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推薦:讓每一塊石頭卓立起來

作者: lianshan

導讀詹克明(台灣)----逸居黃山數日,孤旅之中絕少接談。閑疏了人間漢語,於靜默中卻仿佛萌生出點“化外”的知覺來。散淡情懷,遠絕塵寰,獨自倘佯在這充滿天鳴地籟的嵐氣山光之中,時時有種來自大自然更深層的東西感悚著我,如同陣陣強勁而又低頻的音符敲擊著我的心房,諧振著我的心靈,感應著我發自心底的深切共鳴。” 山高人小,有如孤蟻趲行在嶺嶇的山道上。每天 ...

詹克明(台灣)----逸居黃山數日,孤旅之中絕少接談。閑疏了人間漢語,於靜默中卻仿佛萌生出點“化外”的知覺來。散淡情懷,遠絕塵寰,獨自倘佯在這充滿天鳴地籟的嵐氣山光之中,時時有種來自大自然更深層的東西感悚著我,如同陣陣強勁而又低頻的音符敲擊著我的心房,諧振著我的心靈,感應著我發自心底的深切共鳴。”

山高人小,有如孤蟻趲行在嶺嶇的山道上。每天,當我拄杖小歇,領略沿途巍峨壯觀之際,或是當我駐足亭台,氣定神閑地靜觀各種奇幻美景的時候,我都會感受到這種直入內心的震撼,真切地領悟到在這些深溝大壑、松泉雲石、竹海冰淞、湖瀑溪潭之中,以及在黃山的整體大格局中都蘊涵著某種一以貫之的獨特精神。正是這種精神支撐起整座黃山,讓每一座孤峰都大含細入地各展雄姿;讓每一塊拳石都“小材大用”地卓立起來;讓這裡的一草一木。一泉一溪、一洞一池都巧思奇想,英姿勃發地創造自己。一種我在人間久覓不得,世上遍尋不著的理想化精神,卻原來充盈在這層巒疊嶂的峰林之中,彌漫在這煙波縹緲的雲霧之中,植根於這裂石抱崖的奇松之中,濃縮在這鬼斧神工的怪石之中。

黃山是種由花崗岩形成的“峰林地貌”,“火成岩”的內秉氣質使它們強烈地體現著一種陽剛大氣之美。它們突兀挺拔,瘦骨磷峋,尖削奇峻,如錐、如刃、如筍、如柱,造物主只使用單一種類的花崗石材,居然能在這百裡方圓之中擺弄出各種層次的美。

似乎這些原本沒有生命的石頭,冥冥中也被遺物者點化出一種超然物外的靈性,勃發出一種強烈的自我創造欲望。染上這種神奇靈氣的峰巒孤石每時每刻都在思謀著如何設計打造自己,如何能在這種創造中體現自己與眾不同的追求,亮出自己立意獨特的風格。這裡安身立命的基點全在自己,從不以他人的認同與否作為定位自己坐標的參照系。這裡的一切都來自吾問吾心的創作,沒有模仿抄襲,沒有克隆復制,沒有批量制作,每一件“作品”都是當之無愧的“獨一無二”。

“獨特”使每塊石頭都突兀出一個自主的靈魂。這種獨特並不是什麼矯情的標新立異或者如意的特立獨行。因為故意“出新”、強作“立異”仍舊是以顧盼周圍來選取自己的走向,骨子裡還是不脫他人窠臼。與追潮逐浪的“隨大流”相比較,標新立異的“逆大流”同樣是把自己投進了“大流”,只不過取向不同罷了。

順從己願的自主性創造總是會煥發出最大的工作熱忱。在黃山的群峰環抱之中我時時會感受到這種奮發有為的雄勁氣勢。所有層次的黃山石體全都充沛著一派生機勃勃的主動進取精神。這裡沒有“懶石”、“庸石”、“痞石”、“愚石”。這裡的一切都那麼英氣逼人,才華橫溢,卓而不群,風流蘊藉。這些放眼大天地、擁有大自主、盡享大自由的靈岫慧石又怎能不“出大彩”、成大器,創造出驚天地泣鬼神的天下奇絕呢?

