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姓氏考(轉載)

作者: Hey_Rex

導讀越南姓氏大多來自中國,歷史名人多為華裔 越南姓氏大多來自中國,例如阮、範、陳、吳、黎、鄭、李、丁等等。越南幾個王朝的開國國王本人或其始祖全為華裔,例如吳朝的吳權(冀人)、丁朝的丁部領(粵人)、前黎朝的黎桓(蜀人)、李朝的李公蘊(閩人)、陳朝的陳日煚(閩人)(煚讀jiong3聲)、胡朝的胡季犛(浙人)、莫朝的莫登庸(粵人)、後黎朝的黎利(閩人 ...

越南姓氏大多來自中國,歷史名人多為華裔

越南姓氏大多來自中國,例如阮、範、陳、吳、黎、鄭、李、丁等等。越南幾個王朝的開國國王本人或其始祖全為華裔,例如吳朝的吳權(冀人)、丁朝的丁部領(粵人)、前黎朝的黎桓(蜀人)、李朝的李公蘊(閩人)、陳朝的陳日煚(閩人)(煚讀jiong3聲)、胡朝的胡季犛(浙人)、莫朝的莫登庸(粵人)、後黎朝的黎利(閩人)、鄭朝的鄭檢(閩人)、阮朝的阮福映(閩人)等等。同時也有古代安南征服南方占婆族、真腊族國家後引入的姓氏,數量比較少。

趙姓:

趙姓在當今中國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掛姓氏中為第7大姓,分布極廣。

趙姓主要的一支出自嬴姓,形成於西周,始祖是舜時東夷部落首領伯益的後裔造父。造父是西周時著名的駕馭車馬的能手。有一次徐國造反,造父駕車日弛千裡,使周穆王迅速返回鎬京,為及時平定叛亂立了大功,周穆王便將趙城賜給他,自此以後,造父族稱為趙氏。

後造父的後裔趙烈侯建立趙國,是戰國七雄之一,後遷都邯鄲(今屬河北),至公元前222年為秦國所滅。 趙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發展繁衍。

秦朝末年,河北真定人/秦將趙佗割據嶺南,以廣州為中心建立獨立於中原的南越國,統治範圍包括越南北部的交趾和九真兩郡,後被漢武帝所滅。其後裔散布嶺南,並湧現了許多傑出人物,如:

越南趙夫人趙氏貞和其兄趙國達,兄妹二人為九真郡軍安縣(今越南清化省趙山縣納山一帶)有勢力的首領。

公元248年,越南爆發了由趙夫人領導的大規模起義,反對中國三國時期吳國的統治。東吳派名將陸胤做交州刺史,率軍鎮壓,趙夫人死於松山(清化省厚祿縣富田一帶),越南人民在松山上修築了趙夫人的墓和廟,並稱其為"女皇帝"。

趙肅和趙光復父子,為朱鳶縣貴族,公元544年助李賁創建萬春國。李賁為感謝趙肅父子的相助之功,特在京城建一新廟宇,取名為"開國寺",冊封趙氏趙夫人為神。後來,李賁逝世,趙光復自稱趙越王(公元548--571年)。

吳姓:

吳姓是當今中華姓氏中第10大姓,越南第6大姓,朝鮮最常見的20大姓之一。

吳姓源於姬姓吳國,始祖是太伯和仲雍,形成於戰國初期。

殷商時姬姓周部落的首領古公(周太王)有三子:太伯/仲雍/季歷。小兒子季歷賢而有才干,生子姬昌(周文王),“有聖瑞”,古公把周部落的興旺發達寄希望於姬昌。太伯和仲雍明白父親想讓弟弟季歷當繼承人,以便將來再傳位給姬昌,便自動讓賢,遠奔到東南沿海一帶的吳越地區,不再返回陝西。當時江南還很落後,由於太伯和仲雍帶來了中原的先進文化和技術,當地土著擁立太伯為領袖,建立姬姓吳國,稱為句吳,也作“勾吳”。太伯無子,死後由其弟仲雍繼承君位,以後仲雍的子孫世代相傳。

公元前585年,仲雍的19代孫壽夢正式稱王,至春秋後期開始強盛,公元前473年吳國被越國滅亡。吳國王族子孫避難四散,為不忘故國,以原國名為姓氏,就是吳氏。

吳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吳人東渡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即越滅吳之後,其中有一支演變成日本皇室。並湧現出許多著名人物。

