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在劍橋的春天

作者: liuxiaoxia_06

導讀劍橋的每一個季節都是美麗的,只是美麗的區別是四季風景的不同色彩。我選擇在春天這個季節,從萬裡之外追著春光尋訪劍橋,不僅是因為劍橋的春天色彩最美艷,更重要的是我想看看詩人徐志摩筆下“河畔的金柳”是如何像“夕陽中的新娘”那麼美麗,那“波光裡的艷影”又是如何在詩人心頭蕩漾的。我想,凡是到劍橋的中國人,沒有誰不想尋訪詩人筆下那個在春光裡,� ...

劍橋的每一個季節都是美麗的,只是美麗的區別是四季風景的不同色彩。我選擇在春天這個季節,從萬裡之外追著春光尋訪劍橋,不僅是因為劍橋的春天色彩最美艷,更重要的是我想看看詩人徐志摩筆下“河畔的金柳”是如何像“夕陽中的新娘”那麼美麗,那“波光裡的艷影”又是如何在詩人心頭蕩漾的。我想,凡是到劍橋的中國人,沒有誰不想尋訪詩人筆下那個在春光裡,垂著金柳的、美麗又浪漫的“康橋”。劍橋,這座世界頂級學府聖地,它不僅是年輕的學生們奮鬥的終極目標,也是無數普通人夢寐以求的一個奢望。夢想去劍橋,已經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個夙願了,那是在我還不知道劍橋是什麼的少年無知年代裡,讀到了徐志摩那首優美中帶有憂郁傷感的《再別康橋》:“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裡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這首小詩,給我營造了一份遙遠的浪漫與夢想,正是因為徐志摩和《再別康橋》,把劍橋和那首詩一起鑄進了中國人的心靈深處。也許是因為有了徐志摩和《再別康橋》,才讓劍橋在中國人的心中一如禪詩所雲:“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從此,劍橋成了無數中國人心中的一個美麗到極致的夢境。在倫敦坐上上午十點半的汽車,追著一路的春光,中午十二點到達劍橋,在車子剛駛入劍橋時,我就已經被劍橋精巧的魅力所折服,精致的建築、大片的綠地,路旁是一排排吐著新綠的大樹和一樹樹白色、淡紫色的櫻花。在陽光下那麼生機勃勃。還沒踏上劍橋的土地,我就已經被她美麗的春色感染了滿心的激動。

