像問到了他的老本行一樣,跟我們侃侃而談起來,接著還把我們領到了他的家中挑選“唐卡”。進了院門我們就看到有兩位師傅(其中有一位是他的弟弟)在認真地作著畫,他把我們帶到一間房間,裡面掛著他親手繪制的精美唐卡和他獲得的各種獎狀,櫃子上的幾個名片盒中裝滿了各種各樣的名片。我們驚呼這滿滿的名片盒,他說到:“這都是來參觀的游客留下的,他們中的好多人經常打電話來向我訂購唐卡和堆繡”。我們問他有名片嗎,他給了我們一張,我們一看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角巴加”。角巴加一邊說,一邊拿出一本厚厚的記事本,裡面寫滿了訂貨人的電話、通訊地址和對唐卡內容的要求,“訂單”來自上海、北京和台灣,也有來自美國、法國的。我們仔細挑選起唐卡來,同伴在懸掛的唐卡後面發現了一個未著色的雕塑,同伴一眼就看上了這個泥塑的“蓮花生的佛像”。在講價格的同時由於同伴想要個著好色的,可是卻沒有了,只有這個未著色,角巴加不太願意賣,因為同伴出的價他覺得很低,他的弟弟看我的同伴那麼誠心,就說服了角巴加,先放下自己的工作,幫我同伴把這個佛像著完色,而且還對角巴加說不會花費很多時間,接著就干起來。他一邊工作,一邊跟我們聊天,我發現他很健談,人也很隨和。著色的工作說快也快,說慢也慢,全部完成也花費了近3個小時。我們在等工作完成的時候也沒閑著,繼續挑著唐卡,還時不時的和角巴加還有他弟弟聊著天,最後我的那個同伴竟然買下了角巴加家中佛堂中的一幅黃財神的堆繡。厲害吧!

從角巴加家出來我的同伴是大豐收啊!驅車我們又來到了吾屯下寺,不知是不是先入為主的思想作怪,對這裡我們提不起興趣!

這時已經快4點了,我們不再耽擱,直奔循化。司機師傅是位老司機,知道的事情比較多,路也比較熟。路上帶我們去了十世班禪故居,十世班禪大師全名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班禪額爾德尼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兩大活佛轉世系統的一種稱號,確吉堅贊是他的法名。大師於1938年2月19日誕生於循化縣文都藏族鄉毛玉村, 俗名貢布才旦。我們沒想到竟然可以免費參觀。參觀完了到門口等聚齊的時候,看到幾位司機師傅,聽他們說我們今天是沾了他們的光,因為這幾位車上載的人是一些領導,他們今天到此參觀,否則這裡一般不對外。竟有這麼湊巧的事,而且這兩天碰到了這麼多巧事。還帶我們去了一個小巷中的一個景點。這裡已經不對外開放了,大柵欄門緊鎖,門裡一眼泉水,泉邊還有個刻有“駱駝泉”的石頭。據司機師傅說這裡是循化縣撒拉族的發源地。回來我查找資料發現了這樣一個故事:相傳很早以前,在中亞撒馬爾罕地區有一個小部落,為首的頭人是兄弟倆,名叫尕勒莽和阿和莽,在群眾中威望很高,因長期受到當地統治者的忌恨和迫害,於是他們率領同族的18人,牽了一峰白駱駝,馱著故鄉的水土一路向東,尋找新的樂土。他們沿途越天山,過嘉峪關,繞河西走廊,渡黃河,來到循化境內。這時,天色已黑,蒼茫中走失了白駱駝。第二天,他們在街子東面的沙子坡下發現一眼清泉,走失的駱駝臥在水中,已化為白石雕像。於是,他們試量了當地的水土,發現這裡的水土與故鄉的完全一樣,就在此地定居下來。歷經艱辛的駱駝安詳地靜臥在泉水中,與他們日夜相伴。後來,人們便將這眼清泉命名為“駱駝泉”。這也就是撒拉族的發源地。到了循化我們住到了積石大街上的“積石賓館”,這裡價格不但不貴,而且住宿條件是我們這幾天來住的最好的。比在西寧的二星級的民族賓館還要好。經賓館介紹,我們來到一家餐館吃晚餐,在這裡我們見到了真正的大盤雞,用大鐵盤端出的嚇了我們一跳,量那叫一個大啊,我們都沒吃多少,留在飯館裡當作第二天的早餐,夠奢的吧,早上吃大盤雞!吃完晚飯回到積石賓館,看到賓館前有夜市,賣的東西像北京的潘家園。


精選遊記: 同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