吳氏在東渡的同時,還有大批人南遷,加入越人隊伍,後由於任官或經商等原因,有更多的人遷入今越南。唐朝中期,渤海吳氏有吳納南任安州(今越南清化省)刺史,因而遷居於越南北部。

公元917年中國五代十國時期,後梁廣州節度使/河南上蔡人劉安仁子/劉隱弟劉龔稱越帝於廣州,翌年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南漢靜海軍節都使楊廷藝被委任為交趾節度使。

公元937年楊廷藝被部將矯公羨殺害,楊的牙將和女婿吳權於次年從愛州(今越南清化省)起兵擊殺公羨,接著又在白藤江打敗南漢軍隊,並仿南詔例,於939年自稱為王,建立起越南歷史上最早的獨立王朝—吳朝。

吳權是中國江蘇延陵吳氏季札的50世孫。季札是吳王壽夢的第四子,以賢德著稱,壽夢想立他繼承王位,他堅辭不受,逃到延陵(今江蘇常州市南淹城),在鄉下種田當農夫。他的三位兄長先後為吳王,臨死時要傳位給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被後世奉為“至德第三人”,因其封邑為延陵,後形成延陵吳氏。

吳權建立吳朝後的一千多年,越南的吳姓宗祖不斷發展壯大,孕育出許多傑出人物,南越政權最後一任總統吳庭艷即是吳權之後。

丁姓:

丁姓在《新百家姓》中排第46位,源於姜姓齊太公呂尚之子“丁公呂及”,支孫以謚為姓。

五代末/北宋初人丁部領為獾州(治所在今貴州晴隆縣北部)刺史丁公著之子,初屬陳明公部下。

公元968年,丁部領與其子丁璉削平十二使君,創建越南丁朝,取國號為“大瞿越國”,建立了獨立的封建國家,開始了越南歷史的新時期,歷時12年。

公元975年,宋太祖封丁部領為“安南都護檢校太師交趾郡王”,也即承認越南作為中國的“藩屬”而不再是郡縣。這是越南脫離中國獨立的開端。

黎姓:

黎姓在中國《新百家姓》中排名第92位,在越南是10大姓氏之一。

黎姓源於商朝時的兩個方國黎國:一個在今山西境,也稱耆國;另一個在今山東鄆城縣西。這兩個黎國的子孫後都以國為氏。

黎氏在古代已有徙居越南者,而且在清化一帶形成望族。

公元980年,廣西人黎桓(黎大行)創建越南前黎朝,建都華閭,年號天福。

公元1428年(中國明朝宣宗宣德三年)黎利(1385-1433)建立越南後黎朝(Nhà H&s853;u Lê)。後黎朝可以分為前期和後期兩部份,後期與莫朝南北對峙。(部份越南的歷史學者先將1428年至1527年的前期稱作黎朝,後將1531年至1789年的後期稱作後黎朝(也稱作中興後黎朝)以示區別。)

黎利原為越南地方豪紳,在明朝統治北越後,於1418年舉行藍山起義,自稱平定王,號召各地反明獨立。各階層、各民族人民紛紛參加,人數達數十萬。黎利起義後,遭到明軍鎮壓,轉戰十年。1426年,多次打敗明朝大軍。1427年,擊破柳升率領的明軍,柳升戰死。後連續擊敗明軍,迫使明軍撤離越南。1428年,統一越南後,黎利稱大王,在東京(河內)建立大越國,史稱後黎朝。黎利在反明戰爭中,以弱敵強,屢勝明軍,維護了越南的獨立。

李姓:

李姓是當今中國第一大姓,也是世界第一大姓。

李氏出自殷紂時的贏姓理氏,源於河南鹿邑,其後裔建立了中國封建社會最鼎盛的大唐王朝。

唐朝在越南設立安南都護府,是“安南”國名的來歷。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在唐至五代時期形成了越南和朝鮮李姓。

公元1009年,唐太宗之子/曹王李明的後裔李公蘊在越南建立了越南歷史上最強盛的李朝(Nhà Lý),又稱作後李朝(Nhà H&s853;u Lý,與李賁所建立的前李朝而區別)。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瞿越國黎恆死後,“安南大亂,久無酋長,其後國人共立閩人李公蘊(泉州東石人)為主”,創立安南李朝。

