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穿越歷史的剪影--山西行(6)

作者: 下城東新

導讀六、平遙風物記《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曾經出過一本風靡全國的書,一度成為旅游目的地選擇的標杆,名字叫《人一生要去的50個地方》。 中國最著名的古城,麗江、鳳凰、大理都榜上有名,卻唯獨沒有平遙。我不禁要為平遙鳴不平了:做為世界文化遺產,它即使沒有麗江的艷麗和鳳凰的旖旎,也斷不至於輸給大理的。可是,面對“權威”,我依舊不免忐忑:平遙,會讓我� ...

六、平遙風物記《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曾經出過一本風靡全國的書,一度成為旅游目的地選擇的標杆,名字叫《人一生要去的50個地方》。 中國最著名的古城,麗江、鳳凰、大理都榜上有名,卻唯獨沒有平遙。我不禁要為平遙鳴不平了:做為世界文化遺產,它即使沒有麗江的艷麗和鳳凰的旖旎,也斷不至於輸給大理的。可是,面對“權威”,我依舊不免忐忑:平遙,會讓我失望嗎?平遙,並沒有讓我失望。(一)最初的驚艷來自那燈火映襯下的城牆,通體輝煌,“突兀”於周遭沉沉的夜色之中;“慷慨”的燈光似乎抹平了青磚間像征歷史的層次感,竟然使得這如古如昔的城牆極富現代印像!要知道,這可是現而今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城遺址啊!確切的說,它不能算作“遺址”,因為它還扎扎實實地發揮著功用(又如四川都江堰),而不僅僅只有觀光旅游的意義。當我第二天登上這城牆時,才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它“完整”的氣魄:放眼望去,城牆迤邐相連,首尾相銜,環抱著城內旗幡飄動的街巷和古色古香的建築,也呵護著平遙人的生活和夢想。依著手繪地圖,可以發現整座城池坐北朝南,造型酷似“靈龜”,果然不負 “龜城”的名號。在東南西北各設有一座門樓,牆上垛口也清晰整齊,且每隔幾十米就有一座敵樓。據說這垛口有三千個,敵樓有七十二座,而這正好暗合了孔子的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賢人。不知造城之人,是否想借此隱喻此地古來已久的莘莘學風?(二)然而,真正令平遙聞名於世、也最讓平遙人感到自豪的,卻是兩百多年前以雷履泰為代表的晉商們所書寫的金融傳奇。初到的那個晚上,清風軒客棧的李老板,熱情地以“洗茶、烹茶、敬茶”的茶道招待我們,我們也以“聞茗、品茗、飲茗”之法回應,愉快的談話由此展開,繼而持續到深夜。李老板很健談,從平遙歷史、景點介紹到為我們設計線路和安排時間,內容豐富;可最讓他神采飛揚的,還是那些前輩們白手起家、銳意創新,開創中國金融彙兌業先河的傳奇經歷。晨曦微露,古城還未完全蘇醒,我卻已站在余秋雨先生所譽的“中國大地上各式各樣銀行的鄉下祖宗”----- “日升昌”票號博物館門前,帶著近乎景仰的心情注視著那略帶斑駁的金字招牌。身旁有位法國老先生,此時也眯縫著眼凝視著那朱漆盡褪的大門,表情虔誠而凝重;雖語言不通,可我猜測,他此時的心情大體也差不多吧。說實在話,票號的整體建築布局並不軒敞,甚至有點局促,不像現在的銀行大樓一味追求外觀上的氣勢。局面雖不大,結構設計卻很精當:前院兩側是櫃房,主要經營實銀存取和票據彙兌;後院外進則是帳房和信房,分別負責整個票號的財務收支處理和與各分號及相關利益群體間的信函往來;後院內進則是掌櫃房,也是票號的“神經中樞”和興衰所寄。在實銀櫃房內有間地下金庫,庫旁櫃上整齊排列的銀錠,銀光閃閃,熠熠生輝,我仿佛看見當年這裡鬥進鬥出、吞吐萬貫的繁忙景像。可是,“日升昌”最值得稱道的,還是由其開創的票據彙兌業務。從此,中國的商業流通終於逐漸卸下了沉重的運輸負擔,也節省了大量成本,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發展。為什麼要用“逐漸”二字?因為任何新生事物要為大眾接受,都需要一個過程,票據彙兌機制也概莫能外。習慣了“見銀見喜”和“壓箱底”的老百姓,起初定然對於手中那張蓋有“日升昌記”的薄紙感到不太踏實,可後來為什麼接受並越來越放心呢?靠得就是雷履泰秉承“管理創新和誠信經營”理念所創造出來的信譽。比如:為了防偽,“日升昌”采用“漢字密押法”,請專職人員用毛筆書寫密押,分別代表時間和銀兩數,並且定期更換,如此嚴密,外人根本無法猜破密押的含義。據說,在“日升昌”的經營史上,還從未發生過款項被人冒領之事;如是,這招牌怎會不讓人信任有加?又如:信房是專門負責“上下內外”溝通的橋梁,由科舉出身的專職“信房先生”在此撰寫和解讀信函,及時傳遞信息(對敏感內容也采用密碼),保證了“經營機器”的有效運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票號經營者的聰明才智和創新精神。隨“日升昌”而起的票號還有不少,比如“百川通”、“協同慶”等等,它們共同為平遙創造了“海內最富”的輝煌歲月,雖然現在它們都已走進歷史。有趣的是,名垂青史的人物都是那些“經營者”,而“投資者”卻往往並不為人所知;而且據導游介紹,票號職員大都終生安心本職,極少轉行。在參觀完所有的票號後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財東具備現代商業意識,安守“投資享受分紅”的經營法則;而且自老板開始,就對自己的員工下屬絕對按職放權(且高薪養廉);其對聘任的總經理更是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比如選才都由總經理說了算);同時要求自己的每一位員工都做到童叟無欺。所以,真正的氣勢絕不是來自奢華的外觀和誇張的宣傳,而是來自踏實進取的內在服務和長久堅持誠信為本的經營之道,這也正是百年老店“日升昌”們輝煌的法寶和留給今天的重要啟迪。“拔乎其萃”確實能概括雷履泰一生所取得的成就。可惜,他和創業好兄弟毛鴻翙之間的個人恩怨,卻在山西票號的歷史上寫下了令人遺憾的一筆。作為普通旅游者,我無意深究他們之間恩怨的起因,可是他們之間後來愈演愈烈的競爭,卻給後繼者劃定了“家天下”的經營格局,而最終沒能使得平遙票號聯合成抗風險能力更強的“航空母艦”,這恐怕也是票號後來走向消亡的原因之一。而他們以對方名諱給自家子孫取名的做法,卻實在不能不說是“流於低級趣味”了;我無法想像,如此人才,怎會讓怨恨蒙昧心智,做出如此庸俗無聊的事情?也許,世間從來就沒有完美,而瑕疵才是最真實的吧。(三)在平遙眾多景點之中,個人以為文廟和雙林寺的精彩絲毫不遜於票號和城牆(這也是大眾觀點)。文廟的名稱並無引人之處,外觀也有點平庸,可它卻是中國現存最早和最為完整的文系建築群,踏入其間,我很快就感受到了濃濃的文化氛圍。廟中又以大成殿和狀元卷價值最高,是國之瑰寶。大成殿為全國各地文廟中僅存的金代建築,廟內供奉著“文系五聖”;據說,殿內有根方柱為木渣“堆造”而成,而其殿梁是用枸杞木所造,都頗為珍貴,可惜如今已無法確認(所以導游讓游客們自己去尋找和發現)。殿前的一處“圈地”內存放著歷朝歷代翻修大成殿剩余的瓦片等“建築殘留”,並且按時間作了詳盡注明,這讓我對於平遙人的文物保護意識有了深刻的認識。“尊經閣”內保存的狀元卷則是中國目前所發現並留存下來的唯一一張狀元手跡,上面還有明萬歷皇帝的親筆朱批,堪稱價值連城。雖然古文功底不夠深厚,對其文意不甚了了,可我依舊看的如痴如醉。文廟內還有門類齊全的科舉博物館(可惜時間有限,無法細細了解);而其他一些“刻意”的文化“設施”,如專門刻造的“獨占鰲頭”碑和“六躍龍門”牌坊,也為我們在感受文化的同時,增添了許多樂趣。我得承認,來平遙之前對這裡了解確實不夠,甚至計劃時間所迫就放棄,可不成想,這裡竟然是個如此“拙外慧中”的所在。相反,雙林寺我卻是早早就鎖定了的。平遙人自己也說:不到“日升昌”和雙林寺,你就等於沒有到過平遙。確實,我還是第一次看到一座寺院裡有如此隨處可見、醉人的美,難怪眾多並非佛教徒的“行者”對它給予如此高的評價。殿宇內、窗欞旁、房梁上、門楣間,到處是彩色壁畫和雕塑,雖然顏色已經斑駁,卻依然能讓人感覺到那種引人入勝的艷麗。令我感到驚訝的是,這樣入世的藝術作品出現在一座寺院裡,卻並不顯得突兀,反而像大徹大悟之後的隨意自在。更為奇異的是,所有彩塑神像雖經千年風霜洗禮,多顯殘舊,有些甚至缺手斷腳,但雙眸依然顧盼生輝,神采奕奕;尤其是那尊號稱“價值超過整個平遙古城”的韋馱像,果然是精美絕倫,威武中盡顯生動。在這裡,你會發現,不僅僅是你在觀賞著他們,他們也在注視著你。

