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九寨-歸來不看水

作者: HamandaY

導讀04年游九寨,05年寫游記,06年攜程分享,此小文首次發表在本人的SPACE上。 憶九寨九寨,用眼領略,用心體會…… 水 人說“黃山歸來不看山”,九寨人驕傲的說“九寨歸來不看水”,我相信。無論是流動的溪水,還是靜默的湖泊,都是迷人的。 湍急的水流,一遍遍衝刷著石塊,清澈泛綠, 用“碎瓊亂玉”來形容最恰當。 湖泊,像是鑲嵌在綠絨毛墊子上的藍綠寶石,閃著� ...

04年游九寨,05年寫游記,06年攜程分享,此小文首次發表在本人的SPACE上。

憶九寨九寨,用眼領略,用心體會……



人說“黃山歸來不看山”,九寨人驕傲的說“九寨歸來不看水”,我相信。無論是流動的溪水,還是靜默的湖泊,都是迷人的。

湍急的水流,一遍遍衝刷著石塊,清澈泛綠, 用“碎瓊亂玉”來形容最恰當。

湖泊,像是鑲嵌在綠絨毛墊子上的藍綠寶石,閃著奪目的光彩。九寨的水,顏色絢麗多變。深藍色的似上好的綢段,墨綠色似鸚鵡的羽毛。

為什麼會如此瑰麗?有兩種原因,一是光線的折射,二是水底的水草和石頭的顏色關系。

其中一個,是《英雄》的拍攝地,想像一下,那些在湖面上優雅掠過的俠士們,偶而蜻蜓點水,蕩起一層漣漪。

當地人稱這些高原湖泊為“海子”,內陸人不曾見過大海,以海來命名,表達他們向往大海和熱愛家鄉的兩種情懷。

不得不提的是珍珠灘瀑布,《西游記》片尾曲中的外景,四師徒從上面艱難的趟過,像征西天之路崎嶇。聽說唯一可以與之相匹是黃果樹瀑布。兩者是截然不同的視覺衝擊,黃是壯麗,珍是秀美。珍的瀑口曲曲折折,從任何一個角度,都不能看到全貌,任何一個視點,看到的都是不一樣的景致。或而從參天的松樹後看到一條銀色的緞子,或而是天上的神水滾滾而來。

還有,還有,盆景灘是南非熱帶雨林的小品,瑤池仙霧縹緲……

水在左手,在右手,在腳底,在天上,在心裡……穿透人心,洗滌靈魂。

九寨,最好的旅游季節是在每年六月以後、十一月之前,這段時期水流豐沛,可以看到水的萬千形態。

氣候

九寨在我國地理位置的第二級台階,地處巴蜀,形成“小高原”的氣候特點。

海拔大約一千五百米左右,比起海拔四千米的黃龍景區,要舒服很多,人不是體質虛弱的,不會有高原反應。“早穿袍子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九寨沒有這麼厲害,不過她的溫差絕不是住在衝擊灘上的上海人可以想像的。

我的旅游裝束是這樣的:無袖衫、襯衫、絨線背心、防雨外套。早上出門,說話時一團團水氣,十五度以下,衣服全部上身。隨後,越來越熱,快到中午時分,艷陽高照,溫度迅速上竄到二十七、八度,短袖足以。這時候,天藍的通透,很低,好似伸手就能擁抱。高原的天氣變化很快,剛剛還是艷陽天,轉眼就可能傾盆大雨,我們幸運沒有遇上。九寨溝機場也因為氣候關系,時常關閉。旅游團為了保險,飛機到成都,然後車行近十個小時,苦不堪言。

太陽火辣辣的,防曬裝備也必不可少。去之前,聽說被高原的太陽曬過,黑了就恢復不過來。短短的旅游幾天沒有那麼恐怖,但是我們的肌膚沒有受過這種嚴峻的考驗,特別是敏感肌質的人要防止曬傷。再熱,也別穿短袖。陽傘、太陽鏡、防曬霜……一個也不能少。