1009年,前黎朝權臣/親衛殿前指揮使李公蘊利用王朝內亂的機會發動政變,建立李朝,並於次年改元順天,定都升龍(今河內),是為李太祖。向宋真宗上表請求冊封,真宗迫於北方壓力,承認其獨立地位,封其為靜海軍留守/檢校太傅/安南都護/交趾郡王/御史大夫上柱國。李朝歷8主216年。李朝建國後,采取唐朝和宋朝的中央政治制度模式。在太祖、太宗、聖宗、仁宗四代君主在位的117年裡,越南進入了政治集中、國家統一、國勢強盛的時期。李太祖的治國政策包括興建升龍城,分封中央軍政諸臣職位,改組地方政治機構,立佛教為國教,實行科舉制度,改革土地和稅收制度,對外采取擴張政策等。但李氏強大後積極對外擴張,李朝前半段時期多次與宋朝、真腊、占城發生戰爭,北犯大宋/南侵占城/西掠哀牢,稱霸南疆,多次侵入欽州等地殺掠,占領了大片領土。

北宋重新統一中原後,越南統治者表面上向宋廷納貢稱臣,實際上卻與大理(南詔)互成犄交之勢,共同對抗中央政權,尤以越南為甚,從北宋開始,越南歷代統治者屢屢侵擾中央政權,並常南下侵占中國屬國占城。

北宋皇佑年間,李氏挑撥廣源壯族首領儂志高叛宋,率兵攻克邕州(今南寧),揮師沿郁江東下,圍攻廣州,被宋將狄青領軍擊敗。此戰對大宋影響非小,武將們相互傾軋/爭功奪權/犯了仁宗大忌,使其整軍治國/富國強兵的計劃中途夭折,直接導致神宗熙寧年間對安南之戰。

公元1075-1079年,宋朝聯合占城國和高棉國進攻李朝大越,越南人被打敗,李朝統治者把邊界5省割讓給中國。後來根據1084年條約,這5省又回歸於大越。

但1127年仁宗去世後,越南國勢開始衰弱,國內封建諸侯相互交戰,爭奪權力。李朝後半段時期,發生了“範猷之亂”、“郭蔔之亂”和陳嗣慶、陳承兄弟專權的場面。1128年(寶慶二年),權臣陳守度趁李朝女皇李昭皇年幼,篡奪政權,李昭皇之夫安南駙馬陳日煚取代李氏,建立大越陳朝。

*李太祖(Lý Thái T&s893;)本名李公蘊(Lý Công U&s849;n),是越南李朝的開國君主。年號順天,廟號太祖,謚號神武皇帝,葬於壽陵。

李公蘊是古法村人氏(今北寧省東岸縣),先祖為中國福建移民。他受業於高僧萬行法師,在黎莊宗時拜左親衛殿前指揮使。1010年李公蘊乘前黎朝嗣主幼衝,篡奪皇位,改元順天,建立李朝,尊號奉天至理應運自在聖明龍見睿文英武崇仁廣孝天下太平欽明光宅章明萬邦顯應符感威震藩蠻睿謀神功聖治則天道政皇帝。他遷都升龍城(即今日河內,原名大羅城,為唐朝高駢治所),大封宗室,立李佛瑪為太子,以佛教為國教。共有六子和十三女。

李公蘊,原籍福建省人,後來僑居越南北部的古法鄉(北寧天德)。據說是個文武雙全的人,曾得到黎朝的重用,任殿前指揮使,在朝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黎朝皇帝駕崩,朝中大臣平素敬畏李公蘊,便紛紛擁護他為皇帝。於是李公蘊於公元1010年登基,成為李朝的開國皇帝,史稱李太祖。

李公蘊即位後,遷都大羅城。由於他來自中國,對中國文化特別有感情,所以他所實行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都仿照中國。他仿照中國的式樣建造宮殿,又大力提倡漢語漢字,1010年的《遷都詔》就是用漢字寫成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仿效漢文化的傳統,采用賜姓的手段來加強政治統治,信的子孫也都沿用此法,因而在李朝統治時期(1010-1225),李姓被廣泛地賜予有功的文臣武將,從而使李氏宗族在越南急劇膨脹。

直到公元1028年之前,越南李朝都是中國的藩屬國。

李公蘊之後,李朝有七位皇帝,他們是李太宗,李聖宗、李仁宗、李神宗、李英宗、李惠宗、李昭王。李聖宗在位時,改國號為"大越南",他被宋仁宗封為"安南王"。李英宗時,宋朝孝宗封其為“安南國王”。此後,由李惠宗繼位。李惠宗無子,便由其女兒昭聖公主繼位,是為昭王。後來昭聖公主與李朝大臣陳守度的侄兒陳日煚結婚,不久就讓位給日煚。於是,李氏王朝的統治至此宣告結束。

