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家:鄭姓

作者: GLANSE

導讀據《義烏縣志》載,我家鄭姓,乃南宋時鄭肇基自浦江遷義烏鄭宅,明洪武年間鄭永明挈家避難遷今佛堂鎮季村,我家小太公時從季村到佛堂下市造屋。浦江鄭義門,乃屬吾宗。 2003年8月16日,與紅哥一家一同尋宗。"江南第一家",亦呼為"鄭氏義門",位於浙江省浦江縣鄭宅鎮。久居住於此的鄭氏族人,向以孝義治家,名冠天下。自南宋建炎年間始,歷宋、元、明3朝,15世同居33 ...

據《義烏縣志》載,我家鄭姓,乃南宋時鄭肇基自浦江遷義烏鄭宅,明洪武年間鄭永明挈家避難遷今佛堂鎮季村,我家小太公時從季村到佛堂下市造屋。浦江鄭義門,乃屬吾宗。 2003年8月16日,與紅哥一家一同尋宗。"江南第一家",亦呼為"鄭氏義門",位於浙江省浦江縣鄭宅鎮。久居住於此的鄭氏族人,向以孝義治家,名冠天下。自南宋建炎年間始,歷宋、元、明3朝,15世同居330余年,鼎盛時期有3300多人同吃一鍋飯,其孝義族風多次受到朝廷的旌表。"鄭義門"因此也成為實踐中國儒家理想社會的"活標本"。

一進"江南第一家"大門,一所富有浙派建築風格的古院落就映入我的眼簾,其中最為耀眼的是門楣上的一塊匾額,上書"江南第一家"5個大字。由於系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所賜,這匾額一直是鄭氏家族的榮耀所在。 "第一家"一般情況下指首富,然而從鄭氏宗譜所載的資料看,鄭家是名家望族當無歧義可言,但就財富、官位來看,似乎與"第一家"沒有必然聯系。那麼,是什麼使鄭氏家族得到"江南第一家"的榮譽呢?翻閱鄭氏義門同居共食的發展簡史後,我才覺得我以前"小看了",她竟有如此多、如此豐富的人文內涵! 江南第一孝 在大門門樓邊,可見到忠、信、孝、悌、禮、義、廉、恥、耕、讀10字,前8個字屬"文化圈",後2個字系實踐範圍,前8個字中的6個字,都屬一般性的公德要求,唯有第3字"孝"和第4字"悌",很有個性,且具體而微。孝義、孝友、孝悌,雖有一字之易,其中的孝字相同,若細究一下,和鄭氏大家庭的起源、鞏固、傳揚及多次受到皇家恩寵,都有內在聯系。 鄭氏宗祠的第一進為"師儉廳",第二進為"和義家",第三進是有序堂,以下依次為四進孝友堂和五進寢室。師儉廳有聯曰:孝友出張陳之上;文章接吳宋以來。另一聯曰:孝且忠,政事無非德行;義且節,巾幗亦是丈夫。再看一聯:宋元明3朝賜第;忠孝義百世流芳。孝始終處於突出位置。 在有序堂,二則記載極其鮮明生動地記載了鄭綺的孝行。鄭綺是當時鄭義門的家長,家長的行動更具表率作用,並產生孝的傳承。這種孝行的表率,間接地說是支撐江南第一家的精神力量。當今社會上"養小日日鮮,養老日日嫌"的現像和"鄭義門"的孝對照一下,則何其反差! "孝友堂"中懸"文博醫道"匾額,二側有"麟鳳世家"、"家譜傳世"匾額,整體看,這是一處敬堂,除二壁外,前後通達,廳中間陳設桌椅,顯示一種恢宏的氣勢。堂匾"孝友堂",系明王朝的第二個皇帝建文帝在位時題賜,題賜時建文帝有言,太祖(即朱元璋)給鄭家賜封為"孝義家",我給你們賜封為"孝友堂"。 鄭宅有關孝行的"實物",其實還有另一道風景。出鄭氏宗祠可見一條白麟溪,緣溪東行百米,南岸有一亭,臨於一口小方井之上,名孝感井。"井裡有事"事情如下:"那年天旱,水脈皆絕",母"嗜溪泉",他"鑿溪數尺而不得泉,乃慟其下三日夜不息,水為湧出。"鄉人感於他的孝行,將此泉名為孝感泉。井呈方形,縱橫丈許,雖不深邃,但清徹見底。"孝感泉"3字,為明代蜀獻王朱椿所書,亭柱上有一聯。曰:千古風流麟溪水,一泓懿範孝感泉。

