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無錫古運河

作者: 踢踢歪歪

導讀 (清名橋) 一、大師指引 去無錫出差,剛好有半天多的空閑,便急急地趕往古運河。朋友將我載到吳橋下面,帶上簡單的行裝,我准備一直徒步下去。朋友說和我一道走,我卻婉言推辭了――沿著運河一路細細觀察,慢慢拍攝,數小時的時間,一般人恐難忍受。更何況,我對於無錫是全然陌生,甚至一張地圖都沒有。 我的手中只有一篇攜程網的游記《無錫古運河風貌》。 這 ...


(清名橋)

一、大師指引

去無錫出差,剛好有半天多的空閑,便急急地趕往古運河。朋友將我載到吳橋下面,帶上簡單的行裝,我准備一直徒步下去。朋友說和我一道走,我卻婉言推辭了――沿著運河一路細細觀察,慢慢拍攝,數小時的時間,一般人恐難忍受。更何況,我對於無錫是全然陌生,甚至一張地圖都沒有。

我的手中只有一篇攜程網的游記《無錫古運河風貌》。

這篇游記的作者網名“1100741957”,除了對他的年齡約莫可以猜測以外,再無關於作者更多的資料。但這篇數千字的文章,翔實生動,細膩感人,隱約中透出一份真情。實乃我見過最好的一篇游記,頗有大師風範!

今天,我就打算沿著大師記敘的線路,一路前行。從無錫市區北面的吳橋,一直到達南面的清名橋附近,直線距離約7公裡,沿途景致甚多。七月份時,我參加了《發現廣州》水道活動,今天仿佛是《發現無錫》水道。不同的是,一個人走來,也無照片為參考,前途充滿未知和新鮮感。

二、吳橋始出

出發點的吳橋,建於1874年,由絲綢商吳梓敬捐資32324銀洋修造。後人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將橋梁改名為“吳橋”,物換星移,如今的吳橋早已不是當年的鋼鐵衍架結構,改建於1993年,並獲得魯班獎。

上午十點半,吳橋下,我開始好奇地打探著第一站。炎熱的驕陽下,只有幾個小販呆在橋下乘涼,用無精打采的目光眼光盯著我,河水發出的陣陣異味讓人有些難以忍受。幸好,我的腳步將很快離開河邊,按照預定的路線,我應該關注一下路邊的幾處五金用品商店。這幾家商店,也是平常得再沒法平常了,顧客寥寥,貨品也不豐富,店員略微打量一下我,更不曾招呼我就徑直去到後院干活兒去了。

不過,這些商店還是非常值得看一下的,裡面賣的清一色都是船只用具。各類大小的蓬布,是用來蓋船頂;粗細不一的繩子,是捆蓬布的。我剛剛看到走到後院的那幾個伙計,等我跟隨入內後,才發現他們在細心地加工著鐵鏈和鋼索,當然,這也是船家所必備的。

繼續往南走,吳橋東路的一家“橋房酒家”的餐廳也在做著晨練,數排服務員站在黃埠墩對面的馬路上,富有節奏齊整地喊著“謝謝,晚上好,歡迎光臨…..”這場景又酷似粵東松口鎮的喜多多超市。

“早上好,黃埠墩!”我很想建議他們晨練第一句就該說這句話,並且當情不自禁地。因為他們面對的黃埠墩,相傳戰國時期春申君黃歇治理芙蓉湖時留下的遺址。這位於河中央的一個頗為奇特的小島,面積不大只有數百平方米,卻修建了精致的庭院樓閣。黃埠墩是沒有橋過去的,只能遠遠望去,非常神秘。

三、弄堂時光

離開黃埠墩,便告別大運河,轉入內河。那兒有個漂亮的牌坊寫著“無錫米市”。不過除了幾處仿古的建築外,米市早無蹤影,不免有些遺憾。我跟著幾只跳過的麻雀,向內街走去,聽說那兒有個教堂。

在這窄窄的街巷,時光的痕跡彷佛讓你觸手可及,無論你是在嶺南的古村,還是在巴蜀的老街,亦或如今的錫城弄堂,這種懷舊的感覺都特別深刻。去民主街需要穿過數條弄堂,寬不過兩三米,還時常被涼曬的衣服所遮擋。時值中午,主婦們正炒著菜肴,香味直入鼻孔,小孩兒在巷頭巷尾奔跑著,老人們搖著扇子擺弄家常。尋常人家的生活情景歷歷在目,又是那麼栩栩如生,讓人倍感親切。