陳姓:

陳姓在當今中華姓氏中為第5大姓,分布很廣,以南方居多,除台灣外,以廣東為最。在越南為10大姓氏之一。

陳姓源於西周時期的古陳國(今河南淮陽),始祖是舜帝後裔/陳國開國國君溈滿,亡國後子孫以國為氏,就是陳氏。

陳氏移居海外,以入越南較早,至宋代人數更多,有的成為安南王朝的重臣。其中,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於公元1228年建立越南陳朝,傳8世13王,歷時175年,促進了陳姓人口的發展。

安南大越陳國國主為漢人,自稱祖籍江浙會稽,本姓謝,後南遷福建時改姓陳,聞大宋國祚繁盛,便遣使上表請求加封,願與大宋世代交好,承為西南藩籬。

福州府長樂縣人謝升卿,因科場失意流落到廣西邕州(今南寧),在邊界貿易集市上,被越南的官僚陳孝招贅為婿,改名陳承,承子日煚於1225年當了皇帝,建立陳朝。

陳朝(Nhà Tr&s847;n)以前的李朝進入第七代皇帝李高宗(在位1175年至1210年)的時代以後、逐漸顯示出衰弱的跡像。尤其是在高宗晚年1209年發生了叛亂、為了鎮壓叛亂需要藉助於外戚陳氏的力量,陳氏在李朝的勢力得到了加強(陳氏把自己一族的女兒獻給高宗的兒子李惠宗作為皇後)。

1210年,高宗死去,李惠宗(在位1210年至1224年)繼承了第八代皇帝的皇位,惠宗是個無能的人不能管理朝政,作為外戚的陳氏的勢力進一步擴大。而且陳氏的首領陳守度看到惠宗懦弱和李朝衰退的情形,便考慮篡奪皇位。

1224年,陳守度廢惠宗,立他的女兒李昭皇(在位1224年至1225年)為皇帝。之後陳守度慫恿內甥陳煚與昭皇結婚並強迫昭皇讓位給其夫陳煚,而陳守度自稱為太師,並完全掌握了國家的實權。這時,李朝完全滅亡,陳朝成立。

陳朝初期

陳朝的實際創始者是陳守度,他由於深怕自己簒奪皇位而被後世所非難,所以由自己的內甥陳煚——後來的陳太宗即位。陳守度以太師的尊貴身份掌握實權至1264年死去。第一位君主陳太宗的統治時代乃陳朝的形成期,國家體制的基礎和各種制度被整備和改革;科舉制度的實施確保人材的登用;越南第一部官方修訂著名史書《大越史記》被編撰。

蒙古軍入侵

1257年,當時雲南已被蒙古軍占領,並開始入侵越南。其入侵的目的是為了從南方夾擊南宋作准備,陳太宗親自率領軍隊對抗入侵的蒙古軍。

太宗去世後,元朝皇帝忽必烈要求陳聖宗向元朝稱臣,聖宗拒絕,並向元朝擺出抗戰的姿勢。1278年,聖宗讓位與兒子陳仁宗,退居太上皇,但聖宗的政治生涯並未完結。他在四年後的1282年披甲上陣,指揮軍隊與入侵的元軍作戰。名將陳興道更成功擊退元軍。

陳朝後期

陳朝實行太上皇制度和近親通婚等作為一族的中心政治。這是由於以前篡奪李朝的經歷,因而害怕被外戚背叛而造成的。

但是進入第九代皇帝陳藝宗的時代,對這一族中心的政治有所不滿的重臣和官僚等的叛離,再加上遭到了占婆的進攻,陳朝逐漸開始顯出衰微的跡像。隨即,在這個混亂中,藝宗的外戚胡氏終於掌握了實權。

1400年,陳朝最後的皇帝陳少帝被胡季犛簒奪皇位,陳朝滅亡。

胡姓:

胡姓在當今中華姓氏中為第13大姓。西晉末年,中原胡氏有一支移居福建。

胡姓與陳姓同源,都源於河南淮陽西周初期的古陳國,陳國開國之君溈滿死後謚號為胡公,又稱胡公滿,其子孫有的以謚為姓,就是胡氏。以國為姓,就是陳氏。

胡公滿是舜的後裔,舜死傳位給禹,禹封舜的兒子商均於虞(今河南虞城),後虞國“或失或續”。商均的33代孫即胡公滿。越南胡朝改國號為大虞,是否有紀念先祖故國之意?

