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平朔考古紀實張暢耕支配勇

作者: 支配勇

導讀山西省朔州平朔考古紀實張暢耕 支配勇八十年代初期,在朔州這塊土地上,曾經進行過全國較大規模的發掘考古工作,這就是著名的“平朔考古”。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平朔考古隊是因中國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的建設而誕生的。早在露天礦可行性研究階段,就在行政生活區發現不少墓葬,對此,原煤炭部、國家文物局、山西省人民政府以及中國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領導都十分重� ...

山西省朔州平朔考古紀實張暢耕 支配勇八十年代初期,在朔州這塊土地上,曾經進行過全國較大規模的發掘考古工作,這就是著名的“平朔考古”。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平朔考古隊是因中國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的建設而誕生的。早在露天礦可行性研究階段,就在行政生活區發現不少墓葬,對此,原煤炭部、國家文物局、山西省人民政府以及中國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領導都十分重視;1982年5月,胡耀邦同志提出:建設一流的露天煤礦、搞一流的考古發掘。 1983年,經山西省文物局批准,一支由國家文物局、中國歷史博物館和山西各地市派遣的專業人員組成的平朔考古隊正式成立,隸屬山西文物局考古研究所。近二十年來,平朔考古取得了重大收獲,發掘歷代墓葬2300余座,出土各類文物18000件,部分精品多次出國展覽,有的已被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1987年,山西省平朔考古隊經過認真調查,又在平朔露天煤礦生產區發現一大批珍貴墓葬,通過鑽探、發掘,及時地配合了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的生產建設。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平朔考古隊的考古工作,得到了國家和省文物管理部門以及原煤炭部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在全國文物考古隊伍中也有一定影響,對宣傳朔州歷史文化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由於社會各界的支持,1987年被評為省文博系統先進集體,後來又獲國家文化部頒發的金質獎章,1993年獲中國錢幣學會頒發的第一屆“金泉獎”,1994年又受到全國人大執法檢查團的表揚。 1995年4月10日,山西省文物局主持的“平朔地區基本建設與文物保護座談會”在朔州市舉行,山西省文物局、朔州市人大、市政府有關部門的領導,中國平朔露天煤炭公司、山西省引黃入晉工程指揮部等一些建設單位的負責同志出席了座談會,國家文物局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的有關同志專程赴會,新華社等新聞單位派專人駐會采訪。經過熱烈討論,與會同志一致認為,平朔地區配合基建的文物考古工作開展較好,建設單位與文部門密切合作,樹立了“兩重兩利”方面的典範。今年3月1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平朔考古隊迎來了建隊26周年。這個日子之所以值得紀念,是因為平朔考古的26年是在大規模基本建設中,貫徹執行基本建設與文物保護兩利方針的一次成功實踐。(一)

平朔考古有一個良好的開端。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的改革開放揭開序幕。1982年3月25日,中國煤炭開發總公司與美國西方石油總公司在北京簽署了共同進行安太堡露天煤礦可行性研究的協議,當時這是我國最大的引資項目,投資總額達8億美元。同年4月,平朔露天煤礦區域規劃領導組成立。領導組下設九個組。其科技組任務之一,是調查露礦規劃區域內地上地下文物狀況,提出保護措施。原雁北地區文物工作站站長張暢耕被吸納為科技組成員。

1982年5月上旬,在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部座談平朔規劃區域內文物狀況時,該部副主任胡德平談到耀邦總書記近日的一段談話:“平朔要建設一流的露天煤礦,你們要搞一流的考古發掘。”總書記的期望傳開後,各有關方面均受到鼓舞。

1982年6月上旬開始,到1984年,區域規劃科技組負責人謝增慶與張暢耕赴平朔與原朔縣、平魯縣文化局的雷雲貴、支配勇局長協同,在規劃區域內和安太堡礦區以及礦坑進行了考古調查。

在朔縣平朔露礦行政生活區,已建起長達5600米的圍牆,圍牆內平整的土地上,生長著整齊的白楊林帶。僅有的一座漢墓封土堆,被留在西南角的牆外。白楊林帶的溝渠裡散布有不少的漢式繩紋與布紋的陶片。為什麼漢墓只一塚,陶片散布卻如此豐富?調查組一行走訪附近群眾。在北旺莊,×××老漢說,我從小放羊,村南(即露礦行政區)這片地裡,東到木寨(村),南到賀家河(村),原來有幾十座大墳垣,最大的有二、三丈高。58年建農場時,墳垣被平得只剩西南邊的一座。老漢還帶領調查組指認了墳垣密集地段。為查明實況,調查組請朔縣的文物鑽探技工袁榮才,對指認地段作了鑽探,探出漢代的豎穴木槨墓8座(即後來統一編號的5M1—8)。其中的5M1(後經發掘為王謙墓),是老羊倌指認最高大的一座,墓室寬6米,長達14米。

