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山散記

作者: huankeyi2001

導讀琅琊山散記 酒有三類,一類是淡而無味,第二類是濃而香郁,第三類是余味無窮,風景亦如此。 沒有特色的風景、千篇一律的城市建築,當屬淡而無味。 雄偉高峻、氣勢磅礡的景觀,如黃山、壺口瀑布、長江三峽、天柱山,它們能震人眼簾、撼人心屝,讓人不得不佩服造物主的鬼斧神工,大自然的巧奪天工。這一類當屬濃而香郁。 第三類,貌不驚人,聲不懾魂,平平的, ...

琅琊山散記

酒有三類,一類是淡而無味,第二類是濃而香郁,第三類是余味無窮,風景亦如此。

沒有特色的風景、千篇一律的城市建築,當屬淡而無味。

雄偉高峻、氣勢磅礡的景觀,如黃山、壺口瀑布、長江三峽、天柱山,它們能震人眼簾、撼人心屝,讓人不得不佩服造物主的鬼斧神工,大自然的巧奪天工。這一類當屬濃而香郁。

第三類,貌不驚人,聲不懾魂,平平的,淡淡的,是風景中的平民百姓。平遙的古城牆、麗江深巷中掛著羊頭飄著音樂的茶室,婺源理坑由青石板和石子鋪成的,窄窄的坑坑窪窪的小巷,西塘靜靜的夜,那燈籠、小河、夜游的船組成的夜……這一類當屬余味無窮。你見到它的時候,有一種淡淡的幸福感,不強烈,但很舒心,如一股清泉從肺腑汩汩流出。當你離開它的時候,有一種微微的愁緒和依依的不舍。離開的時間越長,味道就越濃,感覺就越佳。不經意間,就會想起它,有時還會在夢鄉出現。特別是喝了兩口酒,那情那景就會顯得更真切,更迷人。

琅琊山,就屬於這種余味無窮的景點。雖然山並不高,最高峰南山峰僅310米,景並不奇,但卻有吸引人前往的磁性,有讓人揮之不去,剪不斷,摔不掉的情結。劉禹錫說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自有他的道理。

如果把瑯琊山比作一個人,那濃濃的綠色就是這個人的衣衫,古樸而貌不驚人的醉翁亭就是他的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觀醉翁亭可以窺探到瑯琊山的靈魂。

我們9位從西子湖邊慕名而來的老人,一清早,就從滁州車站附近的旅館打的來到琅琊山山腳下。4月15日,正是仲春,山野裡,泛濫著濃濃的春意,興致勃勃的我們,呼吸著清新的空氣,向琅琊山山巔前進。

沿著山道,拾級而上,兩邊是綠樹、野草。開始,樹不高,草不密,林不深,越往上走,樹木越高大,越茂盛,古樹亦越多。我們像在綠色的海洋中游泳,開始走在淺灘,還看得到人影,漸漸地,漸漸地游進了深海,就淹沒在郁郁蔥蔥的綠海中了。

咀嚼著唐代大文學家歐陽修的名句:“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游著,游著,覺得趣味無窮。忽見蔥綠玉秀的古樹之中,現出一片樓台殿宇,隱隱的,有點虛無縹緲,像海市唇樓似的。走不多久,一座月洞形的山門矗立在眼前,上書“琅琊勝境”四個娟秀的大字。進山門,走了三百多步,就到了琅琊寺。琅琊寺原名寶應寺,系唐代古廟,有大雄寶殿、藏經樓、無梁殿等。

無梁殿,原名玉皇殿,始建於東晉元年(公元317年),重修於明代至今,琅琊寺的其他建築都是唐代大歷年間創建的(公元766—779),所以無梁殿是琅琊山的開山祖殿。此殿因“梁石皆以磚石為之”,故稱無梁殿。無梁殿是琅琊山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建築。

我一直認為玉皇大帝是屬道教的,道教稱其為: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想不到,他在佛教裡也有很高的地位,在佛國裡,玉皇大帝,號清淨自然覺王如來,佛教稱其曰:釋帝桓因。這也可見,中國的佛教和道教,是互不排斥,包容並蓄,和平共處的。

無梁殿前有一只大香爐,一位老和尚念著經,點燃了三柱一人長的高香,插進大香爐,那煙和著遠處傳來的鐘聲,裊裊上升,悠悠忽忽,飄飄揚揚,穿過綠蔭,徐徐升入天際。在這深山古寺,看到這一情景,心中不由生出一種神聖的虔誠之感,雙手合十,對著飄香,對著玉皇大帝拜了三拜。

琅琊寺周圍古樹很多,一棵扎根在岩石裡的高大菩提樹,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它根部很大,盤根錯節,裸露著,挺立在山道邊,不知六一居士歐陽修先生在世時,有沒有看到過這株樹。

許多游人都喜歡在它前面拍照留影,是被它的堅韌執著,頑強不屈的精神所感動,還是由於它見證了歷史幾百年,站在他面前有一種歷史的滄桑感,或者是因為菩提樹是佛教的“聖樹”呢?當年,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靜坐七天七夜,在天將拂曉,啟明星升起的時候,獲得了大徹大悟,終成佛祖。也許幾種原因兼有罷。

站在大雄寶殿大門向四周望去,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一層一層,重重疊疊,猶如綠色的海洋,淺綠、淡綠、深綠,墨綠……就像海洋被太陽照射後,發出的五光十色,不過,這“五光十色”的基調是綠色的。

綠的可愛,綠的有韻,綠的有情,這茂密的樹林是有靈魂的,這茂密的樹林是有感情的。而游人看這樹林也是帶著感情的。如果沒有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人們不會這樣喜歡這林子,這林木也不會這樣吸引人。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當年六一居士欣賞山水園林的心情感染了我們,也吸引著我們,別處的樹林可以忘卻,而琅琊山的樹林,那令人陶醉的綠色是永遠忘不了的。