公元1400年,胡季犛(li)推翻越南陳朝,自立為帝,國號大虞。1406年,明出兵攻安南。1407年,大虞為明所滅,明在安南訪陳氏後裔,不得,以安南為中國“故土”,因此並入明朝版圖,改安南為交趾布政使司。1427年黎利迫使明軍撤走,立陳朝後裔陳暠,明軍撤出交趾。1428年,黎利自立,國號大越。1431年,明承認大越黎氏政權。自此越南獨立至今。(但仍奉我國為正朔,每年上繳歲銀供品,直到中法戰爭中法條約簽定,中國承認越南徹底獨立。)

莫姓:

莫姓在當今中華姓氏中排行第一百三十七位,以廣西/四川/廣東等省為多。

莫姓始祖是黃帝之孫顓頊帝,顓頊造莫阝城(故城在今河北任丘北三十裡),其支庶子孫有定居莫阝城者,後世子孫以地為氏。

繁衍播遷:莫姓主源兩支,一支發源於今河北任丘,一支發源於古時的楚國。魏晉南北朝時,五胡亂華,幾支來華定居的外族也改為莫姓。隋唐時期,莫姓分布之地漸廣,並且已有莫姓徙居廣東。五代十國至兩宋,莫姓在江南各地愈加壯大起來,而北方的莫姓卻由於夷族的入侵而沉寂下去。此際始有莫姓入遷福建。宋末元初,蒙古鐵騎南下,興盛於今浙江、江蘇等地的莫姓為避兵火,大批湧入今廣東、廣西。莫太祖(M&s841;c Thái T&s893;,約1483年-1541年)本名莫登庸(M&s841;c &>72;&>59;ng Dung),是越南莫朝開國君主。先祖為中國廣東移民,父名莫萍,乃陳朝狀元莫挺之後裔。 莫登庸是宜陽古齋人,自小從事漁業,長大後,以健壯成為勇士。在襄翼皇帝時,他被封都指揮使。莫家世代為漁民,明朝中葉,許多漁民漂洋過海到東南亞一些國家,大部分定居在安南(今印度支那三國:越南、柬埔寨、老撾),莫登庸的父親就是其中一個。莫登庸很有勇氣,成年後為安南皇帝。莫登庸為後黎朝太尉,殺黎恭帝建立莫朝。但是鄭氏扶黎朝後裔複國於南方,莫朝即為南北朝之北朝。1592年莫朝為鄭氏所滅,但是莫氏仍盤踞高平一地,直到1677年。莫氏甚為畏懼明朝,莫登庸曾經帶數人北上請降,同時安南國被降為安南都統使司。莫登庸(?~1541),公元1527——1529年安南國王(今越南),原籍東莞中堂蕉利北坊(望牛墩路口左),莫宣卿七世孫莫鈍後裔。莫登庸先祖為蕉利 ... 莫登庸廢黎氏政權,即安南國王位,越南(安南)自此分為南北朝。莫登庸病卒後,莫氏宗室爭權內拱,國勢日衰。 莫太宗(M&s841;c Thái Tông,?-1540年)本名莫登瀛(M&s841;c &>72;&>59;ng Doanh),是越南莫朝第二代君主。他是莫太祖莫登庸之長子,即位後改元大正。 莫登瀛在位時,清化人黎意起兵於揶州,其父莫登庸領兵攻黎意在馬江,莫朝軍隊屢戰屢敗,被迫退回昇龍。鄭姓:

源於春秋時的鄭國(今河南新鄭),亡國後以國為氏。西晉末年遷居福建。在當今中華姓氏中居第23位,分布很廣,以浙江/福建居多。

大越鄭朝(1545——1787)共242年國運

鄭世祖:謚號明康王,名鄭檢,公元1545年-1570年在位25年。

統治越南北方的“北朝”莫氏政權,與1545年由鄭檢專權的“南朝”,進行了長期的戰爭,直至1592年初鄭氏軍隊占領升龍,基本上結束了南北割據局面。從此又開始了“黎氏為王鄭氏執政時期”。但是,這時鎮守順化的阮淦之子阮潢卻打算建立自己的政權與鄭氏對抗。後來阮鄭兩大封建主集團,終於在1627年爆發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戰爭,給越南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