在平魯安太堡礦區安太堡排土場以及礦坑,不少地點發現戰國、秦、漢、遼金的陶片,部分山梁上,陶片很豐富。

調查與試探說明:

1、露礦的行政生活區、倉庫區恰建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馬邑漢墓群之內;

2、安太堡礦區內可能埋藏有戰國—遼金時期的墓葬。

因此,行政生活區、倉庫區需進行文物鑽探,礦區可能埋藏有文物的地點也需進行文物鑽探。

(二)

1982年9月至11 月,山西省文物局責成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與原雁北地區文物工作站、原朔縣文化局組成發掘組,對探明系漢墓中的7座(5M2—5M8)組織發掘。露礦給予積極支持。發掘證實,它們確是漢代的豎穴木槨墓,出土有四神爐、鹿鎮、熏爐、燈、鈁、鼎、鏡等精美的漢式青銅器。發掘組及時組織了出土文物彙報展出,引起了各級領導重視。為查明漢墓群的範圍,1982年10月,露礦邀河南洛陽文物鑽探公司(金尚尚隊)對行政生活區的1—5區作了文物鑽探。探出的漢墓有268座(以後又補探,實為302座)。成為露礦基本建設,首先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

1982年11月19日,國務院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其中的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條對大型基本建設的文物保護作了明確的規定。露天礦總經理陳日新、副總龔坤生學習文物法後,要求露礦基建處“一定依法辦事,保護好文物,但一定要保證時間,不影響建設工期。”

1983年1月,在雁北行政公署專員、中共平朔工委書記白效玉的積極協調下,露礦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達成協議:露礦依法承擔考古發掘所需勞力及相關費用,省考古所負責在1983年5月1日前,完成行政生活區1—5區300座墓葬的考古發掘,保證基建隊伍能按時進場。

1983年2月,在國家文物局大力支持下,山西省文物局決定從省考古研究所及各地市抽調考古人員,組建平朔考古隊。並要求1982年考古專業的應屆畢業生盡量參加發掘實踐。國家文物局,原中國歷史博物館派出相林、信立祥、屈成瑞、榮欣等專業人員參與考古隊的領導與發掘,連同後勤人員,考古隊近70人。同一時間,露礦領導決定其基建處下設挖墓科,與考古隊協同,統一調配勞力、車輛,分別工程緩急,分區分片,有次序地組織考古發掘。經中共平朔工委協調,原朔縣公安局抽調警力,組建考古工地臨時派出所,對發掘工地的安全防範,作了具體布署。

1983年3月1日,原山西省文物局黨委書記龐漢傑,在考古隊全體成員會議上,宣布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平朔考古隊成立。同日,平朔考古發掘正式啟動。3月8日,中美雙方的中間協議簽署,要求基建按計劃加速進行。陽春3月,在北京、太原已是桃紅柳綠,而雁門關外依然是春寒料峭。考古隊員們不顧天寒地凍,每天工作在陰冷的墓坑中。302座漢墓兩個月挖完,要求每天發掘5座以上,為此,考古隊組織了十二個發掘組,發掘組由3—4人組成,組長為有發掘經驗的考古人員或考古專業應屆大專畢業生。對後者均配備有經驗的發掘技工。根據墓葬大小、發掘難易,合理安排技術力量;發掘中,對墓葬的定位、找邊、打方,逐層清理,均嚴格要求,一絲不苟。 遇有新情況,如槨室的槨板擠壓重疊,土洞木槨墓的結構特點等,及時在各發掘組間交流經驗。對難於提取的,如漆器、絲織品等文物及時請國家文物保護研究所的專家,親臨指導,需室內處理的及時送修。另對發掘檔案的審查,出土文物清理,文物入庫交接登記,均專人負責,各司其職。

1983年4月4日,中共中央委員、中國煤炭部部長高揚文再次來平朔視察,他考察了發掘現場,看了出土文物展覽後,贊揚露礦領導有法必依,並明確指出,應繼續進行鑽探,對探出的幾百座墓葬要繼續挖,要挖好。對出土文物要建個博物館保護起來。高揚文部長對考古隊工予以有力支持。

中共雁北地委書記白興華,中共平朔工委書記白效玉,露礦總經理陳日新等領導對考古隊的生活安排,御寒衣物,盡量予以照顧。隊員們在野外工作一天,十分勞累,返回駐地,溫暖如家,考古隊還設立了醫務室,隊員傷病可以及時得到治療。由於有了臨時派出所,白天黑夜有專人值勤,發掘工地雖大,秩序井然。

