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陽游記

作者: 靈石

導讀鳳陽游記 五一黃金周,我和LP風風火火的去了一趟安徽鳳陽。 去鳳陽前,本人先作了些背景了解。據網上查閱:鳳陽位於安徽省東北部,淮河中游南岸,離安徽蚌埠市約20公裡。 鳳陽的交通十分便捷,鐵路、公路或者自駕都行。京滬、淮南鐵路線穿境而過;明亳、鳳淮、合蚌等多條省際公路在此交彙。 特別是合徐(合肥——徐州)、蚌寧(南京——蚌埠)兩條高速公路經� ...

鳳陽游記

五一黃金周,我和LP風風火火的去了一趟安徽鳳陽。

去鳳陽前,本人先作了些背景了解。據網上查閱:鳳陽位於安徽省東北部,淮河中游南岸,離安徽蚌埠市約20公裡。

鳳陽的交通十分便捷,鐵路、公路或者自駕都行。京滬、淮南鐵路線穿境而過;明亳、鳳淮、合蚌等多條省際公路在此交彙。

特別是合徐(合肥——徐州)、蚌寧(南京——蚌埠)兩條高速公路經過鳳陽,為自駕游客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說起安徽鳳陽,大都知道是個窮地方,是個苦地方。

有一首花鼓調,大家都耳熟能詳:“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只怨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

既然鳳陽是個窮苦地方,能有什麼好游好看的?其實不然,鳳陽不僅是窮苦地方,也是大大有名的地方。在歷史上,它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發祥地。在改革浪潮中,它是全國農業大包干的發源地,鳳陽小崗村成了勇敢的農村改革者的代名詞。

同時,鳳陽也是聞名遐爾的花鼓之鄉。鳳陽花鼓產生於明初,是根植於鳳陽民間的戲曲藝術瑰寶,有鳳陽“一絕”和“東方芭蕾”美稱。鳳陽花鼓又稱“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鑼”等,是集歌、舞、演奏、表演為一體的民間藝術,主要分布於鳳陽鄉鎮。

物換星移。過去,鳳陽確實是又窮又苦。但是,它在發展變化。特別是進入九十年代以來,鳳陽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改造環境,開發旅游業,使之成為一個頗具特色的旅游地。

鳳陽的主要旅游景點有八個:即江北第一洞——韭山洞,千年古寺——禪窟寺,明代第一陵——明皇陵,朱元璋出家禮佛的寺廟——龍興寺,華夏第一樓——明中都鼓樓,明代第一都——中都城,江淮大地上的明珠——臥牛湖,中國農村第一村——小崗村,等。

我們在鳳陽只停留1天,因此有選擇地游覽了一部分景點,主要是狼巷迷谷、禪窟寺、明皇陵、中都鼓樓等。

5月5日上午8時許一到鳳陽縣城,我們就直接去狼巷迷谷風景區。狼巷迷谷風景區位於鳳陽縣城東南30公裡處的深山中,有中巴等公交車直達,也可包車。景區票價60元/人。從景區購票處到景區大門口,要走很長一段路,允許自駕車輛開進去,付停車費5元。

狼巷迷谷風景區面積約9平方公裡,景區分為古剎禮佛和迷谷探奇兩大主題。其主要景點有:禪窟古剎、禪窟洞天、玉泉淨心、摩崖石刻、谷中黃山、天落石、狼牙巷、瘦人谷、響石谷、千層岩、摩腹巷等五十多處。

禪窟寺據載始建於西漢武帝年間,比著名的白馬寺還早。其初名桃花寺,隋為虎窟寺,唐為蟬窟寺。到宋代,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東坡慕名來游,取“參禪旁窟居”之意,正名禪窟寺,並揮毫題寫了寺名,延用至今。

千年古寺禪窟寺,雖然寺廟建築遠不如南方的寺廟那麼雄偉,但它那深藏於青山之中的悠遠歷史仍讓人肅然起敬。青磚寺廟掩映於濃蔭翠蓋之間,頗有“深山藏古寺”的韻味。

而且,進禪窟寺禮佛燒香許願等均一切自願自便,沒有任何誘導欺騙硬作的東西。看來民風還頗為淳樸,與那些燒一柱香動則幾百元、幾千元、甚至幾萬元的相比,似有土壤之別。

出禪窟寺,沿著山路走不久,便到天然溶洞“禪窟”。禪窟是個石灰岩溶洞,洞內有石鐘乳。洞很深,只開發了三分之一洞景。

禪窟內的石鐘乳,姿態一般,遠不如桂林或者江浙的溶洞。它的神奇處在於洞內的佛教文化,以及洞外的摩崖石刻。

溶洞是被禪窟祖師們用來作為修身養性、傳經布道的佛窟,因此留下諸如“八相成道”的傳說故事和“三十六祖像”等佛教文化遺跡。

洞外的摩崖石刻現存十七處,其中唐刻四處,宋刻七處,清刻四處,未署時代的一處,字跡剝蝕的一處。這些石刻書法風格各異,字體有真、草、隸、篆、魏碑等。石刻中最早的一處為唐元和三年的紀游題名,最具盛名的當屬蘇東坡題刻的“玉蟹泉”三字。