阮氏封建主集團主要以順化—廣南為基地,建立了地方割據政權,越史稱“廣南國”。阮氏集團為了擴張勢力,不斷向南方發動侵略,不僅侵占了占婆的殘余領土,而且還乘柬埔寨的衰落,在18世紀下半葉把越南南方當時屬於柬埔寨的國土(下柬埔寨)完全並入了越南的版圖。阮鄭之間連年不斷的戰火,使越南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因而18世紀的越南,從南到北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其中規模最大的是西山農民起義。1783年,南方的阮氏封建主集團在西山軍的打擊下土崩瓦解。1785年打敗2萬暹羅侵略軍。1786年北方的鄭氏封建主集團也被西山軍消滅,整個越南為西山軍所控制。

西山軍智勝強敵

1771年,越南平定省發生阮文岳兄弟領導的農民起義。當時越南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是阮氏王朝,北方是鄭氏政權。經過一年多的戰鬥,西山軍消滅了阮軍的大部分主力。這時,北方鄭氏統治者鄭森想趁機撈一把,派黃五福帶兵南下,攻占了阮朝首都富順(今順化)。阮氏朝廷逃跑後,西山軍和鄭軍直接發生接觸。兩軍開始交戰,互有勝負。後來黃五福打了一次勝仗,西山軍遭到很大損失,退回歸仁。

北方鄭軍乘勝南下,這時阮軍力量有所恢復,再次派兵北上,西山軍腹背受敵、形勢極為不利。起義軍要想擺脫這種困難的處境,最好是利用鄭阮之間的矛盾。因此,阮文岳決定和鄭軍講和,專門對付已經削弱的阮軍。黃五福占領富春後,鄭軍中瘟疫流行,失去了戰鬥力,不能再打下去。為了讓西山軍和阮氏作戰,使他們互相消耗力量,也願意講和。起義軍領袖表面上接受了鄭森的封號,阮文岳作了鄭氏的“壯節將軍”,阮文惠也接受了“前鋒將軍”的頭銜,但實際上他們並沒有投降和交出自己軍隊的領導權。西山軍和鄭軍講和以後,得到了休整恢復的機會,著手鞏固歸仁根據地,一邊積蓄糧草,一邊修築城池。由於北方暫時停戰,消除了後顧之憂,起義軍的主力調向南方,專門去打擊阮氏的殘余力量。

1776年和1778年,西山軍兩次南討阮軍,都取得了很大勝利。阮文岳自稱西山王,表示完全獨立,取消鄭氏所加的各種封號;後阮文岳又自稱為皇帝。1786年,西山軍北上,消滅了鄭氏政權。

鄭懷德(1765~1825年),原籍福建長樂縣,生於越南。父親鄭慶在越南朝廷任六品官,因而隨入仕途,歷任內政、外交、文教、軍務要職。明命元年(1820年),編纂成《嘉定通志》,記敘越南南圻地區疆域沿革、城池建設、物產交易、水利交通,風土民情等。其中對華僑開拓該地區記載尤詳,成為研究17~19世紀越南南圻社會、經濟、地理及華僑歷史的重要著作。

鄭懷德的著作是:《歷代紀年》、《康濟錄》、《北使詩集》、《華程錄》、《嘉定三家詩集》、《嘉定通志》和《艮齋詩集》等。他是阮氏兩朝大臣,善文工詩,他的《嘉定通志》是一部史地著作,詳述南圻各鎮之建置、疆域、風俗、土產、城池及華僑事跡。在1863年就有法文譯本。

原籍福建長樂,是越南著名的文學家,歷史學家.他編撰的(嘉定通志》是一部史地著作.詳述了南沂各鎮之建制,疆域,風俗,土產,及城市,所志多涉及歷代沿革及華僑事跡,是我們今天研究南沂歷史,地理及華僑史的賓貴材料.據傳,自明命朝以後,凡在南沂任重要職位的越南官員,無不先讀此書,然後上任,顯而易見本書的重要性.而且此書實際上是阮朝新編<大南實錄》,《大南列傳》以及(大南一統志》的重要資料來源,早在1863年就有法文譯本[[811w.其創新在於他打破了傳統的作法,廣泛地收集材料,對名不見經傳的人物亦作了記錄,從而保存了大量史料.

