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漫游記——游佛國仙境克孜爾石窟

作者: awolf

導讀幾年前出差新疆,從北疆到南疆,從烏魯木齊到河克蘇,走遍了大半個新疆,讓我充分領略了西域特有的民族風情。在阿克蘇地區最令人留戀的不是名山秀水,不是歌舞聲樂。那會是什麼?從庫車驅車越過荒漠,駛向蒼赭的雀爾達格山腳下的那片神奇的綠洲時,你便會尋到她,你也一定會被她夢幻般的佛國仙境所吸引、折服,這便是著名的克孜爾千佛洞——中國現存最早的大� ...

幾年前出差新疆,從北疆到南疆,從烏魯木齊到河克蘇,走遍了大半個新疆,讓我充分領略了西域特有的民族風情。在阿克蘇地區最令人留戀的不是名山秀水,不是歌舞聲樂。那會是什麼?從庫車驅車越過荒漠,駛向蒼赭的雀爾達格山腳下的那片神奇的綠洲時,你便會尋到她,你也一定會被她夢幻般的佛國仙境所吸引、折服,這便是著名的克孜爾千佛洞——中國現存最早的大型石窟群。

克孜爾是維吾爾語,意為紅色。也許是因為雀爾達格山山色赭紅,在朝暉夕照中更如胭脂,與山腳下的渭干河水相映成趣而得名。開鑿在河北岸懸崖陡壁上的克孜爾千佛洞層層疊疊,鱗次櫛比,猶若錯落有致的蜂房羅布其中。俯瞰著整個綠洲,綿延隱顯過3.2公裡。克孜爾千佛洞創建於公元三世紀末,至今已逾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現存壁畫萬余平方米,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魅力為中外矚目。

去克孜爾正是8月的天氣,一路上烈日炎炎。在車上,戈壁灘的滾滾熱浪早把我烤得坐不住了,而崎嶇的路面更是把我顛得暈頭轉向。車子拐了幾個大彎,開入一道寬闊的山溝,迎面而來的竟是滿眼密如繁星的花草和郁郁蔥蔥的古樹。那靜靜的渭干河水如一條銀鏈橫臥在雀爾達格山下,儼然一派世外風光,渾身的燥熱也隨之而去。

下車後,我急急地登上台階進入幽暗的洞窟,但裡面除了斑駁的色塊和土黃色的泥皮外,什麼也看不清。待瞳孔逐漸適應微弱的光線,再借助手電筒的光,才看見了色彩斑斕的壁畫,一下了就被壁畫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像驚呆了:那端莊慈祥的佛像;安祥恬靜的菩薩;縱情歡騰的樂伎,極具活力的動物故事畫……一幕幕活生生的展現在我眼前,再看那極富韻律感的裝飾圖案,神秘、詭怪的天像圖,疊如魚鱗的須彌山把整個洞窟裝扮得典雅輝煌,仿佛令人置身於天國。

最令人難忘的是被人們稱為“樂舞洞”的那個石窟了。此窟主室在左右壁上端,各畫一排天宮樂伎,左右各七組,每組兩人,共有二十八人。眾多的樂伎天人像,各有不同的演奏動作:彈琵琶、拍匾鼓、吹排簫、舞花繩……無不合拍擊節、絲絲入扣。那體態姿勢或悠然閑適,或神采飛揚。怪不得新疆素有“歌舞之鄉”之稱了。

在主室右壁佛像旁的一個吹橫笛的飛天,臉部殘缺,但依然能看清她胸中似乎吸滿了氣,唇對笛孔。那欲吹未吹的神情,和那種由指按孔、曲腕揚肘、肩胸為之騰躍、渾身為之震蕩所表現的歡快激情,酣暢洋溢,恍若出壁。

窟門上方的半圓形牆壁,畫彌勒說法圖。在其左前排居中的一菩薩,素妝淡抹、端麗溫婉。一窟之中,安祥嫻靜的菩薩與縱情歡騰的樂伎,對比之下,情趣殊異,繪聲繪色,達到了一種奪人心魄的境界。

出窟後,順著山前一條小溪前行約半小時,一面高約百余尺的陡峻的高崖猛然擋住了去路,只見峭壁間溢出清亮的泉水,宛若晶瑩的珍珠滴滴不斷地落入崖底,彙成一潭銀波。泉水叮咚流入水潭,煞是可愛,不由得捧起一些送入口中,真是甘美之極!

披著夕陽,我踏上了歸程,戀戀不舍地回望,雀爾達格山在落日的余暉中宛若紫紅的屏風,靜靜地佇立在那裡。我仿佛聽到了悠揚美麗的樂聲在這個神秘的戈壁上空飄蕩,溢滿了整條絲路。


精選遊記: 伊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