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穿越歷史的剪影--山西行(5)

作者: 下城東新

導讀五、庭院深深大年初四清晨,當我們背著厚重的行裝,疲憊地踏上靈石車站站台的時候,迎接我們的是灰蒙蒙的天空,以及間隙中透出的一縷溫暖、可愛的晨曦,還有眾多破爛不堪的拉客小面包。“去王家大院,四十元,上車就走……”,類似的吆喝聲迅即充斥耳鼓,顯然,在這個普通的產煤小縣,我們這樣裝束的人群,其目的地是毫無疑問的。 此前,對於山西的家宅庭院式 ...

五、庭院深深大年初四清晨,當我們背著厚重的行裝,疲憊地踏上靈石車站站台的時候,迎接我們的是灰蒙蒙的天空,以及間隙中透出的一縷溫暖、可愛的晨曦,還有眾多破爛不堪的拉客小面包。“去王家大院,四十元,上車就走……”,類似的吆喝聲迅即充斥耳鼓,顯然,在這個普通的產煤小縣,我們這樣裝束的人群,其目的地是毫無疑問的。

此前,對於山西的家宅庭院式建築,我只知道有個喬家大院,那也是因為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的緣故;至於王家大院等卻從未聽說。旅游界向來有句俗語 “五岳歸來不看山,九寨歸來不看水”,而對於王家大院的評價,居然是“王家歸來不看院”,此處竟可以與五岳、九寨齊名,我不禁為自己的孤陋寡聞而感到慚愧了。到了山西,才知道就規模而言,王家大院排名第一,而喬家大院竟只能排在第十五位!

當護院高牆橫亙在面前時,我已經感受到了它逼人的氣勢。原來,“別人家”也是可以如此宏偉的!進入院內,我立刻“陷入”照壁、石獅、垂門、窗欞、鬥拱等等古建築元素的汪洋大海之中,無法確定“舟泊何處”而只能“隨波逐流”;同樣可以確定的是,沒有資料幫忙,要想條縷清晰地描慕自己的見聞也是相當困難的事情。所幸,第一進小庭中的大院模型給了我整體的認識:王家大院包括東大院、西大院和孝義祠,總面積34650平方米。東大院俗稱高家崖,建於清嘉慶初年,是一個不規則形城堡式串聯住宅群。城堡因地布局,順勢而建,由三個大小不同的矩形院落組成。西大院俗稱紅門堡,是一處十分規則的城堡式封閉型住宅群,其平面呈十分規則的矩形。西大院又分為東、西兩大區,東西方向有三條橫巷。橫巷把西大院分為南北四排;同時又一條縱街和三條橫巷相交,正好組成一個諾大的“王”字,顯得設計上頗具匠心。穿行於東、西兩院,我發現無論是主院還是偏院,其建築格局都大體相似,均為兩進穿廊模式;兩進之間用垂門相隔,不像北京四合院以影壁隔斷;大部分院落以南北中心線為對稱軸,東西基本對稱。院落大多是單層建築,只在主院的東西穿廊上建有閣樓,作為小姐閨房。這閨房果然收拾得非常干淨,據導游介紹,那小姐十三歲進入此房,從此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其間生活起居,均由丫鬟伺候,直至出閣。這樣的生活,究竟是暇逸還是悲哀?我看是悲哀的成分居多。出閣了又如何?無非是從自家大院進入別家深宅,很可能從此陷入“幾院掌燈”的心計漩渦之中,比起《大紅燈籠高高掛》中三姨太悔珊和四姨太頌蓮的命運,寂寞終老恐怕已經是最理想的結局了在建築裝飾上,王院沿用了傳統的修飾技法,院內外,屋上下,房表裡,隨處可見精雕細刻的建築藝術品。這些藝術品從屋檐、鬥拱、照壁、吻獸到石鼓、門窗,造型逼真,構思奇特,精雕細刻,既具有北方建築的雄偉氣勢,又具有南國建築的秀雅風格。難怪我國老一輩建築學權威鄭孝燮先生,耄耋之年,七次來王家大院考察並深有贊嘆地題詞:“國寶,人類寶,無價之寶。” 尤其是在兩進之間的隔牆上,常可見裝飾性的漏窗,雕刻著“五谷豐登”等寓意吉祥的圖案(其它的記不得了),這在北方宮牆上是很少見到的,顯示這王家大院畢竟是家宅,而王家雖然第二代起始現功名榜,後又屢有捐官,但終究只能算是富商巨賈,其追求立意大多還是基於樸素的生活範疇的。沿著西大院那“王”字中間的一豎上到北端的院牆高處,鳥瞰整個建築群,一座座古老的院落,毗連成片,氣勢恢弘;當年,在這“三晉第一宅”熱鬧的背後,不知演繹過多少“美麗”的往事?歷史演進,世事紛繁,如今雖人去樓空,可這城堡卻依舊靜靜地坐臥在黃土高坡上面,仰望著日月星辰;任世間你來他往,二百年來風韻不減。此時,我更覺得自己是一個過客了。



(院落一角)



(望頂)



(王家大院)


精選遊記: 朔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