1983年5月1日,考古隊按期完成306座墓葬的發掘,出土文物2000余件,均安全入庫。承建露礦行政生活區的省建二公司的大隊人馬,按期進入場地。

1983年6月上旬,山西省文化廳長曲潤海,在聽取省考古所及平朔考古隊負責人的工作彙報後,對考古隊按期完成任務,予以肯定。同時露礦領導給考古隊以物質獎勵。

這時,新的任務又擺在面前,經文物鑽探,行政生活區6-9區,外國人生活區,以及倉庫區,陸續發現秦漢墓葬600余座。按施工進度,要求在1984年底完成。考古隊員們經過短期休整,於1983年7月又重新投入到緊張的考古發掘中去。

1984年4月29日,中美雙方簽署了最終協議,安太堡露天礦的建設加大力度,對考古工作要求更加嚴格。原來,鑽探範圍限於行政生活區與倉庫區,最終協議簽署,對礦區以及礦區與各區之間的道路交通的安全,提到日程上。1984年在北邢家河村南,一輛重型卡車,後輪陷入地下,經調查,卡車陷在一座遼代磚墓中。不久又一輛卡車,壓塌了路面,原因是壓塌了唐代磚墓。 1986年夏天,安太堡礦區鐵路專用線,投入使用前,突然發生100余米的路基坍塌事故,經文物鑽探,路基下有早年廢棄的幾孔窯洞被風沙埋住而末察覺,築路鋪軌後,遇大雨,窯洞衝塌致路基廢毀。為排除這一類重大隱患,保障專用鐵路、公路、機場跑道的安全,露礦要求對可能埋藏有文物或有活土坑的地點要進行文物鑽探。經過鑽探,在交通干線上,共查出各代墓葬200余座,活土坑60余個。同時,在平魯井坪南梁東山礦區內探出秦漢墓葬100余座。朔州地區曾發掘出兩批屬於北方游牧民族的墓葬。一批是由平朔考古隊於1986年在平魯縣井坪南梁發掘了戰國中晚期游牧墓葬10余座,出土了一批火候抵質量粗劣的繩紋陶鬲,單耳環,還有一種特殊的骨制長杆形骨器。這些墓葬均與漢族墓葬混雜埋在一個墓地。另一批是1990年由省考古隊與右玉縣博物館共同發掘了右玉縣善家堡東漢晚期鮮卑族墓23座,出土了該民族特有火候抵質量差的褐色陶器和銅鐵……以及各種骨器如弓彌等。平魯縣按文獻記載即趙武靈王北破林胡、婁煩之地,故這批戰國中晚期游牧族墓或可能即屬於婁煩民族之墓。東漢以後,許多匈奴、鮮卑族均已內附中原,但從墓葬和隨葬器物看仍保留著本民族的特色。

考古隊與露礦基建處密切協同,1984年、1985年完成了行政生活區、倉庫區及交通干線和礦區(部分)的考古發掘,兩年內,發掘清理各代墓葬1000余座,出土文物10000余件,文物均安全入庫,同時保證了基建工期與交通安全。

這一段日子裡,來平朔工地指導工作的中央和山西省領導 同志,同時參觀考古現場與出土文物。國家文物局的考古專家黃景略,中共山西委宣傳部長劉舒俠、副部長劉貫文等視察後,對考古隊的工作給予肯定。

1985年7月,山西省文物局授予平朔露天礦、平朔考古隊文物保護先進集體稱號。1985年12月,中央文化部授予平朔考古隊全國文物、博物館系統先進集體稱號。

1987年9月17日,李鵬、哈默參加平朔露天礦開工剪彩。平朔考古隊的隊員們與廣大礦區民眾一道,迎來了露礦正式投產。

露礦投產後,礦區的文物保護成為重點。安太堡露天礦協議面積達18.58平方公裡。為作好礦區地下文物保護,考古隊與露礦基建處協同,既作大面積的考古調查,又對施工現場注意觀察,投產至今(1986年—2003年)文物掘探面積 平方米,發掘歷代墓葬 余座,清理遺址 余平方米,為大型機械施工消除了隱患。