這些摩崖石刻,真實記載了歷代文人墨客對禪窟寺的鐘愛。有詩雲:三月鶯啼花滿山,天風飛暖樹無間。不知洞內何年月,石自嵯峨水自潺。

禪窟的進洞口在山腰,出洞口在山頂,因此,洞中最後的148級石階,對游人是個體力考驗。爬上148級石階,出洞口,難免氣喘吁吁,但人已在山頂。山不算高,站在山頂,極目遠眺,四面青山環繞,清風撫胸,多少也有些“一覽眾山小”的味道。

山下就是狼巷迷谷。從山頂到狼巷迷谷,要走一段路。有當地人的電瓶車可載人下谷。一車可載6人,人均5元。

狼巷迷谷因舊時常有野狼出沒而得名。迷谷內地形奇特,溝壑縱橫,明谷暗澗,溝溝相連,谷谷相通。進入溝谷內,如同迷宮一般。每當岔口關鍵處,都有工作人員在指點迷津,以防游客迷路。

谷深處,兩邊岩崖緊挨,抬頭望天如一線,游人需側身貼石而過,肥胖者絕對過不去。谷淺處,巨石下壓,洞口低矮,游人又需低頭哈腰而過,否則,得小心頭破血流。

在谷底舉目觀四周層巒,灰褐色的岩石千姿百態,蒼勁樸野,有的似鱷魚探路,有的如野狼擋道,有的層層疊疊如天書萬頁。

岩石上的樹木歷經滄桑,大都低矮歪曲,少有挺拔高大的,卻也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久經風霜雪雨而不屈不撓,倔強生長。

游狼巷迷谷,趣味不僅在景,更在於游。特別是小孩,一個個鳥歡雀跳。但對肥胖者,則有較大的難度。

約11時30分,我們已走出狼巷迷谷。從迷谷出口到景區大門口,有一段較長的路,需走20分鐘,路兩邊沒有大樹,太陽下走得挺熱,汗津津的,累人。如果有電瓶車就好了,不知景區方面為何不考慮。

因為已近午時,我們就在景區停車場的飯店就餐。景區有2家飯店。環境還算干淨。菜肴以當地農家菜為主,偏鹹偏辣。我們點了3菜1湯(野韭菜炒蛋,紅燒土雞,素什錦,番茄木耳蛋湯),外加1瓶啤酒、2碗飯,共計85元。許是爬山穿谷走了半天,人累肚飢,覺得飯菜特別香,特別可口。

號稱江北第一洞的韭山洞,離狼巷迷谷很近,約7公裡。韭山洞亦屬石灰岩溶洞,因山暖地靈多滋生野韭而得名。

據考證,此洞早在一千五百年前酈道元的《水經注》中已有記載。南宋抗金英雄王惟忠曾聚眾九萬抗擊金兵南侵,此洞就是他們藏兵議事的地方;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初起兵時也曾在此擴軍、征戰過。

韭山洞全洞長1472米,分為六大景區:即虎踞龍蟠、摘星攬月、囊括五岳、峽谷幽深、清流碧影和玉溪泛舟。據說此洞不同於江南溶洞,亦不同於四川溶岩,而獨具特色。

但因為,我們已經游覽了禪窟溶洞,覺得石灰岩溶洞基本是大同小異,所以,就沒有去韭山洞。

午飯後,稍事休息,我們即去明皇陵。明皇陵離縣城約6公裡,從狼巷迷谷景區出來去明皇陵,基本上是走回頭路。

明皇陵景區的票價已從8元/人漲到30元/人。漲幅令人咋舌。但我們大老遠的趕來,不看就走也實在犯不著。但是,游人很少,寂靜得很。

明皇陵,為朱元璋父母的葬地,始建於公元1366年,已經歷600多年。明皇陵雖非帝王之陵,但與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享同一制度。

據傳明皇陵原有建築浩大,有皇城、磚城、土城三道,殿廡、宮廳、直房、神廚、酒房等數百間,還有御橋、紅橋、水關數十座。但現在已大多不復存在。

明皇陵占地2萬余畝。現在留存的景觀有:神道、石像、皇陵碑、無字碑、墳丘等。

一進城門式的景區大門,直對的是一條神道。神道很長,有253米,筆直延伸到墳丘。

神道兩旁有松柏數百株,郁郁蒼蒼,閱盡人間滄桑。還有石人石馬32對,大多是文官武將,有單立的,也有牽馬的,威武莊嚴,栩栩如生。

據景區介紹說:明皇陵的石像數量之多,為歷代所有帝王皇陵之冠(不知是否如此)。而且,石像的刻工精細,姿態紛呈,其藝術風格絕妙,堪稱上承宋元、下啟明清的大型石雕藝術精品。

