崎嶇蜿轉綠蔭掩映萍鄉婆婆岩

作者: bangge

導讀出萍鄉城東,行三十余裡,至南坑鎮,復行十余裡,上山,至婆婆岩。山上有一寺,曰“婆婆岩寺”。 自山腳蜿蜓向上,約三裡,可至寺前。山行小路,系石子鋪就;崎嶇蜿轉,不若尋常。忽而平緩,忽而上揚,高坡陡壁,令人望而生畏。及至半山之上的“婆婆亭”,雖是陰天,且上風疾勁,仍免不了汗流浹背,氣喘如牛。最糟的是同行的女伴,個個腳浮氣短,決心動搖,直� ...

出萍鄉城東,行三十余裡,至南坑鎮,復行十余裡,上山,至婆婆岩。山上有一寺,曰“婆婆岩寺”。 自山腳蜿蜓向上,約三裡,可至寺前。山行小路,系石子鋪就;崎嶇蜿轉,不若尋常。忽而平緩,忽而上揚,高坡陡壁,令人望而生畏。及至半山之上的“婆婆亭”,雖是陰天,且上風疾勁,仍免不了汗流浹背,氣喘如牛。最糟的是同行的女伴,個個腳浮氣短,決心動搖,直嚷就此回頭得了,一屁股落坐石凳上,再不思動彈。

同伴中,有曾到過“婆婆岩寺”者,曰:“過此山,山背即是婆婆岩寺”。乃鼓足勇氣,努力前行。午一時許,終至。寺不甚高大,平房,占地不足半畝,初見,覺其外觀更像一普通民宅。寺為瓦頂,白灰磚砌牆,結構簡陋,惟地基高而結實,全然沒有一般寺院所極盡雕梁畫棟之能事。然素而不媚,倚山麓,憑險而據,放眼蒼穹四野,別有一番氣勢。 轉過山坳,自山門拾級而上,右有兩人高一座焚香爐,裊青煙,極自在地就此飄向無極; 左邊白壁上,寫著四個遒勁鮮紅的大字:“道通天地”,仔細品味,但覺神情肅穆,意蘊深遠,仿佛瞬間體味到人世之浩渺,生命之本真。

寺內設一香堂,上供奉開山鼻祖呂婆坐像。四壁則懸掛著眾多善男信女敬獻的錦旗,曰“有求必應”“神恩浩蕩”等等。看來,寺廟雖地處偏僻山區,然香火旺盛。據悉,寺廟自古至今幾毀幾建,最後一次修建年代為公元一九九一年。千年古寺,幾遭劫難,已不復當初模樣。猶如歲月匆匆而過,多少悲歡多少毀譽,盡在不言中。

出得寺來,覽閱四周風光又是別有一番情趣。寺前一松柏,一歪脖老柳,或是一棕櫚樹,一裸石岩,無不透出一股靈山之禪意。而環繞四周的連綿山脈,近者綠,遠者黛; 山上樹木幽深,近者尚可分清樹木種類,色深者為水杉,次之為油茶,再次為修竹, 或整片發展,或間雜而生,皆錯落有致,自然生長不受拘限。 憶及城市近郊,鄉村平地,春花早早地就謝了,只是太過花團錦簇,繁華矯飾,竟沒有在腦海裡留下多少春的痕跡。而此處的春天雖然姍姍來遲,但它畢竟是來了。信手拈來,仍不失春之清麗自然,無一絲媚俗之感,這與別處自是大相徑庭了。

回程路上,復在“婆婆亭”小憩,遇四小孩挑沙上山,三男一女,皆十歲左右年紀。問之答曰:“婆婆岩寺重修山門,我等前往送沙”。問:“沙從何來?”曰:“自山下溪澗裡撈取”。又問:“一天幾趟,可有酬勞?”曰:“四至一趟,每趟挑二十斤,可得二元五角”。再問:得錢何用?曰:“買了之,不禁為之怦然”。

來自:51766旅游社區


精選遊記: 萍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