應當說明的是,反映平朔露天礦建設歷程 電視劇《太陽從這裡升起》有這樣一個畫面:推土機推到了考古發掘工地邊,一位考古學者阻擋推土機前進,這純屬藝術創作。實際上,平朔考古發掘是按計劃,有條不紊的實施,基建與考古密切配合,緊張有序。紀錄片《平朔漢墓》客觀地反映了這一過程。2002年10月上旬,山西省文物局配合省大運公路建設在朔州市境內發現一批重要漢墓,受山西省文物局的支配山西考古研究所平朔考古隊及時發掘;發掘出土三十多件銅器等珍貴文物。這批墓葬位於朔州市山陰縣舊廣武遼城和新廣武城之間的依山前的開闊地帶,和神秘的廣武漢墓群緊密相連;位於恆山山脈的雁門關,是著名的邊塞三關之一,是塞外入關的主要通道,也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在西漢時期已成為與匈奴交戰的主要戰場,形成了規模宏大的漢代墓葬群。在大運高速公路建設必須經過的11座漢墓中,已探明發掘3座西漢中期的豎六木槨墓,8座東漢時期的磚室墓,其中豎六木槨墓中出土了彩繪陶器,漆器,青銅器和貝幣,在出土的38件青銅器中有鼎、鈁、鐘、盤、熏爐,銅鏡等,這批珍貴的漢代文物的出土,對進一步了解,研究,漢代廣武漢墓群的文化內涵,研究史籍記載的邊關重鎮雁門關重鎮雁門郡陰館縣的政治軍事,風情民俗,地理,歷史、沿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這批墓葬的發現揭開了廣武漢墓群神秘的面紗,對研究廣武漢墓群的確切年代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這批實物資料對進一步加強和研究保護廣武漢墓群的措施有著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這批墓葬的發現和發掘為朔州市開發旅游資源,建設山陰廣武文物景區、邊塞戰鬥文化旅游景區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

(三)

平朔考古對予戰國秦漢時期的北方文化,特別是雁門郡文化是一次大面積的揭露。平朔發掘的 3326座墓葬,19929件出土文物,以其真實、具體、生動的形像,展現了這一地區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及意識形態。這批墓葬墓區分布有序,排列密集,時間連續,隨葬品組合清楚。它們具有強烈的地方特點,是研究此一時期,北方墓葬考古系統而典型的資料,還可為這一地區戰國秦、漢、考古提供斷代標尺。平朔發掘,對三晉文化北方文化的研究,是一次大豐收。

發掘期間,考古隊還組織部分成員,深入秦漢雁門郡的馬邑、樓煩、劇陽、陰館、善無、中陵、陰城、崞、埒等古城遺址及疑似北魏金陵的右玉山區作了調查。

國家博物館對平朔考古以有力支持。歷博考古部的專家承擔大型漢墓的發掘,他們以規範的操作,准確的繪圖,嚴謹的作風,為全隊作出榜樣;還接受委托,代地方培養了技術力量。特別應當指出的是。1985年8月中旬,我國秦漢考古的著名專家俞偉超研究員,在平朔考古的重要時刻,來工地考察了半個月。他深入發掘現場指導,細致地觀察出土文物,並於8月30日,作了《平朔漢墓發掘與漢代考古研究》的題報告。對考古隊來說,這是一次難得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機會。

1987年6月《文物》發表了信立祥、雷雲貴、 屈盛瑞執筆的《山西朔縣秦漢墓發掘簡報》;1994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寧立新執筆序言的《平朔出土文物》圖集,《文物》、《文物季刊》、《中國文物報》等報刊發表了有關平朔考古文物研究的文章60余篇。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專家的參與下《平朔漢墓》正在編寫中。

20余年來,平朔考古隊在實踐中成長,一批大學考古專業與中專畢業生,在這裡經受鍛煉,今日已成為山西考古事業的中堅力量。與時俱進,目前,一支既能進行文物鑽探,又能從事一般考古發掘的,以平朔當地技術力量為主的精悍隊伍,活躍在平朔大地上。實事求是地說 ,20年來平朔露天礦在培養考古人才方面,惠及三晉,功不可沒。大型基本建設中可以做到建設與文物保護兩利,在這方面,平朔是一面光澤耀人的鏡鑒。 2004年9 月10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下發《關於辭退平朔考古隊臨時工作人員的通知》通知稱:“根據現在平朔隊的實際情況,經與雷雲貴、支配勇兩位副隊長協商,並經2004年9月9日考古所所務會研究決定:根據省局關於考古鑽探與發掘實施辦法的有關規定,平朔考古隊不再承擔考古鑽探任務,僅負責考古所安排的考古發掘工作。……平魯支隊與總隊合署在朔城區辦公,重點進行考古發掘報告的整理。”

1983年以來,先後參加平朔考古的單位有10多個。

歷任平朔考古隊隊長的是:戴尊德(1983年—1985年)、寧立新(1986年—2002年)、馬升(2003年—),平朔考古隊的顧問:俞偉超。

曾經擔任平朔考古隊副隊長的有9人,朱華、張暢耕、解廷琦、楊林、信立祥、屈盛瑞、雷雲貴、支配勇、趙達。



(考古)



(考古)



(考古)


精選遊記: 大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