下了車,在車站拿了一張免費地圖,按照地圖的指點,穿過一片熱鬧的商業區,便來到劍橋的大學區,綠綠的草地幾乎覆蓋了這座小城,那一棟棟高大的校舍、教堂的尖頂和一所所爬滿青藤的紅磚住宅被包圍在這一片片的綠色之中。我急不可待地尋找到康河,這是一條曲折蜿蜒的小河,河水碧綠,兩岸金柳倒映,綠草茵茵。河流在市內兜了一個弧形大圈,從幾處學府裡進進出出。正是春色康河最美的季節,金柳垂在碧綠的康河上,襯托著一泓碧水,一樹樹櫻花,襯托著康河和河邊的金柳,真是令人心醉的景色。我漫步在詩人的河邊,沿著當年詩人的足跡,尋找著心中的“康橋”,踏著河邊被暮春的金柳覆蓋的小路,慢慢前行,路過康河上的許多設計精巧優美的橋梁,看看那一座都像“康橋”那樣充滿了詩情畫意。沿著康河漫步向前,國王學院、皇後學院、三一學院、聖瑪麗教堂一一展現在視線裡,那一座座古老、高大又精美的院校和莊嚴肅穆的教堂,高高的大樹,還有爬滿青藤的紅磚房,特別是三一學院的草坪上那顆矮小的蘋果樹,據說那就是牛頓悟“道”的“菩提樹”,這一切,都是劍橋醉人的極致魅力。我在康河邊到處尋找著徐志摩筆下的“康橋”,穿梭在劍河上那一座座充滿靈性的橋間,我把能看見的所有橋都拍了下來,想看看哪座橋邊垂著“河畔的金柳”,看看哪片水域裡“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劍河上有很多橋,每一座橋邊都垂著“河岸的金柳”,那片水域裡都是“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我實在是找不出我心中的那座“康橋”到底是哪一座。其實,劍橋的名字就是來源於“劍河上的橋”。因為劍河(River Cam)又譯作“康河”,所以,康河上的橋,也就都可以叫做“康橋”了。沒有找到詩人的“康橋”,但是我有了很大的收獲,因為我把我看到的“康橋”都拍了下來。原來,在這些“康橋”裡,每一座都是那麼美麗和有著自己的故事,其中以數學橋、克萊爾橋和嘆息橋最為著名。數學橋,是康河上有一座看上去並不起眼的橋,雖然看上去不起眼,但是它卻是大名鼎鼎,人們又稱牛頓橋,它是一座木結構橋,位於王後學院(Queens’ College)內,橋的一邊就連著王後學院的房屋,相傳,這座橋是牛頓運用數學和力學原理設計建造的,整座橋上沒有使用一根釘子,堪稱奇跡。牛頓的學生們認為:這老師能做成的事,學生沒有理由做不到。於是,這些好奇的學子們就把整座橋拆下來,想看個究竟。誰知拆下容易,恢復難。無論他們用什麼方法,就是恢復不了原樣,連校方也無能為力。最後,不得不用釘子固定,才重新將木橋架起來。這個故事自然不是真的,可我這座橋卻因此名聲大振。位於克萊爾學院後部的克萊爾橋(Clare Bridge),是一座帶護攔的三孔石橋,建於1639年,是劍河上現存的最古老的橋了。徐志摩在文章中稱它是“怯憐憐的一座三環洞的小橋”。這座橋兩邊的護欄上各有七個石球,兩邊相互對稱,只是左邊護欄上倒數第二個球的後部被整齊地切掉了一個15度的角。據說,建築設計師在設計建造完這座橋之後,學院僅僅付給了他15便士的設計費。氣憤之下,他將那個石球切掉了與15 便士對應的15度角,從而永遠留下了這個缺口。正是由於這個缺陷,才成就了這座橋像斷臂維納斯那樣的缺憾美。在康河上所有的橋中,聖約翰學院的那座嘆息橋(The Bridge of Sigh)是最為精美的。連維多利亞女王都曾為這座橋所深深折服,贊嘆不已。劍橋的這座嘆息橋是仿照威尼斯的風格於1831年建成的。有關它的故事,流傳著不同的版本。有人說,這橋一頭連著學生的宿舍一頭連著考場,劍橋的畢業考試是異常嚴格的,考試通不過拿不到文憑時,就會來到這裡嘆息流淚,於是,校方把它定名為嘆息橋,以此來警示學生要勤奮學習,不可懈怠;也有人說,它之所以叫嘆息橋,是因為校方總是讓犯了錯誤的學生來到這裡反省自己,作為一種懲罰;還有一說,這橋原本是沒有欄杆的,後來由於一些考場和情場失意者從橋上跳河自殺,於是學校就把原來沒有欄杆的橋改成了現在的廊橋,這個改造,反而讓其更加精美了。很遺憾,由於時間緊迫,我沒有拍到這座“嘆息橋”。

走過了“康橋”,心中那份浪漫越加濃重了,這樣的美麗,這樣的浪漫之地,有誰能不為之陶醉呢?此時,對徐志摩曾經說過:“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脫胎的。”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可見康橋是怎樣一個令人心靈發生蛻變的聖地。劍橋,不僅是一個讓詩人留戀的浪漫之地,更是一個造就了舉世人才的學府聖地,幾百年來,劍橋以其優異的教育質量著稱於世。因為它哺育出了牛頓、達爾文這樣的科學大師,還有60多位諾貝爾獎金得主曾在劍橋留下了青春求學的足跡,哲學家培根(他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經濟學家凱恩斯、歷史學家特裡維廉、文學家薩克雷都曾負笈劍橋,終成泰鬥。拜倫、丁尼生等人更是詩國的桂冠和驕子。劍橋還哺育出七名首相級的重要人物。有人說,牛津劍橋統治著英國,看來確有幾分道理。這座被譽為“城市中有大學”的劍橋,盡管只是一座僅有十萬人口的美麗學府城市,卻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小城,一個孕育世界頂尖人才的搖籃,一個暮鼓晨鐘的古堡,一個回蕩著教堂千年鐘聲的聖地。在黃昏中離別劍橋,像詩人那樣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帶走的,是記憶裡滿溢的劍橋永不退色的明媚春光。



(春天的康橋是一首詩,一幅畫,一個充滿浪漫詩意的夢境)



(一個科學巨匠的故事,給了一座橋靈性和生命。)



(一處校園,一處花園,一處知識的聖殿)



(劍橋大學圖書館,多少學子從這裡汲取知識,成為世界頂級人物。)



(神聖的聖體節學院,就是一幅美麗的歐洲油畫)


精選遊記: 劍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