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都江堰

作者: 紫陌千重

導讀千古都江堰 早在2500多年前,在四川成都平原的西部,岷江水滔滔流過,山洪暴發,泛濫成災,洪水退去,沙石千裡。而岷江東部的成都平原卻因玉壘山的阻隔,連年旱災,民不聊生。時任蜀郡太守的李冰來到灌縣,佇立江邊,手握長鍤,這位新任地方官下定決心,根治水患,造福鄉民。 李冰邀集有治水經驗的農民一起勘研水情,實地考察,主張“乘勢利導,因時制宜”,提 ...

千古都江堰 早在2500多年前,在四川成都平原的西部,岷江水滔滔流過,山洪暴發,泛濫成災,洪水退去,沙石千裡。而岷江東部的成都平原卻因玉壘山的阻隔,連年旱災,民不聊生。時任蜀郡太守的李冰來到灌縣,佇立江邊,手握長鍤,這位新任地方官下定決心,根治水患,造福鄉民。

李冰邀集有治水經驗的農民一起勘研水情,實地考察,主張“乘勢利導,因時制宜”,提出鑿穿玉壘山引水入川。為加快進度,他以火燒石涼水澆之,使岩石爆裂,終於鑿穿玉壘山,山口形如寶瓶,取名“寶瓶口”。由於瓶口地勢較高,枯水季節江水難以流入平原,李冰父子率眾在離瓶口不遠的岷江上游江心上用裝滿石頭的竹籠堆成一個狹長的小島,將岷江分為內外二江,因形如魚嘴,故叫“魚嘴”。都江堰的另一關鍵要害是位於“寶瓶口”旁的“飛沙堰”,當內江洪水泛濫時,它溢洪以減少進入寶瓶口的水量;當上游水流湍急,泥沙俱下時,它減緩流速,沉澱泥沙。公元前256年歷時8年都江堰工程完工。不僅制服水患,也使四川成為沃野千裡,不知飢謹的“天府之國”。

從離堆公園進入,首先來到建在離堆之上的“伏龍觀”,觀內集中展示歷史圖片、出土文物及古堰真模。登上觀後的“觀覽亭”,岷江水奔瀉而下,在離堆下打著旋,汩汩流入“寶瓶口”。出觀,過“飛沙堰”,來到江中小島,或步行、或乘坐電瓶車去小島另一端看“魚嘴”。走過搖搖晃晃的“安瀾鎖橋”,萬木蔥蘢中“二王廟”的樓宇亭台依山勢次第鋪排,廟內石刻碑文散落其間,牆壁有白底藍字的“深淘灘,低作堰”“遇彎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格言,異常醒目。再上是“秦堰樓”,此處是鳥瞰古堰的最佳處。景區內還有“東苑”、南橋等景觀,值得一看。


精選遊記: 都江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