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情結:“石仨伢子”

作者: 醉翁之意

導讀紅色情結: “石仨伢子”題記:近日有則報道:泉州的一位收藏家,花了10多萬元從韶山衝買下當年毛澤東回鄉時,坐過的一塊方桌。慕名前去瞻仰這塊曾經留過毛澤東印跡的方桌時,卻讓我想起了毛家飯店、想起了紅燒肉以及那首七律詩《到韶山》: (毛澤東詩詞手跡)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 ...

紅色情結: “石仨伢子”題記:近日有則報道:泉州的一位收藏家,花了10多萬元從韶山衝買下當年毛澤東回鄉時,坐過的一塊方桌。慕名前去瞻仰這塊曾經留過毛澤東印跡的方桌時,卻讓我想起了毛家飯店、想起了紅燒肉以及那首七律詩《到韶山》:



(毛澤東詩詞手跡)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1959年6月25日

曾幾何時,一位“偷偷摸摸”在家門口開了家餐館,還有點“羞澀”地掛起毛家招牌,如今卻發展成了遍布全國的連鎖店(泉州美食街上也有了分號)的董事長湯瑞仁,她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竟會是韶山衝裡的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由此打破了毛主席家鄉不搞“資產階級”那一套(根深蒂固)的觀念,全國唯一不收門票的毛澤東韶山衝故居,開始走進了“市場經濟”,而且挖掘開發出了毛澤東紀念館、毛澤東銅像廣場、毛澤東書法碑林等等,就是還沒人想起村口的那塊“觀音石”,也是毛澤東的“干娘”,不然的話,又可以有“創收”的項目。想一想,當年連修建家鄉故居、鐵路都不准的老毛,要是泉下有知,再不跳腳罵娘才怪。翻開中國的典籍史冊,但凡“關鍵時刻”出現的歷史人物,總有一番傳奇的神話故事,毛澤東也不例外。這位中國現代的“真龍天子”(1893年出生的他剛好屬蛇),據說得益於他祖上(下葬)的風水寶地-“滴水洞”。出世前就夠“天翻地覆”的,“克死”了兩位哥哥,一生下來他就成了長子,“迷信”的母親,想起前面兩位“夭折”兒子,怕他將來有個三長兩短,就讓他拜村口的一塊“菩薩”石為干娘,乳名“石仨伢子”就來自於此。後來的歷史也證明,他一生雖然歷盡坎坷,但是還算得以善終。說起來也夠神奇的,從來(幾乎)沒摸過槍的他,憑著一雙本應是教書先生的手,始終握著一支柔弱的毛筆,打敗了有幾百萬軍隊的“國民政府”,改造了千瘡百孔的舊中國,自己身上竟然沒有半點傷痕。唯一的一次遇險是前往安源組織“秋收起義”時的被抓,卻又順利脫險,而且成功地組織了武裝暴動。在攻打省城長沙未果的情況下,帶領“殘余”部隊,在羅宵山脈創建了第一塊紅色革命割據政權-後來被稱為“革命搖籃”的井岡山根據地,也正是這區區數人的“星星之火”,最終“燎原”了整個中國,實現了他首先提出的“農村包圍城市”、“槍杆子裡出政權”的偉大預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或許真是“石命”太硬的緣故,他連後面一起參加革命的兩位弟弟,也“克”死啦,據統計毛澤東為中國革命犧牲的親人有六位。這跟蔣介石派人破壞“毛家風水”有一定的關系。之後反而促使了“風水”的加速輪回,一下子“蔣家王朝”就被逼退到了台灣。可是讓毛澤東寄予“厚望”的“岸英兒”也因此戰死於朝鮮,成了毛澤東心中永遠的痛。後來有人說,毛澤東把“怨恨”發泄到了廬山會議上的彭德懷。才會把這位(湖南老鄉)彭老總寫給他的一封反應“世情民意”的“萬言信”“上綱上線”,主要是對他在朝鮮戰場上,沒有照顧好毛岸英,而懷恨在心。以至於把這位戰爭時期,視為“左膀右臂”並大力贊揚為“誰敢橫刀立馬,惟我彭大將軍”,打倒成“反革命集團”。雖然有所“責怪”是人之常情,但是就此推斷與之關聯的“歷史事件”,則難免小看了這位歷史偉人。

掩上了歷史的書頁,我來到了湘楚之地,在岳麓山的“愛晚亭”和岳麓書院以及原長沙第一師範裡,感受了一番了“恰同學少年”般的“意氣風發”後,坐著火車來到了湘潭,來到了心儀已久的韶山。一路上的思緒,隨著車外的塵土滾滾而去,而書院的對聯卻久久難忘:惟楚有材,於斯為盛。

是阿,這副取自《左傳》、《論語》的對子,是多麼貼切地概括了這方地靈人傑的“瀟湘大地”。遠的曾國藩、左宗棠、梁啟超、譚嗣同等姑且不說,就是近代革命時期的毛澤東、李立三、蔡和森、向警予、楊開惠、羅章龍、何叔衡、陳樹湘、何長工、徐特立、任弼時、劉少奇、彭德懷、賀龍、羅榮桓……,就已經夠“璀璨星辰”的啦。

走出火車站,一幅巨大的毛澤東畫像懸掛在韶山站的廣場上,廣播喇叭裡正在翻唱著那首老歌,而韶山則非往日“虞舜南巡,奏韶樂九成,有鳳來儀”的地方了:

東方紅

太陽升

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他為人民謀幸福

……

尾聲


毛澤東故居前長滿荷花的池塘,叫做南岸塘(這裡曾經是他“搏擊風浪”的“試金石”,有次他父親毛順生要打他時,他“撲通”一聲跳入池中就是不出來)。離此百米附近有座私塾-南岸,是少年“石仨伢子”開蒙的地方,昔日的朗朗讀書聲中,有這麼一種不同凡響的聲音,現在似乎還在回蕩著: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毛澤東作於1909年的《詠蛙》

1991年10月18日首次游歷1993年12月26日整理日記 2007年4月12日修改定稿


精選遊記: 韶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