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之古城老人

作者: yanzi-2008

導讀據導游介紹,麗江在1996年大地震之前並沒有得到世人的足夠重視。地震之後,世行貸巨款重建,加上十倍於年財政收入的賑災款到位,使得古城的重建和保護得以實施。越來越多的外地人來到此地掘金,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也使得當地的很多人有了更多的收入。很多人,包括納西族人漸漸離開古城,所以見到的更多的是操著各地方言或外語的生意人。但有很多老人習慣了這� ...

據導游介紹,麗江在1996年大地震之前並沒有得到世人的足夠重視。地震之後,世行貸巨款重建,加上十倍於年財政收入的賑災款到位,使得古城的重建和保護得以實施。越來越多的外地人來到此地掘金,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也使得當地的很多人有了更多的收入。很多人,包括納西族人漸漸離開古城,所以見到的更多的是操著各地方言或外語的生意人。但有很多老人習慣了這裡的生活,不覺得背食物進出古城有什麼可麻煩的,繼續留在古城。由於空氣清新,氣候宜人,加上生活中必須的鍛煉,這裡的老人都很長壽,八九十歲的老人隨處可見,百歲以上老人也不少。

照片上的這位老人人稱“老東巴”,年過九十,仍精神矍鑠。他頭戴五福冠,吸的就是雲南十八怪之一的“竹筒當煙袋”。每天他就在東巴宮前,著民族服裝,等游客和他合影留念。至於費用,他說,隨便吧。兩塊不少,五塊不多。

在這裡,東巴文隨處可見,你還可以看到東巴紙制作過程演示,有興趣的可以買些做紀念。在這裡,才恍然大悟,原來曾經見過的圖案不僅僅是圖案,而是至今仍有傳承的古代像形文字。而這種文字,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輕易學到的。像我們的導游,因為是女生,就只認得幾個零星的字符。多了,如果沒有音標,她也是不會的。東巴文字的傳承是有選擇的。東巴智者才有資格學習和使用,他們選擇繼承人,一般是兒子或者徒弟,並且秉承傳男不傳女的原則。所以,我們這樣的游客,也只是買幾件紀念品,知道這不僅僅是圖案而已。老東巴代表的也不僅僅是長壽,還有智慧哦。

在束河,我們在去九鼎龍潭的路上,遇到另一位納西老人,他身穿鮮艷的民族服飾,手裡拿著一杆長長的竹竿煙袋,見人很熱情地打招呼。我原本以為他不會普通話的,所以開始並沒有說話,只是點頭示意。可是我們走了一小段彎路後,遠遠地在青龍橋上又遇到了他。心裡一動,問他,原來他也不是無目的亂轉的。“我可以和小朋友照相的,錢呢,你看著給,五塊十塊都可以。”原來如此,可是在這樣的古城,也不覺得別扭。照相時,他主動告訴我們,他今年82歲了。真的不像耶!

比之男人,女人就不是這個樣子。我們在四方街看到的打跳的納西婦人,都像五六十歲的樣子,穿得稍微鮮艷。在古城的街巷裡,小河邊,看到的更多的是頭戴解放帽,身穿舊衣服的老年女性,背著背簍,或者在三眼井旁洗洗涮涮的。納西族婦女承擔了更多的勞動任務,最顯著的服飾就是身披羊皮馬甲,繡有披星戴月的標記,像征她們的勤勞。男人主要的任務是琴棋書畫煙酒茶,相對要輕松得多。難怪,街上沒有哪個老奶奶那麼閑逛著,等待和游客合影。


精選遊記: 麗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