黃山之美是多層次的。在大刀闊斧的運斤之中不忘精雕細刻;在大氣磅礡的氣勢之中不乏柔情綽態。如同一位擅長大寫意的潑墨高手,筆酣墨飽痛快淋漓地馳騁一番之後又即興地補綴一些畫龍點睛的細墨妙筆。

靜對四周奇峰怪石,你會深切地品味到,無論是巍然巨峰還是得意小石,它們在精神上全然都是平等的。盡管它們對花崗岩的擁有量上天差地別,在大小高低上絕對懸殊,但它們在精神上並無高低、貴賤、尊卑之分,在氣度上絕對是平起平坐的。你看那“夢筆生花”,高只不過十米,底面直徑不過兩米半。但在海拔1829.5米、號稱黃山第三高峰的“天都峰”面前何曾有半點氣餒?那只觀海石猴群高只有3米,重才十幾噸,又有誰見過它一副媚骨地回首朝拜身後的諸峰之王蓮花峰?游客的眼光是公正的,他們對這些極品巧石的青睞一點也不亞於對那些名山險峰的關愛。我贊美大山的寬大襟懷,也贊賞巧石的氣宇軒昂。在我眼中,它們之間的和諧關系就像一個靈慧幼童與一位淳樸厚重的大哲學家在傾心交談。那份坦然清純友善平和,那種童言無忌與睿智哲思之間的水乳交融真叫人羨煞。不同量級的人們之間只有在都不失其赤子之心的雙重純淨心態下才會在精神上享有這種完全的平等。(這句話可以反驗“大人物”們是否懷有赤子之心。)

才氣具有“氣體”之秉性,壓之則縮,閉之則郁,冷之則滯,放之則逸,外界的嚴律、束縛、強制、齊一,以及內心的畏恐、惶惑都是才氣發揮之大敵。

黃山石體在精神上這種與生俱來的平等也許最大的好處就是確保了所有不同量級的黃山石在精神上都能充分地放得開。讓這些石體在沒有禁錮,沒有成式,無羈無絆,無拘無束的大環境中自主自在,全力以赴地創造自己。只有在這種充分寬松、毫無“張力”的氣氛中,它們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盡善盡美地完成自我。崇尚“無為”的黃山造物主深知,只有這樣才能最充分地調動所有層次黃山石體的能動精神,讓它們按照自己的心願,發揮自己的想像去竭盡全力地塑造自己——你們有多大本事就都充分地顯示出來吧,不限時間,不拘風格,不求統一,不立規矩,在我黃山百無禁忌,一切全憑你們自己做主。這些山石也真是“爭氣”,真有靈性,它們精心勵志,鍥而不舍,經歷了億萬年的風霜雨霧、炎涼昏曉、春夏秋冬,展現在人類面前的竟是這樣一座天下奇絕的黃山。

最讓人驚嘆的是,這些享有完全自由的山石,在追求形態各異的特立獨行中卻形成了完

全統一的黃山風格!甚至可以說,在天下名山當中,黃山那種氣蓋五岳,秀甲九州的獨特風格就寓於這突兀個體的各自奇絕之中。。

千差萬別的“大異”卻成了氣蘊和諧的“大同”,多麼耐人尋味,多麼富有哲理!

黃山的“大同’”是一種高品位的,富有生機靈氣的“大同”,是一種鼓勵個體絕對懸殊的,在精神層面上殊途同歸的“大同”。如同一所雲集了當今最優秀教授的著名學府,盡管每位教授都是那麼個性獨特,風格迥異,但整座大學卻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令世人極其仰慕的統一風格。黃山的大同絕不是那種千峰一面,萬石一格,泯滅個性,死氣沉沉的平庸“大同”。也不是那種建立在“愚型”基礎上,盲昧承從某種定式,習慣依樣葫蘆不動腦筋的低水平“大同”。更不是那種根據同一項設計,使用同一套模具,依照同一種工藝翻造出的簡單、重復、信息量貧乏的“大同”。

黃山的大同世界充分顯示了一位大匠不斫的造物主的特有的那種貫通弘宇的大智慧。它之所以如此放手、如此信任地讓所有石體都可以隨心所欲地營造各自的不同,還在於它深刻地認識到這些石體之間存在著一種歸至本源的“大同”——它們都帶著花崗岩所固有的“天然解理”,每塊岩石,乃至整座山體的風化、蝕變、裂解、崩塌都必然會遵從這種天然解理走向。正是這種本質上的終極“’大同”使它們總會萬變不離其宗,保證了從根基上就奠定了黃山的統一風格。可見,黃山造物主這種看似“無為”的大放手,實際上是建立在對岩體本性透辟了解基礎上的一種大作為。這些“長著花崗岩腦袋”,無知無覺、全無生命的石頭真是幸運,有時甚至讓我們這些擁有最高智慧的人類都有點羨慕不已。

