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道與午子茶

作者: 人勤春早

導讀午子茶,非子午茶,緣於“午子——子午”古道旁道教名山“午子山”。然今人多以“午子謂山名,子午系道名”而稱謂。 楚漢之際,王莽沿山開路,通子午道。《漢書》雲:“北山是子,南山是午,共成子午道。”子午道從古長安南行60裡至子午谷,經碾子坪越秦嶺至陝西西鄉南子午鎮,然後折向西達漢中,全程11站,近700華裡。劉邦受封漢王,即由此道就國漢中。三國時� ...

午子茶,非子午茶,緣於“午子——子午”古道旁道教名山“午子山”。然今人多以“午子謂山名,子午系道名”而稱謂。

楚漢之際,王莽沿山開路,通子午道。《漢書》雲:“北山是子,南山是午,共成子午道。”子午道從古長安南行60裡至子午谷,經碾子坪越秦嶺至陝西西鄉南子午鎮,然後折向西達漢中,全程11站,近700華裡。劉邦受封漢王,即由此道就國漢中。三國時魏、蜀多於此道交兵,爭戰不已。盛唐天寶年間劍南涪州貢生荔枝達長安,同途貢茶,皆子午道也。

沿子午道行至西鄉南12公裡子午鎮,自堰口鎮渡涇洋河,可見三峰削立,二水環流。其主峰午子山,處北緯33度巴山北麓,800-1200米海拔之間,層巒蒼翠;大、小二峽峽水穿越谷壑,注入涇陽河,素有陝南“小華山”之譽。山上古建午子觀,周圍2500余畝白皮松林木,姿雄色純、雲霧飄渺;被譽為“東方寶石”的朱鹮就生棲於此。據舊縣志載,此乃漢戚姬進香封輪(祁福)之處。

這裡兼有南北氣候的多樣性和土壤礦物含量的獨特性,形成了“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四季充沛,風化石質遍布,土壤酸堿適中”的獨特宜茶環境。“龍泉洞中水,午子山上茶”更將“龍泉溢水,隨潮起伏,潮起則水濁,潮息則水清”之品茶“仙境”傳說得愈加久遠,而為茶之爭亦在歷史上頻見。縣志載:“南高宗(1127-1162)時,西鄉茶山綿延數百裡,使者韓珠欲增茶稅……”“明世宗嘉靖十九年(1540),西鄉私販茶葉者聚眾起事……”可見,西鄉植茶歷史之悠久。

呵!“午子山下子午道,子午道上午子茶”,實情也。如今,午子山因午子茶而聞名,午子茶因子午道而流芳。它流著茶,亦流著道。

茶道,乃以“品”為主的飲茶藝術境界。中國茶道,興於盛唐,流芳東瀛。盛唐茶道乃溶合建築、繪畫、服飾、樂舞、音韻、哲學等藝術之精粹而呈千姿百態,它展示高雅、表達禮儀,像征友誼,反映素質,表現自我。其間浪漫和現實,茶品與人品、音韻和道場、佛性與禪機使其宏麗而典雅、清淡而純真……,大千世界,由茶而客串,由藝而成趣,幾經文人、寺院、宮廷茶道至臻成熟。若言《調琴啜茗圖》、長樂坡望春樓酒器、茶釜、茶檔、茶碗,反映了茶道文化的初興,則往來於京都與茶區之官吏、商賈更促進了宮廷茶道的張揚。如王建(766-832?)《宮詞百首》中一詩“延英 引對碧衣郎,江硯宣毫各別床。天子下簾親考試,宮人手裡過茶湯。”便寫了延英殿試時皇帝向考中者賜茶的場面。由此可見一般。

午子茶道,由來已久,據傳系由盛唐宮廷茶道演變而來。“由於子午道直通京城長安……當時宮廷內外、文武百官多嗜飲西鄉等縣的‘山南茶’,‘西鄉月團’,名噪一時。”陝西午子綠茶公司正是在此挖掘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一套午子茶道:特制仿唐宮廷秘色瓷茶十八件套,用世界流行的高直透明水晶玻璃杯衝泡“午子仙毫”。觀其形“一芽兩葉,狀似蘭花”,賞其色“湯色碧綠、葉底嫩綠”,聞其香“栗味撲鼻、醇氣四溢”,品其味“一口舌尖微苦、二口有甘潤喉、三口頰齒留香”。真道是:“杯擁茶而坐覽千山萬水,茶臨杯而活觀千姿百態;茶潤喉品味栗香馥郁,肌骨 清兩腋栩栩清風”。

願午子茶隨“午子——子午”古道而流芳。(作者:伍子石)


精選遊記: 漢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