確實,我們走在神道上,感到一種強烈的歷史氛圍,感到一種無言的肅穆。那高大雄偉的石人,似乎在默默的想訴說什麼。“此時無聲勝有聲”,那種穿透著莊嚴肅穆的寂靜,靜穆得使人有些心靈顫抖。

皇陵碑、無字碑位於神道兩側,相距50米,呈對稱狀。兩碑高聳,很有看頭。

皇陵碑通高6.87米,石刻浮雕十分精湛。上有篆書《大明皇陵之碑》,系朱元璋親撰,記述了他自己艱辛身世、戎馬生涯和奪取大明江山的全過程。全文1105字,文字通俗易懂,感情豐富,膾炙人口。試錄一段,以飧各位:

昔我父皇,寓居是方,農業艱辛,朝夕彷徨。………既葬之後,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計不張。孟嫂攜幼,東歸故鄉。值天無雨,遺蝗騰翔。裡人缺食,草木為糧。予亦何有,心驚若狂。乃與兄計,如何是常。兄雲去此,各度凶荒。兄為我器,我為兄傷。皇天白日,泣斷心腸。兄弟展品路,衣慟遙蒼。汪氏老母,為我籌量。遣予相送,備醴馨香。空門禮佛,出入僧房。………

看了皇陵碑,我們又轉到無字碑。無字碑同皇陵碑一樣威峨,但奇怪的是空空無一字。

提起無字碑,讓人想起陝西乾陵的無字碑。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在死後為自己立了一塊無字碑。空白不著一字,是非功過皆由後人評判。這真是驚天動地,前無古人。

據查,在泰山玉皇頂的玉皇廟門前,也有一座高6米,寬1.2米,厚O.9米的石碑。碑上沒有一個字,因而被人稱為“泰山無字碑”。有人認為它是秦始皇所立,也有人推測是漢武帝所立。

傳說朱元璋在明皇陵立無字碑,也是為了“留一點空白”,讓後人去評說。

站在無字碑下,引起我們無限的遐想。石碑看似空白,實則凸現了立碑者的睿智和胸懷。歷史,是已經發生的事件,是不能抹殺和篡改的事實,但人們評價歷史的觀點和結論可能完全不同。“留一點空白”,讓後人去評說,這是多麼的大智慧!

離開無字碑,沿神道往前走,是墳丘。地下葬著朱元璋的父母。墳丘看上去是一座園園的小土丘,四周砌著矮矮的磚牆。除了歷史,沒什麼好觀賞。

在明皇陵景區的游客服務區,在規定的時間內,有當地的花鼓戲表演,可以免費觀看。但在肅穆寂靜的陵區,熱熱鬧鬧的表演花鼓戲,好像有點滑稽,不太諧調。

去鳳陽,都會叫你去明皇陵。為何要去明皇陵呢?我揣摩著,去明皇陵,不僅是去體味歷史,還因為這是朱元璋的發祥地。“發”,這是國人最喜歡的口彩。因為“發”,可以是發家致富,發財升官,發達前程。

離開明皇陵,我們回鳳陽縣城,順便看了中都城和鼓樓。

鼓樓又稱中都譙樓,位於縣城中央,建於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是中都城的重要附屬建築,與西邊的鐘樓相距六裡,遙遙對峙於中都城中軸線的兩側。

鼓樓由台基和樓宇兩部分組成。台基南北長72米,東西寬34.25米,高15.8米,是中國最大的鼓樓台基。

明中都城就在縣城西北,建於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它以對稱為基本特點,遵循“左祖右社”的傳統,上承宋元,下啟明清,是我國歷代都城建築史上的傑作,也是後來營建南京故宮和北京故宮的藍圖。

中都城原有內、中、外三道城,共有宮殿、樓台、門闕、壇廟、第宅、館舍等各種建築9000多間,其建築面積達84萬多平方米。

六百余年來,中都建築幾經滄桑,現存皇城午門、西華門和近1100米長的城牆。有關專家、學者對其遺址予以高度評價,稱贊明中都故城為“東方巴比倫,明代第一流”。

可以說,中都城和鼓樓,突出地展示了朱元璋與鳳陽的特殊關系以及鳳陽在明朝歷史上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與朱元璋淵源深遠的古跡還有龍興寺。

龍興寺,在鳳陽城北鳳凰山日精峰下,建於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是明朝皇家寺廟建築。它的前身是朱元璋出家禮佛的於皇寺,因該寺為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發祥之地,與整個朱明王朝有著淵源關系,數百年來一直為國內名剎之一。

龍興寺初建之時,規模宏大,占地1282.5畝,但經過600余年的風雨滄桑,大部分建築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現存遺址和尚存的建築文物,也足以看出當年的氣勢、規格和規模。

因時間關系,我們沒有去龍興寺。當地人說:如時間有余,龍興寺也值得一觀。

離開淮河南岸的鳳陽,告別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發祥之地,沾染(也許)歷史靈光的我們祝願鳳陽,如同它的名字那樣“丹鳳朝陽”,建設得更加美麗,發展得越加興旺。


精選遊記: 滁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