從文獻資料看,有關紅木的最早記載當推由華僑鄭懷德(1765-1825)撰寫的《嘉定通志》。這是一部有關越南南方的地方志。在物產志中寫到:“紅木,葉如棗,花白,所產甚多,最宜幾案櫃櫝之用,商舶常滿載以歸。”

華裔,組織“平陽詩社”,後改稱“嘉定山會”。其詩作富於時代氣息,顯示了阮朝初葉南方詩風,為世所推重。師友之中,以鄭懷德、吳仁靜、黎定光最負盛名,稱“嘉定三家”。

阮姓:

阮姓為越南第一大姓,乃晉汝南人阮敷為交州刺史時形成。

陳氏篡權推翻李朝建立陳朝後,擔心李氏親族反抗,強迫所有姓李的人一律改為姓阮。

清朝中期,阮福映統一越南,建立了越南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阮氏王朝。當時不少官員都被賜姓阮,阮姓成為越南最大的姓氏。

1803年(嘉慶八年)清朝政府將安南國改為越南國,封阮福映為國王,越南由此得名。姓氏:阮

祖宗:皋陶氏之後

分類:以國為姓姓氏起源:1、以國為氏,是皋陶氏之後。商代有阮國,是商的諸侯國,汽笛在今甘肅省涇川縣境內。商末,西岐諸侯王姬昌滅阮國,原阮國王族相約以國名為姓,成為阮姓。後來,阮姓族人為避仇殺,分散到了各地。據《通志·氏族略》所載:“阮氏,商之諸侯,國在岐渭之間。周文王侵阮徂共見於詩,子孫以國為氏。”

2、出自偃姓,亦屬皋陶之後。據傳,皋陶生於曲阜,偃姓,其後亦有人以阮為姓。

3、石姓有人改姓阮姓。據《南史》記載,東晉末期,有石姓人改姓阮姓。郡 望:太原郡:戰國時秦國初置,治所晉陽(在今山西省太原市)。

陳留郡:武帝元狩元年置。屬兗州(在今天河南省開封地區)。堂 號:遷徙分布:阮在大陸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但是在台灣阮是第九十三大姓。遠祖起源於商代。根據《通志·氏族略》的記載,阮氏是商朝的諸侯之國,在岐山與渭水之間,後代子孫以國為姓。而根據《千家姓查源》上說,殷商時有一個阮國,偃姓,位置就在今天的甘肅省涇川縣東南一帶,後來被周文王所滅,阮國的子孫就以國為姓。全國各地阮氏人家的起源就在那裡,後繁衍分布到全國。因此陳留阮氏身價大增,特別是在三國兩晉這樣講究門閥制度的朝代,陳留阮姓一下子就成為望族。後來,陳留就成為阮氏的一大郡望。古越南有阮氏王朝,因此,今天越南多有阮姓者。越南國父/越共創始人胡志明的名字是紀念中國同志的重生之恩:

胡志明(1890-1969)原名叫阮必成,參加革命後改名為阮愛國,20世紀40年代初又改名為胡志明。這裡有一個感人的故事:阮愛國在中國從事革命活動時曾被反動勢力逮捕,並被判處死刑。刑前,同獄的中國難友胡志明將自己出獄的機會讓與阮愛國,自己坦然受死,使得蛟龍脫鎖,重播雲雨。阮愛國回到越南後,將自己的名字改為胡志明,以紀念中國同志給予自己的重生之恩。

1924年12月中旬,胡志明化名李瑞從蘇聯來到中國廣州。在廣州舉辦越南青年訓練班,是主要講課人。創立了越南青年同志會,其領導核心是共產團,出版《青年周刊》作為機關報。他還參加成立東亞被壓迫民族聯合會,包括越南分會。他在廣州各個訓練班的講稿,集成《革命之路》一書由東亞被壓迫民族聯合會宣傳部出版。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胡志明化名胡光到中國南方桂林等地區。1940年12月底,他回到越中邊境,舉辦干部訓練班。

1942年8月13日,他化名胡志明,到中國去同越南抗日革命力量聯系,剛到廣西省靖西縣就被蔣介石地方政府逮捕,從此他在廣西各地十三個縣的十八個監獄裡被監禁了十三個月,他受盡摧殘和折磨,不得溫飽,牙齒脫落,頭發灰白,面容憔悴,他寫了一百多首詩,以後以《獄中日記》發表,1943年9月10日從柳州監獄獲釋。


精選遊記: 胡志明市

評論