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靠自身的功能被保護下來的古城垣(上)

作者: 東海999

導讀在歷史上,人們為了軍事和防御,在中國大地上曾經建造過大大小小的各種城垣,但是隨著歲月的流失,這些古城垣大多數都難逃被拆毀的命運,能夠完整的保存下來的已經是寥寥無幾了,現在說起國內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垣,首先想到是位於山西的平遙古城,就是這座現今舉世聞名的“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要不是當年同濟大學阮儀山教授力爭死保,差點難逃被拆毀的命� ...

在歷史上,人們為了軍事和防御,在中國大地上曾經建造過大大小小的各種城垣,但是隨著歲月的流失,這些古城垣大多數都難逃被拆毀的命運,能夠完整的保存下來的已經是寥寥無幾了,現在說起國內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垣,首先想到是位於山西的平遙古城,就是這座現今舉世聞名的“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要不是當年同濟大學阮儀山教授力爭死保,差點難逃被拆毀的命運。但是在安徽的淮河之濱有一座古城垣,雖然歷經千年,靠自身的功能幸運的逃脫了被拆毀的命運,完整的被保存下來了。這就是與平遙古城齊名的安徽壽縣古城。上周我去了趟安徽,順便實地考察了這座古城垣。壽縣古稱壽春、壽陽、壽州。是我國公布的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它地處安徽中部的江淮平原,控扼淮、淝兩河,是歷史上兵家反復爭奪之地。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就發生在這裡,公元383年謝石、謝玄率領東晉的8萬軍隊,在壽州城下淝水兩岸戰勝了前秦苻堅的90萬雄兵,成為中國古代以弱勝強的一個著名戰例。壽縣古城,面積3.65平方公裡,略成方形,辟有四門:東為“賓陽”(圖1),也是壽縣古城保存最完好的城門。南為“通淝”。西為“定湖”。北為“靖淮”。由於戰爭和洪水的破壞,古城屢毀屢修,現存的古城垣重築於北宋熙寧年間,重修於南宋的嘉定年間,至今已有九百來年的歷史,城牆外壁下砌石基,上砌青磚,並留下了歷代修葺留下的痕跡(圖2)。比起國內大多數古城垣,都是在明初朱元璋“高築牆”時期建造的比較起來,歷史堪稱悠久。壽縣古城垣躲過了歷史上多次戰亂和近年來各地大拆大毀風潮的浩劫,至今能夠完好的保存下來,有它的重要原因的。我們知道各地其它的古城牆都是為了軍事和防御的目的而建造的。當這兩個因素都不存在的時候,如果不加刻意保護的話,那麼它們注定難以逃脫被拆毀的命運。而壽縣古城垣建造除了以上2個因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這就是防洪!壽縣古城地處江淮平原,地勢比較低凹,沒當夏秋季節,淮河洪水泛濫,這座堅固的城垣就成了庇護城內幾十萬生靈的“諾亞方舟”。這也是沒有人會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去作出拆毀古城垣的決定。我們現今仍然可以在刻在城牆上的1954年和1991年的兩次洪水淹沒標志線(圖3),可以看出這座古城垣的重要。今天我們站在古城東門的城牆上,可以看到遠處的八公山,城牆外的依然淝水環繞,古木森森,阡陌縱橫,“淝水之戰”的古戰場歷歷在目(圖4),幾乎沒有什麼建築物。這跟其它一些古城外早已是房屋眾多,商鋪林立的景像截然不同。問其原因,也是因為城外地勢低凹,沒有人敢在那裡築房居住,從而無意中保存了壽縣古城外可貴的原生態風貌,這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見的。相比於古城垣和城外風貌,古城內的街道和建築卻是沒有這麼樣的幸運了,站在壽縣城內,已經看不出一個古城應有的風貌,保存下來的古建築已經寥寥無幾(下篇介紹),大街兩邊盡是近年新建的粗劣的商鋪,原來城內留有古代車轍的青石板路早已被拆掉,變成水泥大道了,現在只有在東門的路面上還留有當初車轍的痕跡(圖5)。當地有關方面的人員跟我談起此事,無不感到深深的惋惜,他們說如果當初這一切能夠得到妥善的保護,那麼這裡的風貌不會差於山西的平遙,但現在的一切只能成為深深的追憶了。然而值得慶幸的是這座歷經滄桑的古城垣還是由於它獨特的功能被保護下來了!



(古城東門)



(城牆古痕)



(洪水遺跡)



(城外風光)



(古代車轍)


精選遊記: 六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