可能有人會問:你的評價是不是過高了?我並不這麼認為。當然,旅游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體味運動,身臨其境的感受各有不同,本來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四)平遙人是本份和熱情的,這在我平遙的日子裡多次得到驗證;然而平遙人又是精明的,他們似乎充分繼承了前輩們的治世精髓。他們知道如何“經營”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知道家裡的面疙瘩就是招待天下人的本地美食,知道哪些東西外來者最感興趣並把它們圈入旅游通票的景點範圍;同時,他們更知道用這份經營來改善他們自己的生活。同為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和麗江給我的感覺確實有些不同。麗江艷麗、優雅,在那裡感覺很隨性(偶爾會有混亂的感覺),似乎這片土地本就是屬於大家的,不知不覺你就溶入那裡的一切。平遙對於旅游的管理和文物的保護可以說是井然有序,處置有道;然而,平遙始終是平遙人的平遙,它不屬於任何外來者,哪怕是一丁點!我們仿佛只是在被允許後進入他們開放給我們的部分,卻永遠無法真正進入他們的生活。這可能是我的誤讀;回想起那晚客棧李老板的一句話:“平遙現在是全世界的平遙了,不敢稍有差錯啊”,這也許本就是平遙和平遙人體現出來的一種高視點的大氣,希望如此吧。



(宮燈)



(剪影)



(市樓)



(城牆)



(獨占鰲頭)


精選遊記: 平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