下山時,我們去拜訪大名鼎鼎的醉翁亭。

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的醉翁亭,站立在我們面前。

初見醉翁亭,讓我失望,再看醉翁亭,讓我舒暢,離別醉翁亭,還有點留戀。

醉翁亭的名氣太大了,又被評為中國四大名亭之首,在我的想像中,它一定是高大雄偉,或者是金碧輝煌,非常精致的。可眼前的醉翁亭竟如此的簡樸,兩邊是木欄杆,中間有幾根柱子,屋頂約五米高,面積有30幾平方,一座極普通的江南亭子。這與我想像中的醉翁亭,差距實在太大了,所以,初見醉翁亭,有點失望。

再看醉翁亭,感覺就兩樣了,它緊靠峻峭的山壁,飛檐凌空挑出,小巧古樸,很有特色。橫匾有兩塊,一塊是蘇軾所書“醉翁亭”,另一塊“醉翁亭”,是現代書法家沙孟漢所書。楹聯有兩對:翁去八百年醉鄉猶在

山行六七裡亭影不孤

飲既不多緣何能醉

年猶未邁奚自稱翁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四歲喪父,家境貧困,母親用荻杆畫地,教他識字讀書,27歲考取進士,從此,在中央和地方做官,後做到參知政事,官位和範仲淹一樣。他支持範仲淹的政治改革,範被罷官,他不顧個人利害,憤然上書斥責有關權貴,因此遭到貶謫,到滁州任太守。時年歐陽修40歲,故聯對中說他“年猶未邁奚自稱翁”。

翁去八百年醉鄉猶在山行六七裡亭影不孤是一則極精彩的楹聯,全聯18個字,不但嵌入了“醉翁亭”三個字,而且把寫聯的時間、亭的位置、歷史和現狀,以及歐公生前的活動,生後對社會的影響,都概括無遺。“醉鄉猶在”“ 亭影不孤”既寫了景,又飽含著對先賢不可磨滅的影響的追懷和感念。真是字字珠璣、句句錦繡。

站在亭中,當年歐陽修“為政風流樂歲豐,每將公事了亭中”的蕭灑形像;與朋友們飲酒敘懷的歡樂時刻;飲少輒醉後,高聲吟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感人場面,仿佛就在眼前,令人感慨,令人激動,令人懷念。真想走過去,與歐公干上一杯。

醉翁亭西側有寶宋齋,建於明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是明人為保護蘇軾手書《醉翁亭記》而建。齋內有兩塊石碑,正反兩面鐫刻著蘇東坡所書《醉翁亭記》全文。

《醉翁亭記》初刻於慶歷八年(1049年),因其字小刻淺難以久傳,又於元祐元年(1091年)由歐陽修門生,大詩人蘇東坡改書大字重刻。文章與書法相得益彰,後人稱為“歐文蘇字,珠聯璧合”,這是宋代留下來的稀世珍寶,與琅琊寺中吳道子所畫的《觀自在菩薩》石雕像,同為難得的古代文化瑰寶。

“負者歌於途,行著休於路,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不絕者,滁人樂也。“

“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

讀著蘇東坡書寫的《醉翁亭記》,九百年前,琅琊山上游人前呼後應,往來不絕的情景,歐陽修在醉翁亭設宴的情景,如放電影似的,一幕一幕頻頻出現。

風和日麗,正是中小學生春游的好日子,琅琊山上來了許多學生。風景區多了許多少年,就顯得格外生氣勃勃,格外熱鬧,九百多年前的醉翁,如果看到這番情景,一定會欣喜若狂,說不定,又會寫出一篇新的醉翁亭記來呢。

蘇東坡是歐陽修的得意門生,又是摯友。記得在四川樂山紀念蘇東坡的祠堂裡,也看到過東坡先生書寫的《醉翁亭記》。

歐陽修不僅文章寫得好,而且培養和發現了許多精英,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北宋就占了六家,除歐陽修本人外,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五人都出自歐門。

在歐陽修的祠堂裡,我看到幾塊石碑,上面鐫刻著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的祭文,表達了他們對恩師的沉痛哀悼和高度評價。

現摘錄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的文句,也許對我們閱讀和欣賞《醉翁亭記》,有所幫助,對歐陽修的人格魅力有更深的了解。

“如公器質之深厚,智識之高遠,而輔以學術之清微,故形於文章,見於議論,豪健俊偉,怪巧瑰琦。其積於中者,浩江河之停蓄;其發於外者,爛與日星之光輝:其清音幽韻,凄如飄風急雨之驟至,其雄辭閡辯,快如輕車駿馬之奔馳。”

“嗚乎,盛衰興廢之理,自古如此,而臨風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復見,而其誰與歸?”

醉翁亭院的北面,有古梅亭,因亭前有一株古梅而得名,又名賞梅亭。相傳此梅系歐陽修手植,世稱“歐梅”。原梅早已枯死,此株為明人所植。庭院前有“寒流疏影”、“翠積清香”兩塊碑刻,贊美古梅的姿態和清香。

滁州的醉翁亭,北京的陶然亭,長沙的愛晚亭,杭州的湖心亭,是我國的四大名亭,北京是首都,長沙、杭州都是省會,只有滁州是座小城市,但醉翁亭卻位居四大名亭之首。

清風明月本無價,遠水近山皆有情。《醉翁亭記》把山水之情,山水之樂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新的高度,把人和自然的融洽和諧,親密無間表現得淋漓盡致。我想,這就是醉翁亭位居四大名亭之首的主要原因吧。

2007年7月11日於杭州


精選遊記: 滁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