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後的枕水人家---烏鎮

作者: 人勤春早

導讀中國最後的枕水人家---烏鎮早上8點從浦東出發,沿著滬杭甬高速向桐鄉進發,逐漸將喧囂的都市和鋼筋水泥高樓大廈拋在腦後,迎來了大片黃色的油菜花,對於我這個居黃土高原的人來說,貪婪地享受五顏六色的江南美景,呼吸彌漫著青草味的水鄉氣息就是最好的享受。遠遠地看到烏鎮的標志,心情越來越激動,終於踏上了這我夢裡的水鄉----一是在暮春三月和江南水鄉有近距 ...

中國最後的枕水人家---烏鎮早上8點從浦東出發,沿著滬杭甬高速向桐鄉進發,逐漸將喧囂的都市和鋼筋水泥高樓大廈拋在腦後,迎來了大片黃色的油菜花,對於我這個居黃土高原的人來說,貪婪地享受五顏六色的江南美景,呼吸彌漫著青草味的水鄉氣息就是最好的享受。遠遠地看到烏鎮的標志,心情越來越激動,終於踏上了這我夢裡的水鄉----一是在暮春三月和江南水鄉有近距離的接觸,二是可以探訪孕育文學大師矛盾的故鄉,了卻自己曾經做文學青年的心願。以前的烏鎮實際是由東柵、西柵、南柵和北柵等幾個村子圍合而成,現在開發的主要是烏鎮東柵景區,走在東柵的南大街,兩旁的木制的房屋顯得格外的精細和古樸。踏在路面上寬大的石板上,仿佛走在了歷史上,仿佛走進了似水年華中的情景。今天是周末,游人如織,但是兩旁的居民悠閑的坐在門口,孩子們在本不寬闊的街道上嬉戲玩耍著,遇到游客均給與淡淡的微笑。這就是烏鎮,這就是我一直尋找的烏鎮,這就是我的夢。水閣烏鎮的街道和民居都沿溪、河建造,所謂“人家盡枕河”是也。大多數烏鎮民居的樣式與其他水鄉小鎮沒有什麼不同,但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樁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橫梁,擱上木板,人稱“水閣”,其他小鎮就沒有了。水閣是真正的“枕河”,三面有窗,憑窗可觀市河風光,午夜夢回,聽底下水聲訇訇,別有一番情趣。出生於烏鎮的文學巨匠茅盾在一篇題為《大地山河》的散文中這樣描述過故鄉的水閣,“……人家的後門外就是河,站在後門口(那就是水閣的門),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夢回,可以聽得櫓聲欸乃,飄然而過……”茅盾故居茅盾故居位於烏鎮大戲台的東側小巷裡,它是當代文學巨匠茅盾出生和生活過的地方。導游介紹說,故居是茅盾曾祖父沈煥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前後在漢口經商時寄錢回家購置的,自沈煥至茅盾,四代同堂居住於此。整個故居面街南向,是磚木結構的一般江南民居。其主體是四開間兩進深的二層樓房,共16間,面積414.25平方米。另外樓房後有小園,有平房三間近100平方米。因當初這所樓房東西兩個單元購進時間有先後,因此東單元稱“老屋”,西單元稱“新屋”。兩單元外貌一樣,前後兩進,樓上樓下都門、路相通,渾成一體。前樓四間臨街。底層自東至西第一間為大門和通道,第二間為家塾,是當年沈氏子弟就學之處。第三、四間聯成一大間,為當年全家的飯堂。民國22年(1933)夏,茅盾親自主持翻建為三大間,東為儲藏室,中為臥室及小客堂,西為書房及會客室。此後幾年中茅盾曾數度住在這裡寫作、讀書,並作為起居會客之所。1940年後,茅盾即未回故鄉。值得一提的是前樓上茅盾父母的臥室,房內陳設簡易,有一張寧式雕花大床,邊上放一張小床,一座衣櫥,幾疊衣箱,臨窗有書桌放著文房四寶。茅盾在這裡誕生、養育,接受母親的啟蒙教育,度過少年時代。從茅盾故居出來,我刻意留意了一下烏鎮的水閣、石板路、酒芳和烏篷船,似乎找到了《春蠶》、《秋收》、《殘冬》、《林家鋪子》以及長篇巨著《子夜》中的某些場景,都正在烏鎮上演。當我把這個想法告訴導游時,她卻輕輕一笑:矛盾有的作品就是直接描寫了烏鎮及其附近地區的農村生活啊。我想,這就是文學創作中的靈感和積累吧。蠶絲被相信矛盾小說《春蠶》給大家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記,但是春蠶做繭後如何又做成蠶絲被,確實一件非常神秘的事情。在西柵的繅絲廠,我們看到一位老阿姨正在剝繭,她那嫻熟的抽絲剝繭手法在我的眼裡真的是那樣的高超。她告訴我們,手工剝繭都是機器剝不出來的,要先手工在煮繭前將繭內的蛹清除掉,使蛹和絲徹底分開,避免蠶繭內的蠶蛹在高溫煮沸時蛹的腐爛水汁滲透到蠶絲當中,而造成蠶絲有異味、結板、變色、不蓬松、不環保。要用農家的土秘方煮繭除掉異味,嚴格控制煮繭的溫度和時間,保證蠶絲的自然特性不變,使蠶絲被經久耐用。然後再將煮好的繭用清水漂洗干淨後,放在太陽下曬干。之後開始拉絲,首先,用手工將一只只曬干了的蠶繭搓松,再輕輕的拉開至70-80釐米的長度,拉成一把把的成品絲。在制作被子時可根據被子厚薄要求將拉好的絲逐層鋪疊,縱橫交錯。老阿姨自豪地說,她們家的蠶絲被從選繭、除蛹、煮繭、清洗、曬繭、拉絲、縫制全部手工操作且不經漂白,不加任何化學成份,保證了蠶絲原有的自然特性。西柵巷弄西柵和東柵一樣都是以前烏鎮的一個村子,由於剛剛開發,沒有東柵的喧囂和熱鬧,水域和面積和質量明顯優於東柵,下午時分濕潤的空氣讓我感到很舒服,在這裡,可以真正體會到了小橋,流水,枯藤、人家融合的感覺。穿過石板路上,兩旁緊閉的門窗更顯得烏鎮的路是那麼的深,那麼的長。我繼續我的腳步,無意間發現了那條深深的巷弄。我停留在那裡,望著那條不知通往何處的巷弄。我走進巷弄,用手輕劃著兩邊的牆壁,時間仿佛就此凝結,我望著那一線天空,思想仿佛也凝固了。這窒息的美,決絕的美讓我壓抑,我想要逃離這小巷,但腳步卻不能走動.....一個人走在烏鎮的感覺是美妙的,可以思考很多問題,思緒可以漫無邊界的飄揚,在美麗烏鎮的襯托下,一切都是美好的,一切都是安詳的。我停留在逢源雙橋上,透過中間的鏤空的窗欞看遠處的烏鎮。像一幅風景畫,但這風景畫卻是真的。人不能左右逢源,所以逢源雙橋不能兩端同時走,於是我兩端走了很多次,希望能夠左右逢源。烏鎮,我來過。在這美麗的地方,我獨自走過,欣賞著美麗的景色,感悟著人生的精髓,思考著愛情的真諦,詮釋著詩般美麗的烏鎮......


精選遊記: 烏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