在鄭氏家族,孝的高潔被表現得淋漓盡致,持久性達330年,廣泛達鄭氏整個家族,為此,我認為將"江南第一家"解讀為"江南第一孝"似無不可。

江南第一悌 在去鄭宅前,我曾經試著問過幾個人,"悌"為何義?他們分別說出了一部分含義。他們都是城裡人,對於兄弟姐妹之情義,也許雖重視但不太講究之故。可在鄭宅,我問了好幾個人,他們都會說是兄弟和睦,相互善待,引申可說是有福同享,"析產不爭"等。這是不是印證鄭宅人有孝悌傳統? 按照中國傳統文化的說法,"悌",敬愛兄長,引申為順從長上。《孟子·滕文公》:"於此有人焉,入則孝,出則悌。"也就是"在家敬奉父母,不在家尊重比自己年長的人"。敬奉雙親,在理論上,應無障礙,但在尊敬兄長這一點上,並不是每個人都認同此意,我想,鄭氏同居共食越330多年,和"悌"處理得好,應有極大關系。 在有序堂上,《鄭氏規範》第11條載"聽、聽、聽,凡為子者,必須孝敬父母,為妻的必須相敬丈夫,為兄者必愛其弟,為弟者必敬其兄……"這一條全文要長些,而且是在每月的初一、十五擊鼓24下,參謁祠堂祖先後,立於堂下聽訓時唱出的,目的是要鄭氏子孫,經常回憶祖訓,警策自己,奉事孝悌。 我注意到,這11條多了"為兄必愛其弟"的內容,比一般的"悌"的注釋要完整和豐富,在第12條中有"男訓曰:人家盛衰,皆與積善或積惡有關,在家則孝悌為先,處事要仁愛寬恕,遇事能接濟他人等都是善事。女訓曰:一個家庭的和睦與否,與女人的是否賢惠有關,何謂賢?"事公婆以孝順,奉丈夫以恭敬,待妯娌以溫和,對子孫以慈愛。" 在鄭氏家族中,對"悌"更是身體力行,在宗祠"仕官廳"掛有鄭德珪兄弟的像。鄭德珪,鄭宅5世祖(1238年至1278年),短小精悍,美髯過胸,神采奕然,年少時即有才辯,長大後,慷慨豁達,恪守信義,鄉鄰有爭論,由他出面調停,能將事理剖析得體,不須多費口舌,就能將糾紛解決。其弟鄭德璋,秉性剛直,得罪鄉紳盧氏,被誣告後押解揚州問罪,德珪以己身攬"罪責",毅然代弟去揚州,表現了兄對弟的愛。同時,當德璋發覺兄代受罪後,一路追隨至揚州,要求"問罪自己",可惜的是這時德珪已死於獄中,同樣表現出弟對兄的"悌"行。 宋元交替時,社會動蕩,盜賊四起,民不聊生,德珪命其弟德璋以計誘之,捕獲賊首,押送官府治罪,後又建立聯防,壘大石為城,抗御賊盜,使鄉民得以安生。當時由於離亂加上災荒,糧食極缺,百姓飢餓待斃,鄭德珪讓飢民來家同食,救活了許多村民。再舉一例,義居一始祖鄭綺,"妻丁氏事姑稍怠,即出之。"他認為"因一婦而勾一家之不和,綺義不為也。"又如善待族人,"遂安族子有操瓢丐於道者",鄭綺"挽其還,呼妻賣簪珥制衣衣之,且割所耕田以給"。表現了"悌"義的延伸。 要真實實踐"悌",是需要作出"犧牲"的。我為鄭氏一族有如此好的善悌之行,而肅然起敬,為鄭氏一族能同居共食330多年,而感到必然有悌行的作用。從"江南第一家",我們不難看到"江南第一悌"。 