山上的水硬度高,可購買一些礦泉水或果汁來補充體力。高原農作物少,都是豆類厥類,全不長葉子。如果你特別渴望綠葉蔬菜,基本是無望的,自帶水果是女士們的好選擇。

人文

九寨隸屬阿壩藏羌自治州,因為風景區中有九個寨子而得名,能看見的有六個(數字可能不確切)。我們游覽時,看見幾座民寨,小孩子屋前屋後跑來跑去,偶而瞪著大眼睛瞅著我們,一點也不怕生。風景區門口,大一點的孩子跟著父母在兜售小玩意兒,梳子、鏡子、首飾等等。東西沒有什麼特別的,做的也粗糙,早有人把這些東西賣到上海了。導游也一再提醒,到了這裡就不是漢族人的天下了,少言慎行。讓人欣慰的是,這些孩子因為旅游經濟的發展,都讀上書了,因是暑假才出來賺點零用錢。希望金錢不要蒙敝他們的心靈,他們還能像這山、這水一樣的一塵不染。

這裡人數比較多的少數民族依次是藏、羌和回,建築、服飾、食物都有這些民族自己的特色。

藏族人據說是隨著松贊干布的隊伍過來的,後來和親,就停留在此處沒有再北上,建屋造房,繁衍後代。那些扛在手裡的戰旗就插在房後,在風中飄舞,昭示著他們當年的輝煌和曾經的硝煙。

我們現在看見,房子後面,高高聳立著的木杆上套著細長綢布,不是旗,是經帆,上面繡著經文。眾所周知,藏族人全民信教,他們要時時誦讀。有三種方式體現經文,一個是經帆、還有手轉經和插在地上的小經旗。手轉經,我們經常可以在電視雜志裡看到,滄桑的老媽媽手裡擎著轉經桶,虔誠的禱告。小經旗很有意思,我沒有親見,坐在旅游車上,遠遠的看見小小的紅點,以為是野花,其實是插在地上的小經旗。讓我想起了兒時,老師貼在牆上或是畫在作業簿後面的小紅旗。不同的是,他們是信仰,我們是榮譽。

藏族人的房子一般有三層,底層是磚結構,過去養牲口,現在不養了,做堂屋。二樓以上都是木結構,也有雕梁、彩繪。二樓是一家人的臥室,起居之處。三樓是經閣,供著他們的無尚神聖,四季焚香,日日朝拜。三樓還有女兒的閨閣,對鏡貼花黃,憑窗思情郎。要看情郎,有否才德,通得過二樓的泰山房了。

羌族人的房子和藏族人有很大區別,他們防御心理很強。房子建的像碉堡,用米褐色的磚頭壘起,從小小的窗戶數上去,總有三四層,房頂很有特色,圓形的,但四周不是像長城那樣平整高低,而是一個個尖尖的等邊三角形,像個歐洲十八世紀國王的王冠。建築上有什麼講究或是有什麼含義不是很清楚。

此行印像深刻的還有犛牛,它們一個個像披著烏黑的緞子,奔跑起來像一只只大黑狗。因為長長的毛把它們全身裹了起來,所以看上去是做整體移動,滑稽可愛。我也看見過一頭白色的老犛牛,頭上掛著紅色的裝飾彩綢,被人牽著,在路邊等著拍照。它的毛有些脫落了,眼睛紅紅的,布滿了血絲,哀愁的眼光,讓人不忍心目睹。

家門打開了,家裡也就沒有秘密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改變著這些山裡的人。他們還是一樣的能閣善舞,但不是在帳篷篝火前,而是在金壁輝煌的演藝廳裡;他們還是一樣的熱情,但是你接受了他們的哈達和青稞酒後,就該進去吃頓飯,留下一點人民幣。這是很矛盾的,他們封閉,你就看不見美景,他們開放,你就看不見純粹。

文章的最後,感謝此行導游,和我差不多年紀的攀枝花姑娘,很敬業。車行三四千米的海拔、爬坡、顛簸時,她一直很激情的為我們講解,我們卻因高原反應都昏昏欲睡。此文中很多信息來源於她,我沒有考證,我覺得很貼切。文章中,有不詳或不正確之處,請多包含,屬無知、非故意。

補言:

離開九寨溝已近兩年,她的風貌仍時時在我的心頭浮現。游覽時,我就驚詫震撼於她的美艷,慚愧的是我竟不知用什麼樣的語言才能描繪。我怕我粗陋的文字,反而給未曾去過的人留下不完滿的印像。然而,我又恐懼,都市生活會磨滅了我對她的記憶,那可是天大的罪過。我也想多一些詳實的數據和資料,勾勒一個立體的九寨溝。但對她而言,會不會像拍X光,骨骼是清晰了,然美態全無。我就寫我的所見所聞,讀的人盡可以發揮想像,不必拘泥於此。


精選遊記: 九寨溝-黃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