隱藏在深巷之中的無錫天主堂讓人好生尋找,難怪去年《發現廣州》的主題是宗教題材。我拍照的時候,旁邊一老伯細心地提醒我那疊資料掉在地上了,他接著打開了教堂的大門,我下意識地想跟進去,他卻笑笑擺了擺手,只一會兒功夫教堂便恢復了平靜。

重新回到運河邊,卻見陣陣鳥雀飛過,原來這裡真的有個三裡橋米市,但已經十分零落冷清,往日的輝煌蕩然無存,人氣遠不如那些熱情的鳥雀。幸運的是,米市即便再冷清,也不會落得門可羅雀的田地。

沿著三裡橋繼續前行,很快到北塘大街,這裡是昔日無錫最為繁華的商埠,巷弄密集,商賈雲集。可惜,歷史上曾遭遇兩次劫難,一次是太平軍和清政府軍隊的焚毀,一次是日寇侵略時引發的大火。歷經滄桑大都無曾保留,不免讓人有點唏噓。幸好這裡的接官廳弄,尚保留許多舊式的建築,雖然不是年代久遠,但簡單質樸。我的午飯,就是在這裡一居民家小食店解決的。一碗清甜滋潤的涼粥,一碟涼菜,有排骨,還有辣椒,蓮藕,青豆,在這35攝氏度的午後,真是天大的享受。

正在此時,朋友又打來電話,問吃飯沒有,可否一同解決。我笑言已經吃好了,極為可口。

四、午後奔波

我的下一站是蓮蓉橋,因為沒有地圖,走了冤枉路,揮汗如雨才到達蓮蓉橋。趕快買了份無錫地圖,開始認識這個城市。蓮蓉橋下的大吉春參藥店,如果僅僅匆匆路過,這個外表裝飾得毫無特色的藥店幾乎不會讓人多看一眼,不過當你走進去,就很快看到商店最裡面那幾排青瓷藥罐,閃爍著熠熠的光亮,這家藥店建於1865年,如今仍然是無錫人經常光顧的地方。

據說,蓮蓉橋北面運河邊就是前竹場巷,此巷因在明、清時,店鋪大多經營竹器而得名。大師說他小時候,站在蓮蓉橋上,還能看見前竹場巷裡豎滿的竹子。

可是,如今的前竹場巷,就是一處幾乎竣工的工地,座座公寓樓拔地而起。哪還有半絲竹影?不過,我仍然沒有放棄尋找兩處遺址的決心,幾經努力,一個熱心的公寓保安把我帶到他們巨大物業的後院,那兒頗為靜寂,只有兩座相鄰的老建築,保護得相當完好,一個是“鐵絲兩業公所”,一個是“中國銀行無錫分行”。

看完了這兩個有百年歷史的遺址後,炎熱已讓人難以抵擋。在解放路的肯德基,我如飢似渴地享受其空調的快樂,順便研究下一步的路線。從地圖上看,內運河越發的細密了,似蛛網般同公路交混在一塊兒,如同人之動脈與靜脈,那川流不息的道路就是動脈,而靜靜流淌的運河就是靜脈了。

沿著解放西路,繼續南行,我來到了人民橋。那兒附近有大師所講的“日暉巷”,一個連他都完全陌生的巷子,一個據說是“運河申遺大發現”的地方。日暉巷的難找,是有所預備的。我在橋這頭,問過數人均搖頭無應,便走過橋那頭,但一個和善老者非常肯定地告訴我,還是在橋這頭,便匆匆走回來,左轉右拐,但前面就愈發不對,只得回頭。有好心人告訴我該向警察詢問,但第一個遇見的警察只給了我無比茫然的表情。究竟還是不想放棄,感覺這個小巷子一定就在附近,說不定我已數度走到它跟前。

找警察是對頭的,答案很快被第二個警察給揭曉了,

其實,日暉巷就在這個橋,這個我如風般穿來穿去的小街對面。令我驚訝的是,這裡已經基本不住人了,四處都是狼藉一片,像是落荒而逃的難民居所,令人驚懼的開發浪潮正滾滾襲來!只有那些四處可見的精美窗花,似乎還在陳述著昔日的繁華。僅有一處人家開著院門,我輕叩門窗許久,一個中年人才慢慢出來,讓我拍了幾張照片。

