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岩走走

作者: 09113358

導讀夾江是一個古老的縣城,與其叫夾江,還不如叫江夾,因被青衣江和大渡河兩條大江夾在中間而得名。出城向西,大約十公裡,就是隱藏很深的千佛岩。千佛岩屹立在青衣江邊,本無什麼名氣,因是古代出益州,經嘉州到宜賓,進入長江的咽喉要道,沒有被人忘記。夾江歷來是一個屯兵的好地方,蜀漢時期,諸葛丞相就在這裡屯有重兵,以抵御南蠻。至盡還有一只野戰部隊駐� ...

夾江是一個古老的縣城,與其叫夾江,還不如叫江夾,因被青衣江和大渡河兩條大江夾在中間而得名。出城向西,大約十公裡,就是隱藏很深的千佛岩。千佛岩屹立在青衣江邊,本無什麼名氣,因是古代出益州,經嘉州到宜賓,進入長江的咽喉要道,沒有被人忘記。夾江歷來是一個屯兵的好地方,蜀漢時期,諸葛丞相就在這裡屯有重兵,以抵御南蠻。至盡還有一只野戰部隊駐扎在夾江。

古老的山道已經鋪上了柏油,驅車駛過石頭搭建的牌坊,來到一撇古香古色的老街,不長的老街越走越窄,終於到了不能通車的地方。下了車,鑽出彎彎的街道,就是千佛岩遺址。岩門簡陋,可以說就沒有門,但要收門票七元。

走不多遠,但見黃黃的江水中露出一塊不小的奇石。奇石靠岩,一說是龍背,一說是像鼻岩。以前,遇漲水季節,奇石會噴出一股水柱,形同大像吐水。如今可能因為白色污染,奇石下邊的水道被堵塞了,再也看不到奇石噴水的奇觀。岸上有一塊石碑,提的詞已記不得了,大意是說:江中一奇石,為漁家靠岸提供了不少的方便。

收回視線,朝山崖這邊一瞧,刻滿了大大小小的佛像。佛像多為唐宋時代所刻,前後歷時數百年。線條豪放的一看便知是唐代遺物,線條細膩的便是宋代雕塑。唐人崇尚豪情,宋人追求細膩,這在唐詩宋詞中多有體現。佛像小的高不足十公分,大的有三米之高,林林種種,千姿百態,大小佛像逾千尊,因此而得名千佛岩。

高處的佛像保存完好,還能依稀看見佛像身上的顏料;可矮處的佛像命運就不同了,在文革中慘遭破壞,有的不見了頭,有的身子不全,總而言之,慘不忍睹。岩壁下自然形成的暗河川流不息,嘩嘩的流水聲,使得四周異常靜謐。山道跨越暗河會入青衣江的出口,丈多長的條石作橋,十幾條密排在河上,讓人無不贊嘆條石堅硬和石匠的天功。歷代文人墨客都喜好在岩壁題字,久而久之,岩壁上沒有留下多少空間了。明萬歷年間的夾江縣令不得不在岩壁上鑿了一道公告:上下開岩辦廠者必咎。

走完兩裡左右的佛岩山道,便出了峽谷,眼前一片開闊。遠處青衣江奔騰不息地流淌過來,遇一個不小的島子分為兩股水流,然後在峽谷彙合。緊挨著小河是一片良田,山道出了峽谷就變成了黃色彎彎曲曲,一直伸向遠山。雖然晴空萬裡,但層疊的遠山依然煙雨蒙蒙,此景如詩,此景如畫。

峽谷旁,諸葛丞相當年點兵南征的點將台依然完好,還靜靜臥在那裡。想像中,日理萬機的諸葛丞相從益州府的府河(如今的九眼橋)踏上一葉輕舟,順流而下,到華陽府的黃龍溪換大一點的船。千軍萬馬簇擁者丞相起戰船萬艘南征猛獲,行至夾江,再次彙聚各路兵馬,點兵點將,作戰前總動員。看看眼前這片空地,正是屯兵休整的好地方——江水從峽谷流過,只要派遣千把兵士把守,大軍便可在峽谷這頭高枕無憂。

離點將台不遠有個天仙橋,跨過天仙橋,沿著盤山的石階攀登,可上觀山亭。坐下來歇口氣,透過樹枝,看看遠山,再瞧瞧近河,貪婪地呼吸著帶著山野清香的空氣,一股神仙的感覺油然而生。往前走,爬上一段不長的緩坡,便來到觀景樓。站在樓台上,右可看河谷上游,煙雨中的山延緬起伏,山腳的村落星星點點;左可看大江下游,兩座長橋橫在江上,一座供火車過江,一座供汽車和行人使用。過了河,再走三十多公裡就是天下聞名的峨眉山。這段河谷似乎阻斷了現代文明,將古老和現代一分為二,河谷的上游是綠色的田園,河谷的下游是黑色的工業。

順著石階下到半山腰,有一個古老的寺廟,隋朝所建,明朝因大火被焚,明末在原來的石基上重建,因此還能看到隋唐風格的柱石。可惜廟裡的佛像在文革中遭到洗劫,不復存在。此時,工匠正在重塑,但究竟有什麼意義,很是難說。難怪看到塑了一半的佛像,一個七八歲的孩子驚詫道:“菩薩也有偽劣的!”

離古廟不遠是一座不大的造紙博物館。夾江一帶盛產斑竹,是造紙的好材料。自古以來,夾江產的宣紙頗有名氣,留下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真跡。抗戰期間,中央政府遷都重慶,辦公用紙和宣傳用都依賴夾江供應,夾江人民可謂為抗戰做出了巨大貢獻。時至今日,夾江的宣紙仍巴蜀文人墨客爭先搶購的奇貨。

下完石階,又回到了岩門口。出了岩門,在江邊上農家開的餐館坐下,叫上幾斤從江裡垂釣的黃辣丁,飽餐一頓黃辣丁火鍋,吃點農家自制的米粑,喝點啤酒,把爬山的勞頓忘在腦後。黃昏,漁家劃著老鴉船,泛舟江上下鉤,期盼第二天一早有好的收獲。江上的燈火讓人哼起了漁舟唱晚。


精選遊記: 宜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