江南第一義 初進"江南第一家"大門時,興致衝衝,懷有景色秀麗、飽覽一頓的遐想。然而,當我游覽了整個家院,觀看了許多室內陳設後,我的心被震撼了:這鄭宅義門不好進! 進鄭義門,就得講義,以義為規範,將義記於心,以義統率行為。《鄭氏規範》168條明明白白擺在那裡,鄭氏的家人始終實踐著這個義字,義舉不斷。 鄭淮是鄭氏的始遷祖,宋靖康年間,社會動亂,飢民遍野,鄭淮除傾其家的"游資"賑濟外,又賣掉良田1000多畝,用義賑濟鄉鄰飢民。可貴的是,自鄭淮後,家道一度中落,陷入衣食不繼的困頓之境。及至其孫鄭綺主持家政時,家道還沒有恢復過來,仍是辛勤持家,耕讀不倦。有黃姓人(傳說是黃宗羲),慕其高義,攜百金相贈,欲解其困,但鄭綺堅辭不受。他要靠自己家的努力重振家業,是為德義。 鄭德璋是義門的五始祖,勇武好義,時有鄉紳盧氏,橫行不法,欺壓百姓,鄭德璋憤慨填胸,在盧氏誕辰之日,送去一份小禮品,一只螃蟹,以示譏諷和策,表達了一股尚義之氣,此為俠義。因俠義而致謗致禍,但他沒有絲毫怨言。 元末,樞密判官阿魯慶率軍5萬進入浦江,奪占民舍居住,方圓20裡內雞犬牛羊全都被駐軍擄去吃掉,民皆逃避,鄭氏義居7世祖鄭鉉挺身而出,面見阿魯慶,說:"你的士兵這樣驚憂百姓,恣行不道,要是有人上奏朝廷,你會有罪的。"阿魯慶聞言後,驀然警醒,不但不怒,反而問計於鄭鉉,並聽從鄭鉉的建議,次日就令全軍離開浦江。鄭鉉的俠義之行,可貴之處在於當時已處亂世,萬一阿魯慶不聽,豈非殃及自己。 《鄭氏規範》的制訂、修訂和增訂,均來源於實踐,為維持鄭氏大家族的運行,經濟的拓展當屬必然。一切經濟活動必然有其經濟目的,在《鄭氏規範》第35條規定,在增加產業時,要看對方是否出於不得已而變賣?如果因為不得已而自願泛價出賣,則鄭氏不得以低價收受,必須給予產業的實際價值。又如第44條規定,"田租要有一定定額,不得另設名目增收,以免加重鄉鄰負擔,對於有拖欠的,除勤討以保免虧外,不得收利息。"關於不收息的問題,第97條還規定,"鄰裡親屬有缺食者,應撥出稻谷借給他們,秋後收還,勿收利息。"所有這類經濟活動,均超越經濟的性質,可稱之為"商義"。 由於鄭宅門義行累累,所以譽為"江南第一義"也屬可以。 人類在原始社會,有共產社會的結構;近代歐洲,也出現過文明的共產社會形態,但是他們的實踐未能持久,所以他們的理想成了空想。中國古代也有過家族間的同居共食,如唐代的張公藝家族的"百忍"同居,北宋初九江德安陳競家族700余口13世同居,但都不及鄭義門的300多年同居共食。所以,鄭義門同居也可稱為氏族共產社會實踐,如果沒有一場大火燒掉大片房屋和財物,燒毀鄭氏的基礎,這項實踐還會維持一些時間,這江南第一家還會留下更多的東西。□


(江南第一家門)



(孝義堂)


精選遊記: 浦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