告別日暉巷,我走到橋的那頭,那兒原本有個巷子叫做櫓店弄,一聽這名字,就知道這裡和買賣漁具船只用品有關。今天,一排排完全嶄新的花園式住房將我的探索念頭全部打消了,一個大嬸笑著說沒錯,這裡就是櫓店弄,你該十年前來看就對了,我邊致謝邊飛快前行,快速地告別了一個聽起來挺美的地方――櫓店弄。

一環扣一環,前面不遠就會是西水墩,我不禁加快了腳步,盡管已經顯得有些疲乏。沒料到,走了很久還是不見它的蹤影,一直走到繁華的五愛路上,後來才發覺,原先伴隨我的運河早溜掉了,變成了另一處岔流。

西水墩是一個頗為精致的島嶼,有古色古香的廊橋和庭院。而廊橋的另一面,一處紅磚建成的堅固建築,幾個巨大的鐵皮通風管似乎還在散發著熱氣,這就是百年歷史的茂新面粉廠。民族工商業先驅榮宗敬、榮德生等於1900年籌資創辦的,是榮氏家族創辦得最早的企業,原名保興面粉廠,後改稱茂新面粉廠。生產的兵船牌面粉當時享譽全國。抗戰期間廠房被炸,設備受損。1945年重建,並由榮德生之子榮毅仁先生出任廠長。

五、清名橋啊

離開西水墩,前方的目標是南禪寺,這段路程非常遠,四五點的日頭絲毫不減,曬得脖子上都是鹽花。建於南朝年間的南禪寺,以及北宋時期的妙光塔,如今已經成為一處購物休閑中心了,各種購物餐飲場所齊聚於此。對於一個筋疲力盡的徒步者來說,這裡簡直就是沙漠中的綠洲,有著強烈的誘惑力。

不過,我還不能停下疲憊的身軀,無論如何,前方的清名橋是絕對不能錯過的。因為大師說過,清名橋是無錫古運河上最著名的景點。

日本著名作曲家中山大三郎在1986年游覽了清名橋後回國創作了歌曲《清名橋》,歌中唱道:“穿過清名橋,又過大公橋,小船悠悠向北行,只要有了你別無他求,遠處惠山依稀可見,我依偎在你身邊,在人生道路上,只要愛情深••••••”。如今的無錫市,已經成為日本企業投資的集中區域,據說,除了看中無錫的投資環境外,和這首歌的廣為傳唱也有很大的關系。

去清名橋的路途並不容易,先走南長街,然後過跨塘橋,一路都可以看到現代的仿古的這種那種的橋梁,精美有余,但透露出的都是商業氣息。清名橋似乎總是掩映其中,但其真偽卻無從辨別。

過了跨塘橋,開始走南下塘街。這條小街完全不起眼,生活狀態也欠精致,抬頭就是凌亂不堪的電線,眼前盡是擁擠的巷道,人來人往。納涼的男子大都毫不顧忌地光著膀子,小孩兒隨意地在木盆裡洗澡。一處鍋爐房門口,女人們排著隊買開水,一壺熱水就三毛錢。不僅開水公開賣,其他的設施也很落伍,公共的廁所,公共的垃圾站,隨地而設的菜市,在這裡四處可見。

這南下塘街,會讓你立刻回到過去的平房生活,平民年代。也會讓你在不知不覺間,更樸素更低調地接近清名橋。

清名橋,原叫清寧橋,始建於16世紀的明萬歷間。在它數百年的歲月中,它就是如此緊密伴隨這兒的居住者,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中一個密不可分的部分。事實上,當它第一眼出現在我的眼前的時候,我並沒有看到這是一處旅游勝地的任何跡像,人們忙碌著上上下下,推著單車的,抱著嬰兒的,提著菜籃的,甚至扛著花圈的。黃昏的河邊,人們紛紛在橋頭享受一絲絲難得的微風,一個男孩干脆鋪著涼席躺在橋上。

大師說“清名橋的美,是一種別樣的美,它是需要細細地、靜靜地品味地。我上清名,必關手機,拒友人、擇雨日而獨往之,唯此,才倍感心爽而神怡!”在他這篇游記之中,從來都是低調平實的筆鋒,唯獨提到清名橋才流露出這種純粹的愛意,可見清名橋的獨特所在。

我在清名橋上拍完了最後一張照片,便悄悄地離開了。時值黃昏,遠處的市區無數高樓大廈映射出奪目的光彩,繁華立刻覆蓋了整個夜空。


精選遊記: 無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