不知怎麼,面對眼前黃山這種千峰競秀,萬石爭奇的峰林地貌景像,不由得讓我想起一位十九世紀的美國思想家愛默生來。這位偉大的學者十分熱愛大自然,1836年他為此還發表過一篇享譽盛名的隨筆長文《論自然》。不過這裡我所關注的是,作為一位超驗豐義哲學家所倡導的“個人主義”學說。這個學說強調個人的四個方面:第一是個人的神聖性。第二是個人的特殊性即個性,個性便是一個人的價值所在。第三是個人的無限潛力。第四是個人的自足和個人自治。長期以來“個人主義”這個詞被人們望文生義地曲解為自私自利的同義語。實際上“個人主義”是一種關乎人類,讓每一個人自立、自強、自信的進步學說。其中“個人自立”更是愛默生哲學的核心。它主張“一個真正信仰個人主義的人必定尊重別人的同等權利”。正如沃爾斯特所歸納的:“世界上最光輝最宏偉的事業就是使個人站起未!”作為人科動物,大約700萬年以前,一種類猿的高級動物就已經能夠用雙足直立行走了。從猿到人的進化已經實現了在肉體上讓每個人“直立”起來。同樣,人類文明的發展還應該在精神上讓每個人“直立”起來。生而為人,也許這種思想上的“直立’”更能代表人的本質特征。每一位母親都會不失時機地在孩提時期就教會我們直立走路。相比之下,我們卻缺少在精神上教誨我們直立的“母親”。(有的人直到享盡天年也未必能達到讓自己在精神上真正地直立起來)物質上越來越富裕的人們卻常常淪為精神上失落的“孤兒”!

孑立在群山萬壑之中,一派崢嶸的雄偉氣勢深深地打動了我,面對眼前卓然而立的石筍、石柱、石峰、奇石,在精神氣度上我多少有點“人不如石“的愧作。黃山之奇美就蘊藉於這峰峰直立之中,我深信,直體的人類如果每一個人還能在精神上特特卓立起來,人類社會這道風景線一定會更加靚麗!

黃山峰林能夠聳立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應該說是一種奇跡。它那種棱角分明、熱烈火爆,毫無遮攔、毫無顧忌宣泄個性的明快性格似乎有悖牾我們早己習慣了的傳統精神。兩千年來,儒家學說的正統思想使我們更習慣於“持兩端取其中”的“中庸”之道。在尊聖賢、敬大人、秩序井然,等級森嚴的濃重氣氛中,人們早已世世代代因襲了重穩健、少涉險,重圓熟、少棱角,重克己、少鋒芒,重忍耐、少挺出,重齊一、少異說,重恆守、少創新,平和含蓄。均衡協調,模棱兩可,安分守己的傳統習俗。看來,有這種心態的人也許更喜歡泰山。中國人喜歡說“穩如泰山”,一個“穩”字點出了泰山最本質的特征。當你從岱廟出來,穿過“岱宗坊”,開始了步步高升的拾級登岱歷程,你會充分體驗到這一“穩”字的分量。然而在攀援黃山時,你何曾感受到這個“穩”字呢?行進在起伏跌宕的山道上,面對“石筍(石+工)”那根根直豎的怪石叢林,撫摸那斜傾欲動無根無系的“飛來石”,仰望那拔地而起直插雲霄的“天都峰”,小心翼翼摸過那兩側深淵萬丈、雲潮凝成雨露的“鯽魚背”,此時你最切膚的感受也許會是奇、險、危、懸。踏遍黃山,時時激勵你的正是這種不慕穩妥,不耐平庸,不懼赴險,探新涉奇的精神。這種各各卓立的“黃山精神”幾乎成了黃山石體與生俱來的“遺傳基因”如同人體細胞核裡的DNA遺傳基因,它深深地遍布在黃山每一脈山體,每一座山峰,每一塊岩石,乃至每一個最細小、最基本的石胞之中。

已經擁有足夠泰山氣質的中國人,更需要吸收一點“黃山精神”。尤其是時至今天,立志走向世界頭等強國之列的中國更需要具備這種卓立出新的精神。站立在最高峰巔的人是聽不到回聲的;走在最前面的人是循不到他人腳印的。當我們真正成為走在世界最前列的民族時,許多事情再無可借鑒,一切都需要我們自己求索。我們的國民必須具備一個不被束薄的,更為開放的頭腦,更加注重精神上的勇於創新與出奇制勝。應該說,就目前而言,我們並未培養起這方面的足夠優勢。為了迎接這個並非無限遙遠的未來,我們在精神氣度上,在哲學理念上,在思維習慣上,以及在意志磨礪上是否認現在起就該做點相應的准備呢?不妨讓更多的人來黃山感受一下這種峰峰挺拔,石石卓立的弘大氣勢吧。讓我們以黃山為師重塑我們民族的精神風貌,以迎接更為輝煌未來。

大哉黃山,請受弟子一拜!

lianshan@chinahuangshan.com QQ:33899046 http://www.chinahuangshan.com


精選遊記: 黃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