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游倫敦

作者: reis

導讀再游倫敦之一, 諾丁山 諾丁山是位於倫敦西區肯辛頓宮西側的一個小鎮,綠蔭環繞,花香宜人,典型的townhouse林立,愛德華時代,維多利亞時代的房屋,教堂比比皆是,有的房屋已有500年之久的歷史。今天諾丁山是倫敦市區裡生機勃勃的一部分,而在十八世紀時它還不過是貧苦人爭扎生存的破爛不堪的村落,恰似迪更斯在奧利佛-退斯特那本書裡描寫的那個時代。維多利亞時代 ...

再游倫敦之一, 諾丁山

諾丁山是位於倫敦西區肯辛頓宮西側的一個小鎮,綠蔭環繞,花香宜人,典型的townhouse林立,愛德華時代,維多利亞時代的房屋,教堂比比皆是,有的房屋已有500年之久的歷史。今天諾丁山是倫敦市區裡生機勃勃的一部分,而在十八世紀時它還不過是貧苦人爭扎生存的破爛不堪的村落,恰似迪更斯在奧利佛-退斯特那本書裡描寫的那個時代。維多利亞時代的工業化進程改變了諾丁山的面貌。若稱倫敦為時尚之都的話,所有的流行元素都能在諾丁山找到。諾丁山最有名的馬路叫Portobello Road,沿街布滿了古董店,書店,服裝店,咖啡館,餐館,電影Notting Hill即拍攝於此處。休格蘭特和他那位舉止怪異卻極為可愛的roommate出入於這條街道的13號和15號,影片中是休格蘭特經營的舊書店,現在只不過是個毫不起眼的小服裝店,裡面的貨色嘛來自上海的MM們未必看得上眼。每逢周五這裡有書市,周六的古董市場是歐洲最大的古董和收藏市場,從書籍到古玩,從家具到燈具,維多利亞時期的紀念品,這裡的手飾,銀飾和服裝店又特別多,還有大約只在英國看得到的各式稀奇古怪的東西;周日有舊貨市場(當地人稱為the lane)。據說此傳統起源於1860年。其實不論你想不想買東西,漫步諾丁山的街道,在路旁的酒吧喝一杯咖啡是一件十分輕閑愉快的事情,看看過往的來自世界各地的行人,看看市場。

諾丁山沒有聳立於泰晤士河之岸的座座代表著大英帝國夕日輝煌的樓堂館所,而有的是那份優閑寧靜,輕松宜人,小城舊日的氣氛,在影片裡的確演繹得很好。(實際上我覺得休格蘭特在大多數影片裡所扮演的往往就是他自己,有點無奈,有點自嘲)

上海的泰康路和多倫路有點類似諾丁山的環境和氣氛。舊日的法國租界裡的一座座急待修復的舊屋,為數不少的畫廊,書店和幾家博物館,與周圍弄堂的喧鬧形成了合諧的景像。而北京的七九八工廠卻不然,它的單一的藝術特質缺乏構成urban area的眾多元素,而周邊的環境還基本上處於一種原始的鄉村狀態。

再游倫敦之二,Tate Modern現代藝術館

位於泰晤士河南岸,與北岸的聖保羅大教堂對應。Tate藝術館的前身是一個廢棄不用的發電廠,經過瑞士的建築設計師Herzog 和De Meuron的改建成為一所高大明亮的場館,2000年開館,除特展外入場參觀免費。展出1900年至今的現代藝術作品,包括20世紀居領先地位的藝術家Picasso, Dali 等人的多件作品。已看過大英博物館,威思敏斯特大教堂,倫敦塔,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這些經典節目後,Tate Modern令人耳目一新。改建者充分利用及發揮了原電廠高大的空間優勢,用來展示巨大的雕塑作品那是再合適不過了。原來的煙囪頂端安裝了彩燈,被稱為Swiss Light, 到了晚間與泰晤士河北岸的聖保羅大教堂遙遙對映。

再游倫敦之三, 倫敦的地鐵,購物

倫敦的地下幾百米深處奔馳的地鐵有13條之多, 四通八達但並不叫你眼花繚亂。倫敦的地鐵始建於1863年,倫敦人把它叫做the Tube,全長408公裡,每日客流量達267萬人。地鐵的入口遍布全城,在每個入口處都可免費拿取倫敦地圖和地鐵行線圖,買一張非高峰時段的日卡(Day card)花費4.9英磅,大約相當於80元人民幣,那末你就可以在倫敦市區內任意往來了。從西區的諾丁山到位於東區泰晤士河北岸的聖保羅大教堂,不過40分鐘的時間。至於逛街,可乘地鐵至Piccadilly Circus下車,沿Regent Street(攝政街)一直到Oxford Street,逛完整條牛津街看看你還有沒有力氣,余勇尚存者不妨繼續前往Bond Street(邦德街)。在我看來倫敦百貨商店裡的貨品大部分都能在上海和北京買到,區別是倫敦的物價更高,可笑的是像MANGO這樣的英國品牌,在上海被置於淮海路最繁華昂貴的地段(國泰電影院對街向東幾百米),在倫敦隨處可見,普通不起眼。而Paul Smith進駐於上海的Three on the Bund和恆龍廣場,在倫敦它隱蔽在Covent Garden 的一條小馬路上。建議同學們不妨試試英國本土的品牌,如Jigsaw, Church, 國內好像還沒有。倫敦的哈羅姿(Harrod’s)大百貨公司非常值得一游,內部的裝飾極盡奢華,像宮殿又像博物館,它很典型地表現了“日不落”大英帝國的鼎盛時代。我非常喜歡Liberty, 一家極具英倫特色的百貨商店,貨品代表著the British taste。

再游倫敦之四, 兌換貨幣

並不是每家銀行都經營這項業務,馬路邊的Money Exchange多由印度裔人士經管,commission 高達9%,再加上所謂的handling fee,宰你沒商量。我的經驗是最好去遍布全城的郵局Post Office,根本沒有commission和什麼handling fee,公平交易,和善可親(其實英國人大多如此),換完錢那位黑先生還問我:您在英國怎樣和家人通話?我說用手機呀。他建議可購買英國郵政的一種折扣電話卡,是流通於英國最合算的一種。


精選遊記: 倫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